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天演论》看严复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之相悖成因

2015-08-15周方衡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赫胥黎严复士大夫

周方衡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一直以其“信·达·雅”之翻译思想闻名于世。关于“信·达·雅”的来源,严复于1896 年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写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之外,求其尔雅。”[1](P202-204)。其中,“信”就是忠实准确地把原文的内容传达出来;“达”就是译文要使人理解,通俗易懂;“雅”则是指译文要风格渊雅。在严复看来,“信”即“不倍本文”,这是翻译之基础;翻译还应该“达”,即通达晓畅。信和达是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方面。而至于“雅”,则可视为对前两个标准的升华。严复认为,要把原文的内容完美地传递给读者,就必须用优美华丽的文言予以呈现,这样译作才会发人深省而更具价值,否则便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由于种种原因,严复之诸多翻译实践并未遵循他宣扬的翻译思想,而是通过对原文进行增删改写抑或添加案语等手段以达到其翻译之深层目的。究竟是何缘故导致严复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不一致呢?接下来笔者拟以严译《天演论》为例,分别从社会环境、西学传播和目标读者三个层面对其相悖成因展开探讨。

一、严复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之相悖成因

(一)社会环境

1. 内忧外患。1840 年以降,中华民族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内忧外患的局面变得越发严重了。严复从英国留学归国后,被李鸿章任命为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但后来严复发现自己深为李及其亲信所控制,深感不满。正如陈宝琛在《严君墓志铭》中所言,“文忠大治海军,以君(严复)总办学堂,不预机要,奉职而已。”[2](P13)于是严复另谋发展,继而走上了科举之路,结果却屡试不中。甲午海战失败后,严复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和人民的愚昧落后,于是决定通过文字言论来挽救民族救亡。

和康有为、梁启超不同的是,严复并未直接参与政治运动,而是精选西方名著以译之,以让封建士大夫劝诫朝廷向西方学习,实行社会改革,此可从他于1895 年在《直报》上先后发表的四篇论文中窥见一斑。例如,他在《论世变之亟》中写道,“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3](P3)可见严复对当时的形势确实洞若观火,正是有鉴于此,他在翻译西方名著时并未拘于原文的字比句次,即遵循他所谓的翻译思想“信”,而是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增删改写,以便让目标读者(封建士大夫)深刻意识到当时中国的任人宰割的现实国情,进而向西方学习以图国家自强。

例如赫胥黎在其Evolution and Ethics 中写到:

What sort of a sheep breeder would he be who should content himself with picking out the worst fifty out of a thousand,leaving them on a barren common till the weakest starved,and then letting the survivors go back to mix with the rest?[4](P31)

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即为:

如果一个绵羊育种者心满意足地从1000 只羊中挑出最劣等的50 只,把它们放逐在贫瘠的公用草地上,直到最羸弱的羊饿死后,再把那些幸存者赶回到羊群当中,试问,这是个什么样的育种人呢?[5](P16)

然而在严复的《天演论卷上·善群》中,译文却是:

设今有牧焉,于其千羊之内,简其最下之五十羊,驱而置之硗埆不毛之野,任其弱者自死,强者自存,夫而后驱此后亡者还入其群,以并畜同牧之,是之牧为何如牧乎?[6](P45)(下划线为笔者所加)

且观严氏译文,可发现其中无缘无故多出了“强者自存”和“以并畜同牧之”两句。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他要添加呢?有人以为是严复“为了使文言译文更加通顺流畅,使语调出现高昂低回的变化的缘故”[7](P31)以使得读者读来更通顺。但管见以为,那只能归为次要原因,主要还是严复出于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局面的考虑,添加这两句能够让封建士大夫充分认识到当时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领悟到“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进而摈弃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向西方学习以求国之富强,如此才能长存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由此可见,严复的翻译实践悖于其翻译思想和当时动荡的政治局面是分不开的。

2. 当时译界风气的影响。自从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的国力开始大步衰退下来。清政府见识到了列强船坚炮利的厉害,因此开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期间朝廷选派众多留学生出国深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以图自强。留学生们归国后从事着各种对国家有利的职业,其中不乏翻译工作。然而,在当时语言学研究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欲根据汉语和英语在词法、语法、句法等方面的差异来翻译西方著作几乎不可能。当时仅有一本马建忠于1898 年出版的《马氏文通》,虽然该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语言学著作,但它仅是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的,对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则鲜有谈及。另外,当时中国国力衰落、文化闭塞,译者如果对原作的内容和形式亦步亦趋,势必难以为读者理解和接受。正是有鉴于此,译家们基本上都是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来译介西方著作,而“意译”也成了当时译界风气的代名词。在严复看来,“意译”即为“达旨”。在翻译西方著作时,严复总是在“将全文神理融汇于心”的前提下,然后对原文进行增删改写,其出发点就是为了完美地向读者传递原文的思想。例如,赫胥黎在其Evolution and Ethics 中写到:

Social organization is not peculiar to men. Other societies,such as those constituted by bess and ants,have also arisen out of the advantage of co-operation in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4](P18)

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即为:

