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绚丽多彩的钟山瑶族文化

2015-08-18胡三哥

绿色中国·B 2015年6期
关键词:盘王羊角瑶族

胡三哥

在钟山县的几天,我们的早点都是钟山独特的油茶和粘粑。粘粑像蒸饺一样,内有雪菜肉丝的馅,油茶似汤,香气扑鼻,喝到嘴里仍会留有异香,非常好吃。同行的钟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振告诉记者,这油茶就是钟山瑶族的食物,吃了后对身体非常好,是一种很好的长寿食品。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钟山县的瑶族属于广西境内瑶族的一个分支,居住在两安乡的山山水水间。他们在长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农耕文明中,传承了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

两安瑶族乡受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民族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物质形态的民族文化,非物质形态的民族风情、民俗文化都丰富多彩却又别具一格,无论是婚丧嫁娶、生朝满月时的习俗仪式,还是修房造屋、犁田种地时习惯传统,或是节日、节庆活动表演,以及在人民中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等,在钟山县12个乡镇中,都与众不同,有着自身民族的、区域的特色。

两安乡瑶族群众无论男女,每逢盛大节庆,所穿的民族服饰,都是千姿百态,款式多样,图案、工艺、色彩美得惊人,用“五彩斑斓”、“美轮美奂”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两安瑶族民众在饮食方面也很有特色,他们爱吃油茶并“倚之为性命”,逢年过节,婚姻嫁娶,外出回归,聚会议事,日常生产生活,一日三餐都要煮油茶吃,可以说瑶族同胞们是一天也离不开油茶,而且吃法甚多:油茶饭、油茶酒、油茶糍等等,尽显民族风貌。

在瑶族人眼里,用油茶泡饭吃,似乎要比汉族人用稀饭送馒头和包子强得多。因为吃油茶饭既解渴又解饿,且比喝粥少解小便。为此,两安瑶族人有一句口头禅:“吃碗油茶饭,好过你吃三样”。这,也许就是瑶族人为自己开创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而感到骄傲的表现吧。

每一种饮食习惯,都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内的群体,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习俗和爱好而逐渐形成的、被大家所接受的一种传统饮食文化。而一种饮食文化的传承,又必然有其内在吸引力,有其与众不同的养生作用。正是这样,今天人们才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美味佳肴。钟山县两安瑶族人用油茶泡饭的饮食习惯,目前不单是在两安瑶乡内流传,而且在县城和其他乡镇,还有省城,甚至在京城等不少地方都有一部分人由于受到两安瑶族人的传播和感染,也逐渐养成了吃油茶饭的习惯。

油茶饭的主要原料是米饭和油茶。油茶是瑶族人特有的与众不同的食品。瑶家油茶是瑶族人几百年前发现的一种可健身强体的膳药,其主要功能是驱寒消食。主要原料是茶叶与生姜,还有油盐蒜米葱花等配料。最特别的是它的制作方式:首先将洗干净的茶叶和生姜放入特制的油茶锅里,然后边烧火边用专门的油茶锤在锅里轮番采用打、敲、搓的工序,待将茶叶、生姜弄溶、锅辣后放入油,接着放开水爆滚,煮开后放盐和蒜米调味,这时油茶形成了,才倒入已盛有冷饭(饭不用太多)以及葱花、香菜、炒米、花生、油果子等配料和茶送的碗里,经滚烫的油茶将碗里的饭和各种配料一合成,即刻就有一种原汁原味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你口水欲滴,胃口大开。这种基本能保持食品原汁原味的搭配吃法,显而易见是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的。

制作瑶家油茶的油比较讲究,一般都用猪油、花生油或鸡油(而鸡油只能是土鸡油才行)。油茶泡饭不同于汤水泡饭,一般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用汤水泡饭会引起消化不良,可油茶泡饭就不会存在这种现象,而且实践证明,对于肠胃不好的人,尤其是胃寒者若保持经常吃油茶泡饭,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

瑶族人发明油茶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从先辈们开始用茶叶和生姜熬成浓茶喝以治伤寒软骨病,到如今经过后人不断进行改良的油茶,不仅能帮助防病,而且还能健身,成为名副其实的膳药。

两安瑶族为纪念盘王的传统节日“盘王节”是一个隆重的日子,有时会持续几天几夜,节日期间,杀猪宰牛、唱歌跳舞、游龙舞狮,好不热闹。另外,两安瑶族同胞在语言(瑶话)、娱乐(门唻歌长鼓舞)、婚嫁(入赘)等等民族民俗文化方面都具有其独特性。

