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陇东肉牛新类群选育的探讨

2015-08-15徐建峰容维中

畜牧兽医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陇东类群黄牛

王 珂,徐建峰,容维中

(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 平凉744000)

平凉、庆阳两地位于甘肃省陇东地区,是全省重要的畜产品集散地,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农作物种类多,饲草资源丰富,农民自古就有养牛的习惯和传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秦川牛/早胜牛为母本,先后引进南德温牛、安格斯牛对本地黄牛开展杂交改良,选育形成了耐粗饲、繁殖力强、挽力大的秦杂牛等杂交群体,统称为陇东黄牛。但与专门化的肉牛品种相比,陇东黄牛在肉用性能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1 陇东肉牛新类群选育的意义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发达国家对养殖业所做出的科学评估,品种的贡献率为35%~60%,居各项技术之首,品种的好坏直接影响畜牧业的生产效率。肉牛产业作为支撑地方农业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主导产业,各级政府围绕肉牛品种改良,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培育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延边牛、复州牛等役肉兼用品种,但这些品种依然存在体格较小、后驱尖斜、载肉率低、遗传性能不稳定等缺陷。由此,解决优质种源问题,培育专门化的肉牛品种,依然是今后畜牧科技工作者的攻关重点,任重道远。

陇东地区作为全省三大肉牛生产基地之一,通过多年发展,肉牛产业已成为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重要支撑。根据对陇东黄牛资源现状的调查表明,陇东黄牛的形成及推广经历了4个阶段,通过从单一的役用型向肉役兼用型的转变,肉用性能的改善带来的经济效益增长,使其成为当地农户饲养的主导群体,深受青睐。同时,随着肉牛规模养殖的兴起,屠宰加工、餐饮服务、品牌营销等关联性产业也相继涌现,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已经初具雏形。因此,立足陇东区现有遗传资源,借鉴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先进的育种技术,在保留陇东黄牛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选育具有典型地域适应性的陇东肉牛新类群,对培育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和探索产业化开发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陇东肉牛新类群选育的方向

2.1 选育目标

保留陇东黄牛肉质细嫩鲜美、大理石花纹分布好这一特性,以突出适应性和肉质性状为主要目标性状,以提高生长率和个体产肉量为核心,制定陇东肉牛主要经济性状指标,建立陇东肉牛选种计划和种牛选育指标。利用数量遗传学理论,采用后裔测定技术,严格选育符合陇东肉牛典型特征的种牛,并不断改良提高其生产性能,从选种制度、选配方案,繁育体系等环节进行陇东肉牛的选育,使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适应当地饲养条件和生态条件的优质肉牛新类群。

2.2 选育方法

根据平凉、庆阳两地的资源禀赋和肉牛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在平凉市、庆阳市分别选用优秀的南德温牛、红安格斯牛与本地黄牛开展级进杂交、合成杂交、横交固定等,组建基础母牛核心群,通过后期持续的选种选育,最终选育出遗传性能稳定、生长发育较快、产肉性能较好、毛色偏红的陇东肉牛新类群。2.2.1 组建基础母牛群 对平凉、庆阳项目区的南杂一代、安杂一代群体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测定体重、体尺、繁殖性能、抗病力、泌乳性能等指标,建立基础数据库。综合考虑体型外貌及性状测定结果等因素,选择外貌基本一致、性状相似的母牛群,并建档立卡,组建基础母牛群。

2.2.2 级进杂交 对选留的基础母牛群,采用南德温和安格斯牛冻精,开展级进杂交,改良基础母牛群体质量,并对其后代进行测定,选留性能优良的南杂二代、安杂二代。

2.2.3 合成杂交 对选留的南杂二代、安杂二代群体进行合成杂交,加快改良群体的肉用性状,选留秦杂、安杂后代。测定其初生重、断奶重、12 月龄、18月龄、24月龄的体重及体尺,乳用性能,产肉性能以及适应性。根据育种计划,公牛留种率3%,母牛淘汰率30%。

2.2.4 横交固定 利用选留的核心母牛群,以产肉性能和肉品质为主要目标性状,通过横交固定、闭锁繁育等手段,稳定遗传性,获得体型外貌基本一致,肉用性状显著改善的陇东肉牛新类群。

2.2.5 组建新类群核心群 选择性状相似、适应性相似、遗传性稳定的新类群,组建陇东肉牛核心群,建立完善的系谱档案和生长发育及肉用性状测定档案。

3 陇东肉牛新类群选育的难点

陇东肉牛新类群选育项目已于2012年被甘肃省科技厅列为省科技重大专项,通过近3年的实施,已在项目区建立了陇东肉牛新类群基础母牛核心区和养殖示范区,取得了预期成果。但在后续陇东肉牛新类群扩繁扩群和保种利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予以重视。

3.1 基础母牛核心群的保护不够重视

陇东肉牛新类群的选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纽带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此项工作。但受经济利益驱动,养殖企业及农户普遍重育肥、轻繁育,大量基础母牛被屠杀或外售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对开展陇东肉牛新类群的选育及遗传资源保护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2 种公牛站建设仍是空白

目前,陇东肉牛新类群的选育仅仅完成了一个阶段,与国家颁布的新品种(配套系)审定标准相比,种公牛站建设尚属空白,陇东地区优质种公牛数量少、供种能力不足,自主培育创新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陇东肉牛新类群的选育进程。

3.3 产业化开发进程相对滞后

陇东地区具有发展肉牛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通过实施陇东肉牛新类群选育项目,为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培育和发展品牌牛业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与发展现代肉牛产业的本质要求相比,加工龙头企业集群程度低、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薄弱、品牌影响力不强、全产业链不完善等因素,依然是制约陇东地区肉牛产业提质增效的瓶颈。

4 建议

4.1 采用联合育种技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应用数量遗传学基础理论,将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优质、高产、高效的肉牛良种开放核心育种体系、超排移植育种体系,加快筹建陇东地区种公牛站和生产性能测定站,加大对优质种公牛和母牛的利用强度,加快遗传进展。

4.2 开展基础母牛保护,提供优质牛源

基础母牛是产业发展的根基,应采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社会参与”的方式,对陇东肉牛基础母牛核心群开展保护与补贴,调动项目区农户养殖母牛的积极性,扩大基础母牛群规模。通过建档立卡和生产性能测定,选留体型外貌一致、繁殖力强、生产性能稳定的基础母牛,为陇东肉牛新类群纯繁纯育提供优质牛源。

4.3 健全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实现各环节利益均沾

建立健全集种牛培育、肉牛繁育、育肥生产、屠宰加工、品牌开发于一体的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联结,各环节利润均沾,确保顺畅延续,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打响陇东肉牛品牌奠定基础。

[1] 赵有璋.肉羊高效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 昝林森,刘海良.论中国肉牛生产面临的根本问题及肉牛新品种培育[C].陕甘宁毗邻地区秦川牛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19-23.

[3] 桑国俊.陇东肉牛产业发展战略与途径分析[J].畜牧兽医杂志,2013.32(5):31-35.

[4] 桑国俊.肉牛高效繁育及饲养管理技术[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陇东类群黄牛
陇东能源大数据中心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基于功能类群分析呼兰河口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
薏苡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筛选及亲缘关系分析
黑牛和黄牛
陇东黄土高原软枣猕猴桃栽培技术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对季节动态的响应
打击“黄牛”到底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