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山西汾阳方言俗语的特点

2015-08-15索钰尧

语文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汾阳俗语

○索钰尧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041000)

汾阳县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县城。汾阳方言俗语生动形象、幽默诙谐,在蕴涵丰富内容的同时,又具有民间流传的外部表现形式,如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它不仅体现了语言作为载体的实用价值,也蕴含着地方独有的审美趣味。

一、丰富的修辞方式

汾阳方言俗语在创作过程中,除了幽默风趣、形象生动,还被劳动人民加入了一些修辞方式,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真实地反映了汾阳社会方方面面的特色。

(一)婉曲

指在说话交流中,为了让听者易于接受而用含蓄的话语曲折表达事实的一种辞格。例如:

(1)他布布嘛啦(这是对死的讳称,用“嘛啦”代替“死”,“布布”即姥姥)

汾阳早在秦代即已置县,民风淳朴,民俗众多。汾阳人对于丧礼极为重视,所谓“事死如事生”,用“嘛啦”代替“死”,一方面顾及到听者的情感,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已逝之人的尊敬。

(2)捎枝带叶儿(指说一些伤人的话)

(3)半老地里开了心(多指半道儿上学坏或想改嫁的女人)

(4)说人道人,不觉色个人(总说别人怎么样,没有自知之明)

汾阳历史悠久,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准则等都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润。所以,俗语也承担起社会伦理道德教化的作用。

(5)能带一啊团,不领一啊班(意指戏班子难带)

“一啊团”指军队,汾阳历史上有郭子仪、狄青等战功显赫的大将,具备尚武的传统,极为重视“武”的传承。“一啊班”指戏班,山西中路梆子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流传于汾阳、孝义一带,发展历程颇为曲折,以此含蓄表达从事戏剧艺术的不易。

(6)丢袄儿衍裤儿(说人办事儿不利索,总是拖拖沓沓的)

(7)打核桃捎带上枣儿(形容人做事儿拖泥带水)

汾阳自古就是秦晋旱码头,当地人民勤劳肯干,凡事讲究效率,不拖沓。以上两个例子都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8)黑老哇知道往窝里含茅柴(“黑老哇”指猫头鹰,指人吃里扒外)

(9)臭七月,烂八月(指天气热不利于东西的储存)

以上两例运用婉曲一方面表明了不愿直说的语义,另一方面可从中看出汾阳人对动物习性的细致观察以及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体验。

(10)偷鸡儿摘门帘的把式(指人没真才实学)

此例表明汾阳人很重视自力更生。

(11)恶煞是自家,好煞是外人(指再不好的亲族也比外人强)

(12)家神不安,土地不宁(指家中不和、闹纠纷)

这两例表明汾阳人很注重家庭和谐以及社会关系的保持和维护。

婉曲是一种语言美的表现,通过对例子中委婉词语的分析,不仅让人思考和揣摩汾阳俗语中蕴含的文化特色,也使其本身的语言表现功能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夸张

汾阳俗语中的夸张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1.扩大的夸张。将所要表达的事以“大、多、高……”等等形式表达出来。

(1)卖豆腐的胡日鬼,一斤豆腐十二两水(弄虚作假,欺骗顾客)

(2)豆腐跌下肉价钱(指人不会讲价)

以诚为本是晋商的传统,汾阳人自古遵循“勤补拙,俭养廉”的古训,以坑骗为不耻。豆腐在汾阳人饮食中非常重要,以上两例通过豆腐这一载体使用的夸张,表现了对不诚信行为的轻视。

(3)信口吃倒泰山(形容人不切实际说大话)

(4)盖上十八张被子做梦(形容人异想天开做不可能的事)

由于地理位置及儒家文化的影响,汾阳人具有踏实、严谨的品质。以上两例以“吃泰山”和“盖十八张被子”夸大,表现对不切实际的心理的反对。

(5)亲得瞎了眼(过分溺爱)

(6)寡得伤心哩(过分客气)

(7)凉得咳嗽哩(对某事过分不屑)