在这丰富的物质形态民族文化和瑰丽奇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门唻歌、羊角长鼓舞、蝴蝶歌最为外界所熟知。“门唻歌”是钟山县两安瑶族人长期居住在大山的环境和条件下所创作的民歌,是瑶族同胞原生态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性、独创性、历史性,是钟山文化的一块耀眼瑰宝,2010年5月被列入广西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门唻歌”是当地瑶族人歌唱爱情、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歌唱人间百态的表达方式,为当地群众喜爱,曾经广为流传。

瑶族羊角长鼓舞是钟山县两安瑶族人民根据本民族的族源与当地的生活环境而创作的原生态民族舞蹈。相传,瑶族的鼻祖盘王在一次上山打猎时,被一只老山羊撞跌下山,摔死在山脚的一棵泡桐树上。愤怒的子孙们将那山羊射杀之后,剥了它的皮,砍下两只羊角,又把那棵泡桐树砍下来,制成一个羊皮长鼓。每当盘王节或有重要活动,瑶胞们便边打羊皮长鼓边跳舞,以示纪念祖先。这是各地瑶族基本统一的长鼓舞舞蹈形式和表达方式。而在钟山县两安瑶族乡,瑶胞们所跳长鼓舞时却比别地多了舞羊角的角色。这是怎么来的呢?

当初,两安这支瑶胞先辈从千家垌逃出后,几经周折最后来到两安这里定居,那时该地区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原始大森林,野兽较多,特别是野山羊,不仅多,而且大个,一般成年羊都在300斤以上。瑶胞开荒种植的庄稼,多数都被山羊给糟蹋了。山羊,对于瑶胞来说,早已埋下了族仇(老山羊撞死盘王),而现在的山羊又来糟蹋庄稼,这又增加了一种家恨。再说,捕猎又是当时瑶胞的主要生活来源。山羊猎杀后,除了羊角外,全身上下都可入食。瑶胞们将山羊角都留下并挂起来,时间长了,各家的羊角堆放的到处都是。一次,某村里正在跳长鼓舞,见有一人用双手举着一双大羊角挤进了跳长鼓舞的队伍里面,只见他低着头,躬着腰,每跳一步,便舞一下羊角,大家看了都觉得稀奇、好看。后来,大家看清了这位舞羊角的是族长。族长把他舞羊角的意思告诉了大家:山羊,它对于我们瑶族来说,是既有族仇又有家恨的东西。现在,该要它向我们赔罪的时候了。大家都把家里最大、最漂亮的羊角拿出来,一起参与跳长鼓舞吧。我们把拍打羊皮鼓的响声,当作为先祖盘王在招魂,舞羊角的人扮成山羊,羊皮鼓每响一声,舞羊角的就双手举起羊角跟着低一下头,表示山羊向盘王认罪。大家听了,都觉得族长说得很有意思,也很遂大家之意,同时也认为给长鼓舞增添了新的精彩内容。于是,各自都回家把最大、最漂亮的羊角拿了出来,学着族长的样子舞将起来。自那以后,两安的各村寨跳的长鼓舞,就增加了舞羊角的内容,从而成了两安瑶族人民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

羊角长鼓舞动作简单,粗犷有力。跳舞时有人手执羊角,有人腰盘长鼓,跳长鼓者在前面边舞边拍打鼓面,舞羊角的则双手握住羊角,一步一鞠躬地跟着长鼓走,舞者还有节奏地喊号子:“呼吔呼呀,呀吔呼呀,呼吔呼呀,呀吔呼呀。”由于动作简单易学,观众也可参与其中,参与者便越来越多,呼喊声越来越大,活动遂达到一次次高潮,因此羊角长鼓舞历来为两安瑶族民众喜爱的娱乐项目。

“蝴蝶歌”也是两安瑶族山歌中的一种,脍炙人口、短小精炼,曲调清丽,宛转悠扬,悦耳动听,早前比较流行,是古时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表达方式。蝴蝶歌在每年春季花开的时候歌唱得最盛,是瑶族人民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艺活动形式,是他们沟通心灵,交流经验的主要方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今天,两安瑶族乡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民俗文化遭遇社会多元娱乐文化,外来文化的挑战和冲击,加之传承队伍势单力薄,保护力度有待加强等,部分民风民俗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如何更好保护和传承门唻歌、蝴蝶歌、羊角长鼓舞等两安瑶族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挖掘、整理、保护和发展两安瑶族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盘王羊角瑶族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盘王大歌:响彻瑶寨的千年史歌
我爱家乡的羊角脆
骑行荷兰羊角村
羌山开遍羊角花
仪式中的集体记忆——以都江村盘瑶还盘王愿仪式为例
湖南省蓝山县过山瑶的祭祀礼仪与盘王传承
读瑶族经典 为盘护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