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寨县莲花山民间惯用语调查与研究

2015-08-15马启俊

皖西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莲花山惯用语金寨县

马启俊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莲花山是皖西名山,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东北面,现隶属于油坊店乡东莲村和西莲村。境内山高坡陡,水流湍急,沟谷幽深,地势险要,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较为封闭落后。莲花山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一方面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事象,另一方面也较好地传承和保存了当地千百年来创造并运用的复杂的民间文化体系。

在莲花山民俗语言文化体系中,民间惯用语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且表达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朴实率真,是莲花山语言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认识莲花山及其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民间惯用语是指人们非常熟悉、习惯使用、词语结构固定、语义表达明确完整的短语,是语言表达中可以独立运用、单独成句的语汇单位。惯用语外在形式上以三音节及其以上的多音节固定格式为主,内容上以描述为主,也可通过比喻等修辞格产生修辞义或引申义。“惯用语是描述性的,对事物的性质、状态或人们的行为动作的方式进行描写,不具有知识性。”[1](P3)因此惯用语多是描述性的动宾型或主谓型结构,与内容上是概念性的词语、表述性的谚语和引述性的歇后语不同,和简短凝练的成语也不完全相同。“谚语具有知识性,属于表述语;惯用语重在描述人或事物的形态和状态,描述行为动作的性状,属于描述语;歇后语由引子和注释性叙述组成,属于引述语。而成语既有表述性的,也有描述性的。”[2]把惯用语定义为描述性语汇,“既使惯用语和复合词、专用名词、自由词组等非语单位区别开来,又使惯用语和谚语、成语、歇后语等区别开来”[1](P3),这就为本文调查和研究莲花山惯用语确定了范围和对象。

笔者对家乡莲花山的民间惯用语进行过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和搜集,逐渐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民间惯用语,其中有几十条是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大家都很熟悉的通用惯用语,如“按倒葫芦瓢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临时抱佛脚”“吃柿子拣软的捏”“得理不饶人”“光打雷不下雨”“眉毛胡子一把抓”“求爹爹告奶奶”“咸吃萝卜淡操心”等。也还有相当多的一些惯用语只在莲花山当地及其周边地区流传,具有鲜明的大别山地方文化特色。排除广为人知的通用惯用语,具有莲花山语言文化特色的地方惯用语仍然有300余条,现加以整理归类和分析解释如下。

一、莲花山民间惯用语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和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

莲花山民间惯用语是从民众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又在民众口头语言中加以运用,以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影响生活甚至干预生活。惯用语是人民群众最喜欢使用的语言材料,其使用频率高,影响范围大,语用效果好,特别具有生活气息和乡土韵味。惯用语也是当地人们口头上最常用到的民俗化的语言,其使用频率超过了谚语、歇后语和成语。可以说,没有惯用语,当地民众语言将变得非常平淡乏味。莲花山民间惯用语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传神的表达效果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一)莲花山民间惯用语中内容最多的是关于莲花山人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

莲花山人结合田间地头的劳作和日常的社会生活,创作出众多的惯用语,内容涵盖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

1)两头不见天:起早带晚地干活,形容劳动辛苦、紧张。

2)剜到篮子都是菜:本指提篮挖菜,引申指只要能为自己掌控,就是属于自己的。

3)把嘴插到人家饭锅里:指靠做手艺、帮工、换工等手段,得以吃别人家的饭。

4)放牛子等不到殷(yàn)红黑:“殷红”(拟音)是一种野果子,青时极酸,成熟时深红味甜。放牛子早早地就将此种野果摘食或丢弃殆尽。形容人性急,等不得,也说成“性急等不到殷红黑”。

5)不买他九点:不理睬他,也说成“不睬他九点”。莲花山人闲暇时喜爱打牌和赌博,“九点”和推牌九有关。九点最大,引申为最重要。此处反用,表示极力否定、排斥、拒绝。

6)能得跟八万样:讽刺别人瞎逞能。可能和麻将牌“八万”是中间张子,搭配作用大有关。也有人说“能得跟二万样”,“二万”同样是麻将牌的中间张子。

7)就是玩这个猴的:就是干这个事的。还有“玩的不是猴”,意思是费了很多事,经历了很多麻烦。莲花山人喜欢看玩杂技、耍猴戏的,称之为“玩大把戏的”,语言生活深受其影响。如惯用语“把戏把戏,全是假的”,称小孩子为“小把戏”,称别人做的奇怪事情为“又在玩什么把戏”。

(二)莲花山民间惯用语体现了当地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往往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当然也有一些是要人退避自守,历来顺受,具有消极性。