以上三例通过“……的……”这一句式充分表达了人们的情感。

2.缩小的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弱……”的夸张形式。

(1)牙籽子儿上穷抠(指人的吝啬或在小事上过于精明)

(2)钱儿在肋肌线上穿的咧(形容对钱的吝啬)

(3)屎堆里扒拉的吃豆豆(指人过于吝啬小气)

(4)头不梳,脸不洗,三根黄毛圪炸起(当地人对一些人生活邋遢、不修边幅的讽刺)

这些俗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汾阳的地域文化特征及民众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丰富。

(三)顶真

前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邻近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下递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例如:

(1)软怕硬,硬怕楞,楞的就怕不要命(说人性的不同)

(2)粪肥土,土肥苗(强调肥料在耕作中的重要性)

(3)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听的不如会做的(指做的重要性)

(4)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指人的恐惧感有时是自己内心造成的,事实上并非如此)

从图4可见,含钛高炉渣的杂质CaO、MgO、Fe、Al2O3脱除率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但时间超过6 h时,TiO2损失率明显提高,因此,合适的反应时间为6 h。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使表达的语气贯通,而且突出了字句之间的有机联系。

(四)回环

词序循环往复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

(1)闲人忙不的,忙人闲不的。

汾阳人对不同人不同生活状态的表达,其中或带羡慕,或带讽刺,有时也是对自己的调侃。

(五)对比

两个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对立的两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分为两种:

1.两种事物对比

(1)灵人糊涂一阵阵,蠢人精明七成成。(再聪明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再愚蠢的人也有聪明的地方)

(2)勤快之人用手,懒惰之人用口。

(3)胆大的走遍天下,胆小的寸步难行。

2.同一事物正反两方面的对比

(1)挨傍上好人学好人,挨傍上懒人学懒人。

(2)跟上勤的没懒的,跟上馋的没攒的。

以上两句意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勤谨生富贵,懒惰不成人。

(4)见人做活不思想,见人吃肉口痒痒。

这两句形容有些人总想着不劳而获。

对比在双语节的俗语中运用较多。这些俗语的两个语节之间利用语义上的相互对比,使其表达的意思更加鲜明。汾阳方言中的对比修辞格,表现了汾阳文化中一些做人的哲理,如对懒惰、保守的讽刺警戒,对勤劳、创新的肯定赞扬等,深刻体现了生活的本质。

(六)借代

用某事物形象上的特征指称人或事物,其作用在于表达委婉、突出事物的特征。例如:

(1)战败的骆驼斗败的鸡

部分代整体,同时也是双关借代。“骆驼”和“鸡”分别借代人,同时也是借代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整个俗语指的是人失败后的状态。

(2)蝎子的尾巴后娘的心

特定代普通。“蝎子的尾巴”代指恶心肠的人。再如:

(3)吃黑枣儿眉眼(“黑枣儿”代指枪子儿)

(4)水丝婆飞得低,没啦风便是雨。(“水丝婆”代指蜻蜓)

(5)笑面虎虎杀人心(指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难知心)

(6)心里有个“小九九”(“小九九”是珠算用语,这里指有计划、有安排的意思)

(7)家有万贯,肚底下走风的不算(“肚底下走风的”指家禽、家畜之类)

借代在俗语中的运用既活泼了字面,又突出了情态。以上例句通过借代形象、幽默地表现出人们在生活中的不同情态,反映出汾阳人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

(七)双关

指借助语境的特定条件,有意使某些词语在语言环境中构成双重意义,包括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汾阳俗语的双关修辞主要是谐音双关。例如:

(1)不蒸(争)馍馍争口气

(2)掏雀(巧)儿掏出蛇来

(3)给个棒槌当了针(真)

(4)属珠珠的——满肚子丝(私)

(5)石头蛋子腌咸菜——一盐(言)难尽

(6)皇上吃煎饼——均(君)摊

(7)怀上孩儿的婆娘走钢丝——铤(挺)而走险

(8)买布的不带尺子——存心不良(量)

(9)脯子头挂笊篱——劳(捞)心

(10)门神里贴灶马——话(画)中有话(画)

