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问题与对策

2015-08-15

皖西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党员干部群众发展

马 颖

(滁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 滁州239000)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长期以来,坚持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是我国革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生命力和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在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扩大的新形势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继续保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如何应对贯彻群众路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成为当前我们要面对的新课题。

一、群众路线的理论根源及其历史经验

(一)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根据

党的群众路线指的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是党一切活动的归宿,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依靠广大群众的集体智慧,要尊重群众的创新精神,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能脱离群众。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体现。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观点,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领导,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党的领导不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从而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告诉我们,只有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党才能有战斗力、生命力、凝聚力,党才能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观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从群众中来,强调的就是要通过实践获得真知,到群众中去,强调把获得的正确认识来指导党的工作,到群众中去坚持发展,这样不间断地循环下去。所以,坚持群众路线关系到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也正体现了我们党和党员领导干部要了解、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

坚持群众路线,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体现。人民群众作为实践的主体,不仅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动力来源和价值根据,也是实践活动价值感知最真切、最权威的评价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提出都要基于广大群众的需要,不调查研究,不集中群众的集体智慧,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不深入了解群众和群众的实践活动,我们也无法检验党的方针、制定的政策是否可行、正确与否。目前,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大众文化、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社会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群众对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参与度,人民群众对党的各项政策也更关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才能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才能转变党的作风,才能保证党的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及历史经验

1、形成与发展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明确了革命活动要与群众相联系,认识到依靠广大群众的重要性。1922年在上海召开的党的二大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1](P90)1928年11 月,李立三在与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这是在我们党的历史文献中最早提出和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的文字记录[2]。1929年9月,在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专门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强调要树立群众观点,重视群众工作,明确提出各项工作都“要经过群众路线”[3](P36-39),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上第一次概括了群众路线。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科学阐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表明了我党群众路线的思想逐步成熟和发展。

2、中国革命时期

大革命失败以后,由于对革命形势的错误估计,党内出现了主张以“城市暴动”为中心,把有限的红军力量集中起来去进攻大城市的左倾思想,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强迫农民起义、工人罢工的现象,使党的工作路线脱离了群众,其结果可想而知。在危机时刻,为了挽救局势,1928年4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作出决议,把工作重点转到争取群众和建立城乡群众组织,及时纠正了盲目组织群众发动暴动的行为[4](P318-319)。

十年内战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毛泽东和党的早期领导人都认识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组织革命战争,改善群众生活”[5](P139)成了党在那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同时,刘少奇、博古、项英等领导人,也从实际出发,改善了党群关系,对如何不断改进党的工作方法等问题,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和主张,可以说党在苏区的实践活动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发展与成型产生了重要影响[6]。抗日战争时期,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提出了很多群众路线相关的理论与主张。例如,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提出“民兵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这一著名论断也是体现了群众路线在党的军事理论思想中的灵活运用。在抗战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凡是正确的领导,都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经典论断。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群众路线和党的群众观点,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重要标志。在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在毛泽东所做的七大报告中把群众路线列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后来,刘少奇同志在做党章修改报告中,把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写入了党章。

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继承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如何治理好国家,使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发展早日步入正轨,群众路线在当时成为党制定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建国初期,革命和建设是摆在党面前的2大任务,毛泽东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明确提出要用党的群众路线反对建国初期出现的官僚主义作风,在制定国家相关政策时,毛泽东将“相信群众,相信党”作为两条根本的原则[7](P423)。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党章把群众观点纳入到群众路线之中,至此,党的群众路线的表述已成型,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对党的群众路线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8](P268-269)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将其作为我们工作的衡量标准。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坚持并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脱离了群众就从根本上脱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脱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9](P193-194)。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不仅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体现,更是在我们党面临执政新考验的新的历史时期对群众路线的新发展。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又一次体现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站在新的历史的高度,提出了将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了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新时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把群众路线继承贯彻下来,中央决定从2013年6月18日开始正式启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用1年左右的时间,活动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在全党范围内深入开展[10]。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体现了新的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继续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决心,是群众路线在当前形势下新的延续和创新发展。

4、历史经验总结

通过对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历史的研究,可以看出:首先,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时期取得胜利的法宝,没有群众路线,我们党不可能夺取政权,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其次,群众路线是和平建设时期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工作方法,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最后,新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我们要坚定贯彻群众路线的决心,在新形势下,继续不断创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这关系到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新时期贯彻群众路线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国内局势的复杂多变,新时期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群众路线在实践中的贯彻也面临着新的情况与挑战。