1)昂头的女子低头的汉:这两类人特别不容易相处,要提防。

2)聋子爱打岔:指聋子听不清,所以说话跟不上话路,老是出错。

3)明人不做暗事:指光明正大的人不偷偷摸摸地做事。

4)人心隔肚皮:指人心难测。

5)人要衣裳马要鞍:指人靠打扮才漂亮。

6)人嘴两张皮:比喻别人想怎么讲就怎么讲。

7)死得穷不得:意思是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穷困。

8)响鼓不用重槌敲:指聪明人稍加点拨,心里就明白了。

9)外甥多像舅:指外甥长相大多像亲舅舅。

10)是药三分毒:指中药都有毒副作用,不可乱用和滥用。

11)张家长李家短,人家的闲事你莫管:指生活中不要多管闲事、招惹是非。

(三)莲花山民间惯用语反映了莲花山人为人朴实豁达、幽默风趣的性格特征。

莲花山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辛勤耕耘,吃苦耐劳;邻里相处,亲戚往来,诚实善良,乐于助人;恬淡寡欲,乐天安命,为人旷达,幽默风趣。这在其惯用语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如:

1)把姓倒着写:这是莲花山人发誓的内容,意思是把神圣不可侵犯的姓氏都颠倒过来写。实际上莲花山人往往是把神圣庄严的发誓幽默化了,所发誓言多为无意义之事,或不可能实现之事。

2)王麻子写字王麻子认:写的字只有自己认得,形容字写得难以辨认。类似的幽默说法还有“字写得像乌龟爪子爬的”“字写得跟鸡爪子爬的样”。莲花山人不让小孩子吃鸡爪子,说是吃了以后写字难看。类似的俗信还有小孩子不能吃鸡蛋黄子,否则忘性大,读书记不住;女孩子要多吃鸡翅膀,长大了会梳头等。

3)顾头不顾屁股:形容顾此失彼,狼狈不堪。

4)不是吃干饭的:表示某人不是只会吃干饭,不能干事,还是有用的。反之就是“吃干饭的”,或者是“吃闲饭的”。

5)穿连裆裤子:形容两个人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同来同往,形影不离。类似的说法还有“伙穿一条裤子”“一个鼻窟窿出气”。

6)割头不换颈子:形容关系非常好,为刎颈之交。

7)吹牛皮不上税:意即吹牛无事,不用交税。也说成“吹牛皮不犯死罪”。

8)倒了十八辈子霉:极度夸张,形容特别倒霉,运气非常不好。还有类似的夸张说法:“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

9)从糠箩跳到米箩:形容条件由坏变好。反之就是“从米箩跳到糠箩”。

10)话到嘴边上又咽下去了:想讲而未讲出来。形容人讲话吞吞吐吐,犹豫不决。

11)七叨金八叨银:形容闲聊,为了延挨时间而故意闲磕牙,东拉西扯。

12)豆腐渣就干饭,撑死王八蛋:莲花山人有时用豆腐渣做菜,但是豆腐渣粗糙干涩,难以下咽,再用来下干饭,就更难以下咽,故有这种玩笑话。

(四)莲花山民间惯用语反映了当地人的纯朴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往往对不良的人和事进行强烈的批评和辛辣的嘲讽,具有明显的讽喻性。如:

1)五马贩(换)六羊:用五匹马贩卖换回六只羊,显然是赔本买卖。形容人蠢笨,或胡作非为,不走正道。

2)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批评别人话太多。

3)石磙都压不出个屁来:意即极其不愿说话,嘲讽别人话太少。

4)树叶落下来都怕砸破头:嘲讽人胆子极小,连树叶掉下来都害怕把头砸破了。

5)人情也做了,一条把(扫帚)又扫掉了:形容人不会做人,把好事变成坏事。

6)原指望你是条龙,原来是条水巴虫:形容小孩子不成器,让人大失所望。

7)一会和尚一会道士:嘲讽别人的思想变化快,拿不定主意。

(五)莲花山民间惯用语非常形象生动,易懂易记,表达效果明显。如:

1)嘴(zēi)里包个胡萝卜:形容人说话口齿不清,含混模糊。

2)板凳都没捂热:刚落座又走开,形容坐的时间很短,或者很忙。也说成“屁股都没挨板凳”。

3)记性没有忘性大:形容人容易忘记。也说成“记性叫狗吃掉了”“不长记性”。

4)讲你胖你就喘:形容经不起表扬。

5)自己一身红毛,还说别人是野人:“红毛野人”是大别山区传说中的满身红毛的人形野兽。这是嘲讽别人忽视自己的粗暴特性,却批评别人是红毛野人。

6)叫花子不识惯,给他锅巴他要饭:形容人贪心不足。

7)土都埋到颈子了:形容年龄大了,快要死了。即行将就木了。

二、莲花山民间惯用语具有灵活多变的语言结构和鲜明的地方语言文化色彩

(一)莲花山民间惯用语的音节结构从三言到八言以上的都有,以五、七言为主。

1)三言的如:“猜心思”“打圆乎”(打圆场)“输东道”(通过比赛决定输赢,输者请客,担任东道主)