以上例句中双关手法的运用,幽默诙谐,充分表现了汾阳人对待生活调侃而不失严肃的态度。

(八)对偶

在汾阳方言中,正对、串对都有运用。例如:

(1)天上没云不下雨,世上没人事不成。

(2)蚂蚁爬树不怕高,有心学习不怕老。

(3)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

以上例句都属正对,前后两部分的说法虽有不同,但彼此之间语义相关,两部分都说明同一个道理,表明学习贵在坚持,只要努力耕耘就会有收获。再如:

(4)有树只砍不栽,老来必定受害。

这是串对,其前后两部分一般存在因果、假设、转折等关系。此例前后两部分之间是因果关系,言简意赅地表明做事应该着眼于长远利益。

(九)比喻

也叫譬喻,是指用本质不同但有相似性的事物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从而形象、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特征或作用。例如:

(1)人像独槽牛(形容人过分自私)

(2)大脑像榆木疙瘩(比喻人不知变通)

以上两例为明喻,汾阳人通过用“牛”和“榆木”比喻人的思想,形象地表现出人思维的局限与迟钝。

(3)人是一样的夹核桃

核桃是汾阳特产,“夹核桃”特指果肉极少且被厚厚的壳包裹的核桃,用“夹核桃”做比喻,极为形象地体现了人的吝啬。

(4)大石头也要小石头垫。(喻做事要循序渐进)(5)不看天色,乱出凉粉。(喻做事欠思考)

(6)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喻做事没有目标)

(7)又想吃油糕,又怕糊噜口。(喻做事投鼠忌器)

以上四例是暗喻,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表现了汾阳人做人处世的方式,即踏实、沉稳、步步为营的行为准则。

以上俗语通过比喻,深入浅出,使其所要表达的意思通俗易懂。

(十)警策

使用语言简练、含义深刻的语句精确、透彻地说明道理。例如:

(1)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2)烧的纸多,惹的鬼多。

这两句俗语意指为人处世要坦荡。汾阳古时有太符观、文峰塔等道教和佛教建筑,道教的鬼神论,佛教的轮回观等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怕半夜鬼敲门”,字面上表示“不怕鬼”,实则通过“鬼”来警策人们做事要正派、坦荡。

(3)人要长交,账要短结。(告诫做事的原则)

(4)大人要识敬,小孩要识信。(为人需尊敬长辈,遵守信用)

汾阳多儒商,讲求信誉,著名的三义合药铺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两句俗语体现了汾阳儒商守信品格的传承。

(十一)拟人

即把事物人格化。例如:

(1)姑儿出窝也要掐算掐算。

将“姑儿”(即老鼠)拟人化,意在说明做事情要未雨绸缪,体现汾阳人稳中求胜的品格。

(2)外财不扶命。

通过“扶”这一动词将钱财拟人化,意在指明生活要自食其力。

(十二)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结构、语气相同或相近的短语组成的具有加强语势效果的句子。例如:

(1)在家不避父母,出嫁不避丈夫,病噜不避大夫。

(2)做一行,怨一行,到老不在行。

(3)溜舔的有钱的,欺负的没钱的,死见不得要钱的。

(4)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说话看脸色。

(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没啦媳妇子的理。

以上例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易知说明难知,以具体说明抽象。如“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说话看脸色”就是通过“天色”“火色”引出一个汾阳人的处事之道:与人沟通时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二、各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一)辞格套用

一种辞格里包含着其他辞格的形式。如:

(1)立夏种胡麻,七股八圪杈;小满种胡麻,到老才开花;芒种种胡麻,永久不回家。(排比中套用对比和拟人,通过对不同时节种胡麻造成的后果进行对比,“永久不回家”则运用了拟人。)

(2)木碟儿大的摊子(形容门面很小,夸张中套用比喻)

(3)笑得狮子大张口(夸张中套用比喻)

(4)拐子见钱跳得快,瞎子见钱眼睁开。(比喻中套用夸张)

(二)辞格兼用

一种修辞方式兼有其他辞格的形式。例如:

