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引入的策略

2015-08-15江苏省射阳县高级中学尤立斌

学苑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增函数数形函数

江苏省射阳县高级中学 尤立斌

通过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比如: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将数学问题寓于情境活动中,有利于课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传统讲授法课堂教学演变为教师引导下的主动探究,对数学知识“再创造”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那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引入新课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呢?

一、通过设计趣味性问题引入

数学课堂设计疑问是必备环节,通过设疑能够直接对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疑问能够引发学生大胆猜测,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充满疑惑的问题,让学生充满好奇感,乐于课堂探究。

案例1:设计“二分法”的课堂引入

比如对于电视台播放的节目:“竞猜价格”,你能根据必要提示迅速猜测商品的准确价格吗?学生对这趣味性的问题,便积极开展讨论,很快学生便掌握其中的奥秘……你共用了多少次?这样趣味性的课堂引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设计一定坡度的探究性问题。

在心理学上,问题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利用教师通俗的讲法“跳一跳,够得着”,给学生思考的阶梯,让问题解决逐层深入,教师的引入也是步步逼近。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引入时,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级别,特别对于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坡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推进。

案例2:已知函数,y=x-2

(1)该函数属于奇、偶函数?

(2)图像具有怎样的对称性?

(3)它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4)它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

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进课堂探究,安排如下训练题:

(1)已知奇函数 f(x)在[α,b]上是减函数,试问:它在[-b,-α]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2)已知偶函数 f(x)在[α,b]上是增函数,试问:它在[-b,-α]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这样逐步深入,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而且,通过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心理已经有准备,不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问题的引入看,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为下一个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方向,为下一个问题的解决打好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解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接受,为挖掘其他类型问题提供广阔空间。

3.让问题引入具有一定的悬念。

设计富有一定悬念的问题能够给学生整堂课的期待,让学生学习了这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为课堂提出的悬念问题的解决夯实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3:在探究二项式定理应用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问题:今天以后的22006天是星期几?

题目理解简单但具有一定的悬念,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在课堂引入时提出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期待,激发学生不断探求的兴趣,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带着这样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为新课引入的设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

4.采用数形结合的引入策略。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科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手段。数形结合充分利用图形直观性,同时将数与形有机整合,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并赋予这些抽象概念、定理的几何意义,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在高中数学课堂上,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入新课探究,让学生紧扣图形理解概念,课堂教学效果会有意外的收获。

案例4: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 x≥0时,f(x)=x(x+1)。画出函数f(x)的图像,并求出函数的解析式。

数形结合的思想运用于函数教学比较常见,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找到特殊点,作出图形,结合图形再确定其关系式。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些简单问题的探究,就会失去学习函数的内容本质,我们需要从“数与形”的角度深入细致地分析数字中包括形的意义,形中蕴含数的价值,甚至通过启发学生不作函数图像,能求出f(x)的解析式吗?这样的求法可以进行推广吗?对一般的奇函数是否适用?若f(x)为偶函数又该怎么处理?将数形思想深入到解题过程中,抓住学习函数的本质内容,逐步地引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恰当合理的课堂引入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整个课堂探究奠定好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导入方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得课堂探究围绕引入的问题展开,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直击教学的重难点。作为教师,要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新颖的引入方式,努力实践,让课堂引入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增函数数形函数
数形结合 理解坐标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二次函数
第3讲 “函数”复习精讲
数形结合百般好
一个对数不等式的改进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二次函数
函数备考精讲
我为高考设计题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