2)四言的如:“拉大桌子”(对打雷的形象称呼)“外三圈子”(外围,不是核心)“巴不及得”(渴盼得到,很想得到)

3)五言的如:“瘸腿断胳膊”(比喻人或物残缺不全)“盖着盒子摇”(形容做事不透明,糊里糊涂)“人稀板凳稠”(出席的人少,人还没有板凳多)

4)六言的如:“从牙缝里省钱”(省吃俭用,节约攒钱)“没得眼睛头子”(不会察言观色,反应迟钝)“气不打一处来”(特别生气)

5)七言的如:“东扯葫芦西扯叶”(讲话东拉西扯,乱说一气)“戳破这层窗户纸”(去除遮盖,揭开真相)“哪里黄土不埋人”(在哪里死都是一样。对死亡看得很开)

6)八言的如:“扶不起来的猪大肠”(无论如何帮助,都不能有所作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单身汉自嘲的话)“往人家粪堆上戽屎”(好处给了别人)

7)八言以上的如:“往自己头上扣屎盆子”(往自己身上揽不是,将坏事安到自己头上)“大秃子认不得二秃子”(酒喝多了,不认得人)“从树丫巴上掉下来的”(骂别人无父无母,或不孝敬父母)“叫你朝东你偏要朝西,叫你啜(chuó)狗你偏要撵鸡”(不听指挥)“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阅历丰富,经验多)等。

(二)莲花山民间惯用语句式以单句为主,句中的音节结构又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自由组合,灵活多变。如:

1)耍//五//大能(四言,112):形容耍威风。

2)一心//归//门里(五言,212):形容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3)按//老//黄历//办事(六言,1122):形容因循守旧。

4)按倒//葫芦//瓢//起来(七言,2212):形容处理好一件事,另一件事又来了。

5) 丑//媳 妇//怕//见//公 婆//面 (八 言,121121):表明丑媳妇与公婆的尴尬关系。

6)望//人 家//吃//豆 腐//你//牙 快 (九 言,121212):形容别人做什么你也想做什么。

(三)莲花山民间惯用语也有一定数量的复句,上下句字数多少不定,是否对称与押韵也并不统一,有的整齐对称如诗句,有的自由直接如白话。如:

1)只长前眼,没长后眼:意即只能顾前,不能顾后。

2)又哭又笑,鼻子冒泡:笑话小孩子哭笑无常。

3)横(huān)草不拿,竖草不拈:形容什么活都不愿干。

4)八字没的一撇,九字没的一勾:形容事情刚开始,还早,没的影子。

5)包你娶媳妇,还能包你添孙子?形容不能什么事情都保你成功。

6)没吃过猪肉,还能没见过猪走路?比喻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耳闻目睹,还是有所知晓。

(四)莲花山民间惯用语还有一些成对运用“不”组成的前后对称的特殊结构。

1)“A不A B不B式”六音节惯用语,如:

男不男女不女 人不人鬼不鬼

上不上下不下 头不头脸不脸

土不土洋不洋 洋不洋广不广

2)“一不A二不B式”六音节及其以上多音节惯用语,如:

一不疤二不麻 一不吵二不闹

一不高二不矮 一不做二不休

一不敬丈夫二不孝公婆

(五)莲花山民间惯用语有的与外地通用惯用语同中有异,有的在当地不止一种说法,因此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异形惯用语,体现出其表达的相对灵活性。如:

1)矮子头上选将军:在不理想的人群中选出最好的。外地也说成“矮子里选将军”“矮子里面选将军”“矮子里拔将军”“矮子中选将军”“矮子丛中选将军”“矮子里面挑长子”。“比喻在条件较差的人群里面挑选比较好的。也作‘矮子队里选将军’‘矮子里头拔大个’。”[3](P2)

2)老坟冒烟:把好运归结为祖上保佑。当地又说成“老坟发热”,外地也说成“祖坟冒青烟”。

3)拆东墙补西墙:比喻勉强应付,临时救急,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当地也说成“挖东墙补西墙”。