(一)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各种矛盾的产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我国的社会阶层也在发生着变化和组合。改革开放前,我国最主要的是工人和农民两个阶级,而现在可以说是阶级和阶层并存的社会,出现了很多新的利益团体,从而导致了利益格局的变化,随之产生了各种新的矛盾和对抗,这对新时期党如何坚持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由于利益冲突而导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官员和群众之间。各级官员是各项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实际利益的分配者和操作者。有的官员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出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虽然只是少数官员的行为,但是,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往往导致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这从近些年来的典型腐败案件可以看出群众对贪污腐败官员的深恶痛绝。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导致群众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

二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一部分人已经逐步富裕起来,财富迅速向少数人集中,贫富差距已接近普通群众心理承受力的极限。对于过去曾长期处于平均主义下的中国人来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容易导致低收入者的心理失衡,使不同阶层之间出现隔阂乃至敌对现象,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造成影响。

三是资产所有者和劳动者两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即劳资矛盾。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种劳资矛盾在当前的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中较为普遍,在有些地方甚至很尖锐。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出现的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使得资产所有者阶层和劳动者阶层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总之,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社会主体力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社会整合能力,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在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挑战。

(二)执政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挑战

1、时代环境的变化

在革命战争时期,党提出群众路线是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党能够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不断取得胜利、战胜敌人,群众路线是重要的依靠之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群众路线成为了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是毛泽东思想三大活的灵魂之一。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共产党也由原来的为了夺取政权革命的政党变为了执政党。党的执政时间已经走过了64个春秋。长期的执政地位,也会导致我们党内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上发生一些变化,群众路线被有的人看来已经不那么重要,脱离群众、利用手中的权利为己谋私的现象开始不断出现。

2、经济体制的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现象。“顾客是上帝”、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口号的提出,这也正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体现,只有把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贯彻下去才能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消费者的普通群众地位得到了提高,市场经济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不成熟不完善的利益激励机制相伴随的腐败和社会不公,又会损害群众的利益。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我们党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改变过去老的传统,打破思想上的束缚,摆正自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位置,继续把群众路线贯彻推进下去,我们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国梦。

(三)党群干群关系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也越来越强,开始注重自身利益的维护,注重民主权利的获得,而当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还不够健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党在执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伤害群众利益、忽视群众要求的现象。这就影响了当前的党群、干群关系,使党群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利益关系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党群关系主要体现在政治关系、情感关系和思想关系上。党群干群关系最主要的还是围绕政治关系展开的,其中也会涉及到其他的利益,但是政治利益始终占据了核心地位。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价值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占据了中心位置。这就使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生活等各方面错综复杂,互相交织。很多利益冲突开始公开化,导致当前的党群干群关系中的利益冲突更加突出。

二是隔阂的加深、情感的疏远。党群干群关系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原本应该是一个很融洽的鱼水关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很多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发生嬗变,利用手中的职权不是为民谋利,而是以权谋私,出现了各种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贪污腐败现象。从而使处于弱势地位的普通老百姓对党员干部缺乏信任,在情感上也逐渐疏远。

三是处理方式的简单化。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也在不断加强。有的群众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但是,也有一些群众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是不够理性的,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在问题出现时,有的党员干部没能采取正确的方式,工作方式简单、粗暴,采取一些强迫式的命令,往往会激化矛盾。目前,我国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出现不断增多,参与的人数日益扩大,这些都对党员干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树立群众观点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了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下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指的就是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主要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主体。以人为本的“本”,指的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为了广大人民,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和政府制定政策的出发点。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要实现发展必须要依靠群众,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今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30余年的历史证明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新能力,要最大限度地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些都是党的群众观点的体现,在今后长期的发展中要始终树立群众观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当前,笔者认为要树立群众观点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加强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是一种较新的提法,其中包含2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人民群众观。这2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要通过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和创新。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民主生活会、党课、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创先争优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宗旨理念。在此基础上,提高党员干部解决群众问题的实践能力。要实行政务公开,特别是和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要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其次,依托网络,在公共服务、行政监督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系统,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最后,树立群众观点,要妥善解决社会各种利益冲突引起的不良影响。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矛盾随之出现。党员干部要了解群众关心的、会触及到群众利益的一些社会问题,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及时解决好矛盾,做好群众工作。

