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湖北宜昌红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015-09-09张兆方张明海田丹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14期
关键词:发展战略SWOT分析

张兆方 张明海 田丹

摘要:通过对湖北宜昌红茶产业现状及趨势的分析,研判红茶产业发展机遇和威胁,并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了宜昌红茶的战略模型,提出了宜昌红茶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及实施对策。

关键词:宜昌红茶;SWOT分析;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S571.1;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4-3549-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4.055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on Black Tea Industry of Yichang City

in Hubei Province Based on SWOT Analysis

ZHANG Zhao-fang1,ZHANG Ming-hai2,TIAN Dan3

(1.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hina Three Gorges of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2, Hubei, China; 2.Agricultural Bureau of Yichang, Yichang 443002, Hubei, China;3.Aricultural Information Center of Yichang, Yichang 443002, Hubei, China)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black tea industry in Yichang of Hubei province,at last by studying and estimating it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applying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 to research its strategy model,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choic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Yichang black tea industry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Yichang Black Tea; SWOT analysis; development strategy

宜昌市地处长江中上游地区,是湖北省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面对全国茶叶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如何避免产业趋同和相对过剩的压力与风险,走出一条差异化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特色茶叶发展之路,是茶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战略理论分析,梳理宜昌红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探索宜昌红茶产业发展的战略及对策,以期促进该区域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宜昌红茶产业发展现状

宜昌市有13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生产和经营茶叶,其中,夷陵区、五峰县超过12 000 hm2,宜都市超过6 500 hm2,长阳县、秭归县超过5 000 hm2。全市茶园面积达502 933 hm2,采摘面积达275万hm2。全市无公害茶园面积约2 667 hm2,约占茶叶总面积的75%,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农质量认证中心颁证的有机茶园面积约97 hm2。茶园平均产量为1 354.8 kg/667 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茶叶产值19.93亿元,茶叶平均产值49 825.5元/h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茶叶面积、产量均在湖北省内排第二位,综合效益居第一位。

全市茶叶布局为江南、江北两大茶区,江南茶区以五峰、宜都、长阳海拔400~1 000 m的武陵山区与清江河谷地带为主,是名优绿茶、红茶优势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近26 667 hm2;江北茶区以夷陵、秭归、兴山海拔200~1 000 m的三峡河谷与巴山地带和荆山(远安、当阳)浅丘地带为主,是名优绿茶、红茶和特种茶的优势生产基地,面积超过23 333 hm2,其中,三峡河谷早茶基地3 333 hm2,鹿苑茶、仙人掌茶、乌龙茶等地方特色茶基地6 667 hm2。全市有30个茶叶专业乡镇,从事茶叶相关人员有近百万人。

2 宜昌红茶发展的SWOT战略分析

按照SWOT分析,将宜昌红茶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成四个方面,S指内部环境的优势(Strengths),W指内部环境的劣势(Weaknesses),O指外部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ies),T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

2.1 优势分析(S)

2.1.1 宜昌红茶的产销历史悠久 宜昌红茶(宜红)即宜昌工夫红茶,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1]。早在19世纪中叶,宜红茶便已大量出口英国、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历经150年以上的沉淀,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1.2 生态资源独特 宜昌茶叶主产区在武陵山脉和秦岭大巴山余脉地区,素有“鄂西天然植物宝库”之称,该地区物种资源十分丰富。茶叶栽培群体种植面积近5 300 hm2,仅五峰县采花乡就有2 660 hm2,该乡黄家台村生长一株“茶树王”,有500多年的历史。现有地方品种7个,其中宜昌大叶种、宜红早和鄂茶7号是适合制作绿茶和红茶的优良品种,面积约30 000 hm2,占茶叶总面积的60%。全市森林覆盖率55%,主产区五峰县高达81%,生态环境优良。