4)好心做了驴肝肺:意思是误会了别人的好意,把好心当成恶意。当地也说成“好心当做驴肝肺”“好心成了驴肝肺,还说驴肝没有味”。

5)驴唇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者两方不能相合。当地也说成“驴头不对马嘴”、“牛头不对马嘴”。

6)半夜起来下扬州,天亮还在屋后头:意思是行动迟缓,效率低下。当地也说成“半夜起来上扬州,天亮还在锅(指灶台)后头”。

7)把你卖了,还帮人家数钱:意思是非常糊涂,蒙在鼓里,不知道别人在伤害你。当地也说成“把你卖了,还当带你走姥娘(外婆)家”。

8)讲的比唱的好听:比喻说得虽然好听,但是不切合实际,不能令人相信。当地也说成“讲的跟唱的样”。

(六)莲花山民间惯用语有一部分反映了莲花山方言的语音、词汇特点。如:

1)吓(hē)大的:被吓唬大的。常常反说,如:“我又不是被你吓大的。”

2)随(sēi)得方就得圆:形容为人要随和易处。

3)推(tēi)不来搡不去:形容做事能力不行,无法帮助他。

4)光头钻(gāng)刺蓬笼子:形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讨罪受。

5)嘴不倯(sōng):指嘴不饶人,话多。

6)抓到梅山去:指抓走、拘留关押起来。因为过去金寨县城在梅山镇,梅山有看守所,关押犯人。抓起来也说成“公安局的来了”“吃八大两”“坐班房”。

7)吃斋粑子:参加葬礼吃宴席。斋粑子是丧礼上吃的素食。当地参加婚礼叫“喝喜酒”“吃喜糖”,参加小孩出世的庆贺仪式叫“吃喜面”“吃喜蛋”“吃红鸡蛋”。

(七)莲花山民间惯用语也有粗俗不雅之处,体现了民间语言的原生态和世俗味。

1)占着茅缸不拉屎:意即空占位子,不起作用。茅缸:粪缸、粪坑。

2)一根肠子通屁眼:形容性格刚直,直来直去,没有弯弯绕。

3)枪打的:挨枪打的,骂人话、咒语,有时也带有戏虐、打情骂俏意味。类似的还有“炮冲的”“砍头的”“要死的”“臭尸的”等。

莲花山人既使用一定数量的各地通用的惯用语,又有着大量依附于莲花山的山川土地、民风民情而产生和运用的地方惯用语。尤其是那些充满方言意味、乡土气息的本地惯用语,是对我国惯用语资料库的极大补充,也是我们研究皖西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联委员、原六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德俊先生在《金寨县莲花山民俗文化述要·序二》中所言:“莲花山及大别山,有可能是各种文化活化石的存放地,在山外失传的,在这里有可能找得到。那些民俗也许是先民生活的缩影,有的方言也许是古汉语的真正读音,有的传说有可能是中国古老神话的印证……”[4](P7)

目前有一部分莲花山民间惯用语因为时代的变迁、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常住人口的减少、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在当地人口头语言中逐渐淡化甚至消失的情况,保护和保存的压力很大。如果再不加以搜集记录、妥善保存、整理研究、宣传介绍,也许若干年后,曾经鲜活地存在于莲花山人民口头语言中的大量惯用语就再也不见踪迹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段宝林先生曾经在《金寨县莲花山民俗文化述要·序一》中感叹说:“民间文化的保护比文人文化的保护与研究都要困难得多了。文人文化有书面的书本,在图书馆中,很容易得到。而民间文化就大大地不同了。民间文化往往是无形的,需要深入群众去调查、记录。不然,它们就像风一样永远不见了。”[5](P1)这对我们都有着极大的警醒和促动作用,因此对莲花山及其周边地区民间惯用语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1]温端政.中国惯用语大辞典·前言[A].温端政,吴建生.中国惯用语大辞典[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孟祥英.《中国惯用语大辞典》的编纂特色[J].辞书研究,2014(5):54-59.

[3]温端政.现代汉语惯用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4]马德俊.金寨县莲花山民俗文化述要·序二[A].马启俊,马宗祥.金寨县莲花山民俗文化述要[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5]段宝林.金寨县莲花山民俗文化述要·序一[A].马启俊,马宗祥.金寨县莲花山民俗文化述要[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莲花山惯用语金寨县
莲花山公园真美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大学日语专业精读教材中惯用语的使用现状及教学思考
安徽省教育厅到六安金寨县调研智慧学校建设
安徽省金寨县香炉尖-石家湾饰面用花岗岩矿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山区地区小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
“兔”与“免”
承载厚重记忆的莲花山老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