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3例新生儿溶血病临床分析

2015-09-03李惠贤

中国疗养医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光疗血型黄疸

李惠贤

33例新生儿溶血病临床分析

李惠贤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以及药物与光照疗法相结合治疗该病的疗效。方法对33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进行三项试验、胆红素及血红蛋白的测定,记录检测结果;使用蓝光照射加白蛋白治疗,同时5%碳酸氢钠纠正中毒,对比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10(33.3%),释放试验阳性27(90.0%),游离抗体试验阳性21(70.0%),治疗后总胆红素下降至(170.68±59.45)μmol/L,血红蛋白升至(121.37±12.59)g/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必须依据三项试验同时检测胆红素和血红蛋白指标,蓝光照射加白蛋白可有效降低血清总胆红素,降低黄疸的发生率,是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有效方法。

新生儿溶血病;胆红素;光疗法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目前已知人类有26个血型系统,有400多个血型抗原物质,以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最常见[1].,Rh血型不合次之。此类溶血性疾病仅在胎儿和早期的新生儿中发生,是诱发新生儿早期黄疸的主要原因,治疗不及时会导致高胆红素血症进而发展成胆红素脑病,有致死、致残的危险。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清学检测主要采用三项试验,对该病的早期诊治和科学的治疗至关重要,蓝光照射和换血疗法[2].是降低胆红素的主要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3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男18例,女15例,年龄1~72 h;其中<12 h 2例,12~24 h 7例,>24~48 h 11例,>48~72 h 13例;早产儿5例,足月产29例。

1.2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33例患儿均在出生3 d内出现黄疸,<12 h 6例,<24 h 11例,<48 h 9例,<72 h 7例。伴不同程度贫血、水肿、肝脾肿大,有拒奶、嗜睡、少吃、抽搐等临床表现。诊断标准:①依据三项试验,即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释放试验和游离抗体试验,按照全国检验操作规程进行[3].。②脐带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340 μmol/L,血红蛋白低于120 g/L。排除条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

1.3 治疗方法给予药物加蓝光照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波长为425~475 nm,双面照射,灯管与患儿的距离约20~25 cm,根据患儿黄疸的程度确定照射时间,经皮测胆红素低于110 μmol/L时停止。白蛋白剂量1 g/(k.d),治疗时间为1~3 d,以增加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5%碳酸氢钠纠正中毒,剂量3~5 mL/kg,补充充足的热卡和液量。光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每12~24 h测定1次,对溶血病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接近换血指征者,应每4~6 h测定血清胆红素和红细胞压积比。光疗结束后,连续监测2 d,以观察有无反跳现象。当反跳值超过光疗前水平时,需再次光疗。

1.4 注意事项灯管连续使用过长时间(2 000~2 500 h)需更换新灯管。在治疗Rh溶血病等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时,应更换新灯管。在治疗前对光疗箱进行预热,待温度达到30℃时才可以将患儿放入。光照治疗时会使患儿产生失水,因此在治疗时,液体入量需增加15%~20%。照射时间低于72 h。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项试验结果(表1)

2.2 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和血红蛋白的变化(表2)

2.3 不良反应本组患儿经光照治疗后基本无明显并发症,有2例患儿出现轻微的发热和腹泻,经相应处理后,恢复良好,其他患儿均无不良反应。

表133 例患儿三项试验结果[n(%)]

表2 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和血红蛋白的变化(±s)

表2 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和血红蛋白的变化(±s)

?

3 预防

加强检测,包括夫妇ABO、Rh血型是否相合以及夫妇ABO或Rh血型不合的妇女体内抗体的检测。对Rh阴性妇女在流产或分娩Rh阳性胎儿后,应尽早注射相应的抗Rh免疫球蛋白,以中和进入母血的Rh抗原。临床上目前常用的预防方法,是对RhD阴性妇女在流产或分娩RhD阳性胎儿后,72 h内肌注抗D球蛋白300 μg,已起到了较满意的预防效果。

4 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孕妇体内存在与胎儿红细胞不配合的IgG性质血型抗体[4].,引起的同种被动免疫性疾病。理论上,凡是以IgG性质出现的血型抗体都可以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妊娠期,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循环中,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此抗体又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中导致胎儿、新生儿体内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使红细胞致敏并破坏而溶血。

黄疸是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临床表现[5].,由红细胞破坏产生大量间接胆红素所致,因为胎盘有胆红素代谢能力,故高胆红素血症仅见于新生儿。黄疸多于生后1 d内出现,之后主要表现为间接胆红素迅速升高,如伴肝功能损害,也可见直接胆红素升高。正常胆红素对细胞起到保护作用,若胆红素浓度过高会使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高胆红素血症发展成胆红素脑病后,致死、致残率较高,还会使患儿遗留视觉、听力、智能发育等障碍[6].。故在临床中,新生儿溶血病一经确诊应尽快给予有效治疗。

光疗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在临床已应用多年,随访研究证实,光疗法可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胆红素能吸收光,以波长450~460 nm的作用最强,对未结合胆红素比对结合胆红素分解作用大2~3倍,目前认为光疗相当安全,基本无明显并发症,只有一些相对较轻和一过性的并发症,常见表现有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青铜症及低血钙等,对新生儿智能、发育量表测定也不会产生影响[7].。

[1]鞠文东,张晓敏,黄道连.新生儿溶血病201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4,6(10):1372-1373.

[2]陈自励.快速同步换血抢救重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2):79-81.

[3]叶应妩,王毓三.全国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96-107.

[4]王继东,张趁利,庞桂芝,等.ABO、Rh血型不合孕妇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18):1460-1461.

[5]罗梅,何静,陈方祥.54例重度ABO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结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2):232-233.

[6]吴红,熊莉,孙瑜,等.63例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1):124.

[7]陈锦金.新生儿ABO溶血病静脉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关系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5):2381-2383.

2014-09-23)

1005-619X(2015)03-0266-02

10.13517/j.cnki.ccm.2015.03.022

010050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猜你喜欢

光疗血型黄疸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不同光疗策略的临床效果研究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强光疗与传统光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及安全性的比较/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光疗对血白蛋白质量浓度、骨代谢指标和血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