(二)不断完善群众路线的相关制度

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是保障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保障。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没有相配套的措施,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很难真正落实到实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要贯彻群众路线,必须要用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实施。当前,制度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党内外监督机制的建设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重要保障。在新的环境下,脱离群众、贪污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不断出现。2013年6月18日在京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会议中,习近平指出当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四风”是当前人民群众最深恶痛绝、影响破坏党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动摇了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具体来看,要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党内监督主要党员互相的监督和党组织的监督,党外监督主要是舆论媒体监督和群众的监督等形式。尤其是要加强群众的监督制度。俗话说“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实践中,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作风和言行是最有体会和感受的,党员干部做的好不好,群众是最有发言权的。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群众的监督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多,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新手段和传统的信访举报制度结合起来,加强对党员的监督,这其中也要做好对这些新媒体的正确导向工作。

其次,加强调查研究制度的建设。“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1](P100),实践证明,调查研究对于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调查研究制度的建立,要求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到第一线去调查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了解民生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记录调研结果。党员干部在调查之前应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在调查的过程中要提高效率,避免浪费国家资源,避免对老百姓日常生活造成干扰。要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党员干部的调查结果进行评定,并将其纳入到领导年度考核中。

最后,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体系。科学民主决策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要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就必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拓宽群众参与的途径,不断健全参与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完善听证制度。听证制度是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的一项重要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听证制度在我国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听证制度有利于行政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提高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二是专家咨询制度。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专家,利用他们科学的、专业的建议,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专家都是由各领域的权威人士组成,他们更熟悉本领域的情况,通过专家的论证后的决策更能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三是公示制度。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重要决策在出台前要进行公示,公示制度能保证公民知情权的获得。要明确公示的原则和范围,对公示后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关注并回复。

(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反腐倡廉建设要长期开展下去,要把那些违法乱纪的党员干部清理出党的队伍,树立起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腐败现象的出现严重破坏了党群关系,人心向背影响着党的生命力。群众路线是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途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打击力度,周永康、徐才厚、苏荣、令计划、蒋洁敏、季建业等一批副国级、省部级高官纷纷落马,展现了中央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决心。

另外,要不断完善创新反腐败的途径。有些地区的反腐败斗争途径单一、方法老套、没有创新的意识,效果不好。当前,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反腐作为反腐倡廉的新途径,是传统反腐方法的重要补充。网络反腐相对于传统的反腐途径具有高效、便捷、隐蔽性强等优势,有些案件常年上访无效,但是,只要在网上曝光,得到广大网民的关注,很快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使得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对于网络反腐,我们要正确加以引导,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应建立完善的网络反腐的法律体系,建立网络监督机制,要建立良好的网络舆论大环境。此外,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也是当前反腐败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廉政文化建设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廉政文化可以把以人为本、廉洁自律、服务群众的思想渗透进党员干部的内心之中,在党内和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正如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四)不断创新群众路线的新模式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具有便捷性、大众性和普及性等特点,网络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掌握民情的重要途径。广大群众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了解群众的呼声。网络成为政府和群众沟通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党群干群关系的密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积极回应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利用网络问计于民。网络问政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内容之一,丰富发展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手段和方法。同时,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对互联网要加以监督和管理,网络将成为群众参加政治活动,政府了解民情的一个独特的平台。除了网络这一途径以外,还有诸如听证会、民意调查、市长热线等新形式,开始逐步采用。在有些重要决策如“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黄金周”“出租车计价问题”等,在改革中,出现政府在各大门户网站咨询群众意见的新局面,这也是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举措。

要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把各项群众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这其中包括建立完善的与群众沟通的机制,开创一条与群众沟通的有效途径,建立起社会矛盾调解处理机制。随着新的阶层的出现,各种利益的互相碰撞,政府部门要具备应对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往往有的一些社会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没有处理好,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不信任有损政府部门的形象。另外,还要继续做好社会保障机制,要重点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及其资助工作。最后,要创新群众工作的社会管理机制,以人为本,重视群众的参与,开拓群众工作的新局面。最近,中央作出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不断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也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去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把精力财力物力放在科技创新、民生改善上,只有把人民的利益始终摆在首位,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总之,党的群众路线在我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要继续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利用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不断改进党群干群关系,改善作风,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才能克服困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王绍光.毛泽东的逆向政治参与模式——群众路线[J].学习月刊,2009(23):16-17.

[3]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曹春荣.苏区时期是党的群众路线孕育并形成的重要时期[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9):12-15.

[7]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0]中国政府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概述[EB/OL].http://www.gov.cn/qzlx/,2013-06-18.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党员干部群众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