(1)好事儿不背人,背人没好事儿。(顶真、回环)

(2)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警策、对比)

(3)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对偶、比喻)

(4)瞎狗看时秀(拟人、借代,意指不懂装懂)

辞格的兼用和套用体现出汾阳俗语独特的修辞艺术,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俗语在生产习俗、交际习俗、时令习俗等方面的表达效果更加生动丰富。

三、讲究优美的格律

俗语作为一种民间语言形式,具有描写生动、吟诵顺口、易于记忆的特点,主要得益于格律的讲究。汾阳方言俗语也不例外,音节整齐匀称,多用叠音(字)词。

(一)俗语中的押韵

押韵是俗语的一大语音特色,汾阳俗语中的押韵大多体现在谚语中。例如:

(1)胶多不黏[ni44],话多不甜[t‘i44]。

(2)吃饭先尝尝[ts‘uo312],做事儿先想想[ɕuo312]。

(3)清明早,立夏迟[ts‘ɿ44],谷雨种棉正当时[sɿ44]。

(4)一顿吃伤[suo312],十顿喝汤[t‘uo312]。

(5)好汉死到战场[ts‘uo312],懒汉死到炕上[suo2]。

(6)十根指头有长短[tu312],一树果子有甜酸[su24]。

(7)这山看见那山高[kɣ24],不知这山有柴烧[sɣ24]。

(8)一疙瘩砖砌不成墙[tɕ‘uo44],一根椽儿盖不成房[fuo44]。

以上谚语通俗质朴,音节整齐匀称,富有音乐美,能够激发人们使用谚语的热情,利于谚语的流传、发展。

(二)俗语中的叠音(字)词

叠音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充分利用了汉语音节的特点,通过音节的复叠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汾阳方言俗语中使用叠字的现象比较多。例如:

(1)只重栽不重管,冬天变成光杆杆。

(2)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3)山里吃馍馍,南乡里喝汤汤。(汾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曾经发山洪,县城北面粮食丰收,南面则被水淹没。这句俗语很形象地反映了山洪过后的场景。)

(4)人跟种种,麦跟垄垄。(人的一些行为习惯跟遗传因素有关)

(5)倒尽霉霉运啦。(“霉霉”强调了晦气的程度)

(6)瘦得皮皮裹骨头。(表现人消瘦的程度)

(7)捉不住大大捉侯侯。(“大大”即大个子,“侯侯”即瘦弱的小孩儿)

(8)葱花花,油点点,胡椒面面姜片片。(表现了汾阳人日常的美食享受)

叠音(字)词的运用可以使句子音节整齐匀称富有变化,从而具有较强的形象描绘力。

汾阳方言俗语具有独特的修辞、韵律艺术,形式多样,表意丰富。有本地人民自己创造的,如:娶媳妇戴孝帽——乱凑热闹;腊月三十儿看黄历——没日子啦;西瓜跌进油桶里——又圆又滑。也有从外地传入经过本地人改编的,如:姜太公在此——没啦别人的位位;狗咬吕洞宾——不识好赖人;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另外尚有许多同一意义不同表达形式的俗语,如“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春雨贵如油,下种不发愁。包足布子改孝帽儿——一步登高;鞋帮子做帽沿儿——一步登天;屎巴牛儿变秋凉虫儿——一步登天”。这些俗语充分体现了当地人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刘锡仁,吕世豪.汾阳俗语[M].山西日报社,1986.

[4]汾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汾阳县志[M].海潮出版社,2000.

[5]温端政,等.中国谚语大全[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6]吴建生,李淑珍.三晋俗语研究[M].书海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汾阳俗语
山西汾阳王酒业中国食安大会上获嘉奖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民国时期的《汾阳行政周刊》
与人名有关的英语俗语
科技下乡让杨家庄农户得实惠 山西汾阳科协联合省农科院经作所举办核桃栽植技术培训会
客家俗语巧诵读
俗语图文对对碰
数字俗语
普通话习得研究
——以汾阳人学习普通话为例
近代基督教公理会传入汾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