2.1.3 区位优势显著 宜昌市是世界著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是湖北省两个省域副中心之一,该市正在打造世界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的区域经济中心。在农业部规划的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中,是鄂西武陵山和宜昌三峡名优绿茶区。宜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的优势为红茶茶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2.1.4 生产加工出口的茶叶企业颇具规模 全市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 068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7家,千万元以上的企业44家,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即采花、萧氏、三峡国际旅游茶城,省级龙头企业16家(全省省级龙头企业33家,宜昌企业约占50%),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3家。全市现有萎凋槽、发酵池等红茶专用加工设备的企业42家,其中五峰18家,宜都12家,夷陵区、城区(含点军区)各3家,长阳2家,秭归、兴山、远安、当阳各1家。湖北宜红茶叶股份公司年加工出口红茶8 000 t以上,原料基地辐射湖北恩施州等地。茶叶加工设备和工艺在省内均处于领先水平,全市现有标准化、现代化加工示范厂(园区)18个,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线20余条,进口和国产茶叶色选机50余台。萧氏集团与萧氏农产品加工园区分别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第四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邓村绿茶集团万吨绿茶出口基地被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三品源、邓村绿茶等公司已开展自营出口业务,茶叶直接销往国外。

2.1.5 市、县(县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宜昌市委、市政府近年提出了“提升绿茶,振兴红茶”的口号,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红茶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实施意见”的重大决策,实施“宜昌红茶”倍增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市级组建了宜昌红茶协会,每年筹集千万元用于推进红茶产业发展,相关主产县市区党委政府每年整合五千万以上的茶叶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产业发展。

2.2 劣势分析(W)

2.2.1 特异性品质挖掘不够 “宜红茶”汤色红艳透亮,滋味浓醇回甘,香气甜纯悠长,以“冷后浑”闻名茶界。但是,在区别于祁红、金骏眉、坦洋、滇红等差异性特质上科技攻关不够,特别是本地茶树资源在香气、滋味等方面还有很大开发空间。目前出口红茶大量的还是原料茶,没有形成特色和优势。

2.2.2 品牌影响力不够 虽然现有“采花毛尖”、“萧氏茶叶”、“金香品雪”等3个绿茶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15个品牌荣获著名商标称号,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有46个,获得有机茶认证的有6个。“采花毛尖”、“五峰绿茶”、“邓村绿茶”、“宜都宜红”、“五峰宜红”等5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是,全市区域没有一个统领的有较大影响力的红茶、绿茶公共品牌,目前“宜红”这一品牌为一家企业独占,品牌整合和培育显得尤为紧迫。

2.2.3 市场营销开拓不够 茶叶的营销以传统方式为主,茶叶专业市场规模小。公开竞价、规范的产品标准、高效的集散物流缺乏,现代电子商务、体验店、旗舰店等布局运营的企业少,特别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经营理念薄弱。

2.2.4 茶文化挖掘不够 宜昌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叶产区,早在公元3世纪西晋时,《荆州土地记》就记有:“武陵七县通出茶”。唐代陆羽《茶经》载:“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山南,以峡州上”。宜红茶、鹿苑黄茶在全国颇负盛名,虽然本身历史悠久,但开发力度不够。

2.3 机遇分析(O)

2.3.1 国内外对红茶消费需求增长较快 据联合国预测,世界红茶市场仍有10到20年的不断增长的黄金期,大约有1.7%的年增速[2]。国内红茶消费需求潜力巨大,2012年我国红茶产量达18.4万t,较2005年增长了278%,红茶产量在茶叶总产量的比重为10.3%,比2005年提高了5%。2012年,我国红茶外销3.6万t,占19.9%,内销14.8万t,占红茶总产量的80.1%,是2005年的11倍。

2.3.2 经济新常态下新的产业组织特征有利于特色红茶产业主体的培育发展 生产经营小型化、职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有利于特色红茶品种的开发、品质的提升及品牌的培育。

2.3.3 互联网时代市场销售新业态为特色红茶提供了新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全方位深度融入,产销交易将变得快捷直接,新的業态、商业模式的出现,也为特色红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2.4 威胁分析(T)

2.4.1 红茶消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消费者对红茶质量要求越来越关注,更加重视产品的安全性、养生价值。这将对包括茶园、加工等环节的生态安全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2.4.2 黑茶、青砖茶等对资源的竞争 近年来,黑茶、青砖茶等也呈增长的趋势,在资源上有一定的竞争性。

