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现实境遇与方法论原则

2015-08-15王雯雯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思潮价值观建设

王雯雯

(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北京10008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当代中国价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在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面前,我国当代的价值观建设也面临许多新的现实境遇。

一、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现实境遇

(一)主导价值观的一元化与社会思潮多样性的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国家的兴衰更替和阶级斗争的纷繁复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发生着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由此导致人们的观念意识、价值取向也必然日益复杂多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由于社会地位、利益得失、所处环境等差异,人们对社会问题产生了不同价值观念和价值评价,致使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多样化格局[1]。伴随着对外开放的全方位展开,世界各种社会思潮涌入我国,并得到了一些国人的青睐。例如,西方强调的个人独立意识、公平竞争原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现代西方社会中流行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非理性主义思潮,对于促进我们社会的发展并无裨益,是不应该盲目学习的。另外,随着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热情的高涨,西方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民众的意识和行为,改变着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的社会思潮呈现出古今交汇、中外碰撞、纷繁复杂的发展趋向。

尽管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我们国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也可以说我国的主导价值观始终呈现着一元化的态势。我们的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一切进步始终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全球化的冲击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挑战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类社会推置到了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信息传媒功能革命性的飞跃,极大地改变着舆论传播、思想交流、生活内容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信息时代在人类社会所掀起的最大浪潮,当属“全球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全球化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观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重要话题之一。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取向呈现多样化和趋同化相互斗争的复杂态势。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不同国家的文化形态异彩纷呈的同时,价值领域的巨大冲突也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在全球化时代,如果一个民族在价值观建设方面出现困惑,那么这个民族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同时,我国还面临着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巨大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是社会主义的性质,但是也有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由于市场经济倡导公平、平等、法治、效率、自由、民主等观念,势必会引发一些不良的社会心态。例如,等价交换的原则,会将一切有用的东西都卷入市场,乃至将良心、肉体、权力等都点化为商品[2]。要把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需要我们切实加强价值观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与导向作用、整合与规范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我国的国内改革发展也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还是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都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3]。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要求

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指文化自身蕴涵的内在力量,而且还包括一种能够被他者认同、被别人接受的文化思想。软实力的实质是文化魅力,基本特点是靠自身的吸引力发挥作用,而不是通过强制力发挥作用,是“同化的力量”和“感化的作用”。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是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家之间软实力的较量其实也是价值观念之间的博弈。由于西方国家强化意识形态输出,打“文化软实力”牌,依托其高科技技术,借助语言优势而迅速传播、扩展,对国内民众和国外华人、华侨、留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片面的认识。特别是非意识形态论、意识形态淡化论、普世价值论思潮挤压和蚕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存空间。如果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不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不仅会导致社会主义价值观虚假和欺骗等现象,而且直接危及我国文化安全。因此,为了捍卫我国的文化安全,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防止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向我国输出的潜在威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当代价值观的建设刻不容缓。

二、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方法论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初步分析了当代我国价值观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境遇。这种现实境遇,使我们看到了在当下加强中国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建设当代中国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当代中国的价值观,我们究竟应该坚持怎样的方法论原则呢?

(一)中国立场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设,应该旗帜鲜明地突出中国本土的立场和态度。我们应该围绕着建设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又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观而不懈努力。价值观的建构,应当旗帜鲜明地聚焦中国问题,关注中国利益。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要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厚重,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精深奥妙,在当代价值观的建设中予以继承,并给予创造性的转化,真正把中华文明中的那些源远流长、在百姓日用间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价值,以及代表着中国精神的元素纳入到当代我国价值观建设的进程中去[3]。

(二)世界眼光

中国文化价值需要进一步与多样化的现代世界文明互动互融,以实现价值观交融、创新,进而形成切实影响普通民众及全球现实生活与价值精神的文化形态。任何一种价值观都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的价值观建设可以忽略研究视野的开阔性、开放性或者世界性,在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拥有世界眼光。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一体互动的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世界。在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东方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既相互交融又相互碰撞,一种价值观只有通过同其他价值观的相互作用,通过吸取其他价值观中的积极因素,才能更好地得到自我保留、自我发展。同时,我们也不能阻挡中国的思想文化、观念、心理与世界的交流,必须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建立起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新形势下引领多样化的价值思想,构筑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支撑[4]。

(三)历史视野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设应该更加鲜明地张扬历史视野。我们所张扬的历史视野,是一种在研究价值观问题时应该具备的纵向学术思维,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价值观时采用的历史分析方法,在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价值观时拥有的尊重历史的学术精神,从而在当代价值观的建设中,借鉴历史中出现的优秀的文化精华和价值理念。在当代价值观建构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我国几千年以来文明历史中那些博大厚重、源远流长的价值理念的进步性。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是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中国的封建社会在社会理念方面倡导的“礼义廉耻”、在公民的价值理念方面倡导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念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可以起到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培养人们高尚品德的作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我们要冷静地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恰当地把那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运用到当代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去,从而使当代我国价值观的建设实现科学性和历史性的高度统一。

(四)实践精神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设应该充分展现实践精神。这也就是说当代的价值观建设应该是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又加以提炼的,目的在于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融化在人民大众的性情心理中,有助于凝聚社会人心的深长久远的价值。当代价值观建设应该在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基础上,与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代表人民群众的心声,妥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思想问题,团结凝聚各民族广大民众。并在此基础上将价值理念渗透到全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交往实践当中,使之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和交往实践的价值取向。

[1]王永芹.当代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发展态势与引领机制探析[J].河北学刊,2008(11).

[2]郭建宁.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13-12-30.

[3]郭齐勇,叶慧.核心价值观要有中国元素与现实性——兼论纳入“仁爱”与“诚信”范畴之必要[N].光明日报,2012-03-24.

[4]陈晏清.重建新世纪的价值观[J].天津社会科学,2001(1).

猜你喜欢

思潮价值观建设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