2.4.3 周边区域产区的产品竞争 宜昌周边的湖南红茶、江西宁红、河南信阳红、安徽祁红等国内其他知名红茶品牌将形成一定竞争压力。

3 宜昌红茶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3.1 宜昌红茶产业发展战略组合分析

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宜昌市红茶茶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评估分析,可以将其组合成SO增长型战略,WO扭转型战略,ST多元化战略,WT防御型战略。

3.1.1 优势—机遇(SO)增长型战略 利用优势和机遇,加大特色工夫红茶的工艺、品种的开发;更加重视打造生态茶园,充分挖掘茶树资源,培育特色品种;着力培育新型产业主体,提高现代红茶企业的竞争力;抓好市场开拓,培育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公共品牌和企业个性化品牌;利用主产区茶园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推动“茶旅融合”,加快特色红茶产业的发展。

3.1.2 优势—威胁(ST)多元化战略 积极适应世界经济科技新变化,按照市场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对质量的提升,在茶园生态化、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满足消费者对质量的高要求;总体谋划各茶类的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布局,在茶园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度重视科技攻关,提升核心竞争力。

3.1.3 劣势—机遇(WO)扭转型战略 依靠科技创新产品和技术,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整合新理念打造知名品牌;创新开拓新市场;加大茶文化开发力度。

3.1.4 劣势—威胁(WT)防御型战略 稳定现有的出口渠道和规模;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创新产品;建设管理好茶园基地,提高茶园的生态化、机械化水平。

3.2 宜昌红茶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必须以对内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对外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为目标。结合宏观环境、产业背景与优劣势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选择积极的战略即SO组合战略,理由如下:

1)在信息化高度集成的今天,优势与劣势转化更为容易,如果战略不注重发挥优势,主动出击,环境的快速变化会使当前的优势迅速消失,那么宜昌红茶就会在优势消失的过程中走向消亡,更谈不上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表1中内部的优势因素与劣势因素,要更看重优势因素对红茶产业发展提供的支持,况且宜昌红茶的弱势因素正在逐步转化。

2)扬长和避短、趋利和避害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如果不注重发挥优势,就必然无法避开劣势;如果不注重抓住机遇,也必然难以避开威胁。因此采用SO组合的战略是切合宜昌红茶产业当前的实际情况的。

3)21世纪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机遇在快速变化中产生和消失,威胁和风险在快速变化中转移、消解或以新的形式再生。如果不能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或有利条件,不主动出击,办任何事情都希望威胁和风险完全消除或者自身的优势有决胜的把握时再行动,那么这时市场机遇可能就荡然无存了。因此,选择SO组合战略,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环境特征的要求。

综合分析宜昌红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后认为,可选择以优势—机遇(SO)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战略,采取利用好机遇、回避劣势的措施,适度发展宜昌红茶产业,推进红茶产业向特色化、个性化、定制化工夫红茶产销发展。

4 宜昌红茶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策建议

4.1 把握宜昌红茶发展的总体定位

打造宜昌工夫红茶的特色、多样化、差异化产品,形成特有价值链[3]。在该区域内总体上保持绿茶的优势地位,红茶与绿茶、黑茶、黄茶等茶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以红茶的发展促进茶业发展。以国内红茶市场为主要目标,主攻宜红茶的名优工夫红茶为主,稳步扩大工夫红茶的出口。

4.2 科学规划红茶核心主产区

根据区域的土壤、气候等条件以及品种适应性要求,制定红茶发展区域布局规划,提高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水平。重点建设五峰、宜都、夷陵3个生态红茶大县,五峰采花、渔关、城关,夷陵邓村、太平溪、乐天溪,宜都王畈、潘家湾、聂河等30个红茶专业乡镇,培育200家红茶专业合作社、2 000家红茶生产专业大户。合理布局加工企业,原则上每66.7 hm2茶园建设一个初制加工厂,每667 hm2建设一个精制加工厂;培育150个左右的产地初制加工厂,20个左右的精制加工厂;重点扶持10家精制加工厂、150家初制加工厂。推进“茶旅融合”,各县市区结合各自特点,突出不同功能定位,规划基地建设与旅游线路布局,抓好以茶生态、茶文化、茶民俗旅游为主体的专业村建设。

4.3 实施品牌战略工程

充分挖掘宜昌红茶的历史文化,振兴“宜红茶”这一150多年老品牌。整合现有品牌资源,把“宜红茶”打造成区域著名的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实行公共品牌加企业品牌的“母子”组合品牌,赋予品牌以特有价值链,以公共品牌引领宜昌红茶产业发展。

4.4 突出科技支撑

组织开展红茶产业技术攻关,组建一个团队,聘请知名院士、专家作为全市红茶产业发展顾问,带领宜昌市茶叶科技人才组建红茶科技研发团队。搭建一个平台,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建设红茶产品研发平台,重点开展精制加工、提香提质等技术研发。制定一个标准,依托《湖北宜红茶》和《湖北宜红茶加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制定发布宜昌红茶地方标准,规范宜红茶的生产区域、质量标准和加工技术。建设一个中心,全力支持“湖北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项目在宜昌的建设,为开展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打好基础。鼓励支持红茶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鼓励支持茶业龙头企业构建研发体系,推动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与企业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企校(院、所)共建;鼓励和支持名牌红茶龙头企业在生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包装、创造市场需求和茶文化等方面加快创新步伐。支持名牌红茶生产、加工等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技术推广,茶叶主产县市区和主产乡镇要设立茶叶生产管理与技术指导岗位,配备茶叶技术推广人员,为茶农、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开辟多种茶产业的发展新形式,鼓励各级机构以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推动新技术的产生与转化。对于茶叶的农药使用,要进行严格监控和定向抽检,力保茶叶质量安全。在茶叶生产企业全面推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大力推进产地标识、条码制度,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及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步伐,扩大覆盖面,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瞄准国际市场质量标准,加强茶叶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4.5 扶持新型市场主体

龙头企业具有带动力强、规模效益高、集聚资本多的优点,因此要对其予以重点扶持。市级重点支持萧氏集团、采花集团、宜红茶业、邓村集团、宜红茶都、三品源茶业、三峡茶业等重点红茶龙头企业,主产县市区、乡镇重点支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促小进规”形成产业集群[4]。推动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的建设,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生产、管理、质量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方式。鼓励龙头企业成立行业协会,深度挖掘茶叶协会的协调、交流、自律、维权等职能作用,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间的联系与协作。为适应市场化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营销主体,扶持成为新型市场主体。支持茶叶专业市场建设,鼓励重点产销区建立各具特色的茶叶购销交流平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实现茶叶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产业链的有效连接和高效运转,大幅度提高茶业经济效益。

4.6 強化政策支持和保障

在强化组织领导上,成立高规格的市红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茶叶主产县市区分别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茶叶办公室,组建工作专班,切实抓好红茶发展。在扶持政策上,制定突破性的红茶发展扶持政策,市级财政设立红茶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在基地建设、绿色防控、厂房改造、设备更新、科技创新、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扶持。各主产县市区也要安排专项资金,制定扶持政策。在完善考核机制上,制定红茶产业体系考核办法,结合年度发展目标任务,重点围绕基地建设、加工水平、市场营销等环节,对主产县市和重点乡镇加强考核督办,及时通报进展情况。

参考文献:

[1] 翁寿楠.宜红茶史略[J].茶叶,2004(3):173-174.

[2] 陈 栋,刘 军,吴华玲,等.我国红茶产业数百年兴衰的启示试论中国红茶的发展思路[J].广东茶业,2011(3):5-11.

[3] 江用文,张建勇,江和源,等.中国红茶产销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2):18-23.

[4] 龚永新,李 平,徐坤寿.基于五峰突破性发展红茶产业的背景的文化战略推进[J]. 中国茶叶,2014(6):26-27.

猜你喜欢

发展战略SWOT分析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处理好三大关系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发展战略研究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