社会组织并非为人类所特有。蜂群和蚁群等社会组织之所以形成,也是因为尝到了在生存斗争中通力合作的好处。[5](P10)

而严复在其《天演论卷上·蜂群》中将其意译为:

虽然,天之生物,以群立者不独斯人已也。试略举之,则禽之有群者,如雁如乌;兽之有群者,如鹿如象……其尤著也;昆虫之有群者,如蚁如蜂。凡此皆因其有群,以自完于物竞之际者也。[6](P28)

从上可以看出,严复凭借先前积累的生物学知识,在译文中添加了禽和兽等类,属于典型的“意译”方法。从表面上,严氏确实没有忠实于原文,从深层看却丰富了原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把赫胥黎“社会组织不是人所独有”之观点更加完整地介绍给了读者,不禁让人耳目一新,极具说服力。

(二)西学传播的需要

1. 思想传播。在严复看来,中国长期积弱之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君主专制限制了国民的思想和自由。因此,严复决心致力于传播西方近代思想,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他对赫胥黎“三民说”的深刻解读。

例如,赫胥黎在《天演论卷上·乌托邦》里说:

凶狡之民,不得廉公之吏,偷懦之众,不兴神武之君,故欲郅治之隆,必于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中,求其本也。[6](P21-22)

在严复看来, “所谓‘鼓民力’,主要是采取种种措施增强国民的体质与坚毅果敢的精神……所谓‘开民智’就是启发蒙昧,加强对全体国民的科学知识教育,培养国民新的思维方式与批判理性精神……所谓‘新民德’,就是以立基于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之上的现代公民道德,取代纲常名教钳制下的传统奴隶道德,其实质是改造国民劣根性。”[8](P76-82)其中, “以民智为最急”。严复认为赫胥黎的“三民说”和其他本人的教育救国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在译完《乌托邦》这篇导论后,又在后面附加了一段相当长的案语。他说:

民智既开,则下令如流水之源,善政不期举而自举,且一举而莫能废。不然,则虽有善政,迁地弗良,淮橘成枳一也……直至乾隆初年,查理第三当国,精勤二十余年,而果势复振。然而民智未开,终弗善也[6](P22-23)

由此可见,严复对赫胥黎的”三民说”尤其是“开民智”是极为赞同的。他在导论后加如此长之案语,无非是要向统治阶级传播西方的教育和民主思想,实行政治和教育改革,改变国内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局面,从而求得人民的思想解放,这样中国才会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长存于世界民族之林。

2. 知识传播。西学传播还体现在向封建士大夫传播西方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翻译《天演论》的过程中,严复通过增译、释译、发挥和添加案语等手段向国内读者介绍了诸多了西方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对于当时思想保守的封建士大夫们来说可谓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另一方面又可以加深其对西学的了解,起到“开民智”的目的。

例如,赫胥黎在《天演论卷上·乌托邦》中讲到:

驯至于各知职分之所当为,性分之所固有,通功合作,互相保持,以进于治化无疆之休。夫如是之群,古今之世所未有也,故称之为乌托邦。[6](P22)

严复恐读者对此西学术语不甚理解,于是乎在后文又添加解释,“乌托邦者,犹言无是国也,仅为涉想所存而已”,这样一来,读者对乌托邦就更加了解了,严复也达到了向封建士大夫传播西方人文科学知识的目的。

又如,赫胥黎在Evolution and Ethics 中写到:

As the peculiar form of energy we call magnetism may be transmitted from a loadstone to a piece of steel,from the steel to a piece of nickle.[4](P56)

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即为:

作为能量的特殊形式——我们称之为磁力,可以从磁铁传到钢片,又从钢片传到镍片。[5](P28)

而严复在其《天演论卷下·佛法》的译文却是:

盖摩羯可方磁气,其始在磁石也,俄而可移之如钢,由钢又可移之入镉,展转相过,而皆有吸铁之用。[6](P75)(下划线为笔者所加)

严复在后面添加了“展转相过,而皆有吸铁之用”,从表面上显得多余冗长,也没有忠实于原文,但增添这些内容却可以达到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作用。在当时对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尚未普及而国民对其一窍不通的情况下,添加此等介绍性文字是很有必要的。

(三)目标读者的考量

1. 增进读者对原作的了解。众所周知,严复所译介西方名著的目标读者是那些掌握朝廷大权的封建士大夫,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饱读古书的文人雅士,对西方著作一般极少涉略。如果拘于原文的掣肘来翻译,势必不能使他们完全了解原作。因此,严氏在翻译过程中添加了许多案语,目的就是为了增进他们对原作的了解。例如严复在《天演论卷上·察变》阐述“物竞”和“天择”两概念时说:

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则其存也,必有其所存,必其所得于天之分……[6](P2-3)

赫胥黎对”物竞“和”天择”的阐释可谓详尽。对于严复那样有过留学经历的人这些词并不陌生,但对于那些封建士大夫来说却未必熟知。故严氏在文末加了一段案语:

物竞、天择二义,发于英人达尔文。达著《物种由来》一书,以考论世间动植物类所以繁殊之故。先是言生理者,皆主异物分造之说。近今百年格物诸家,稍疑古说之不可通,如法人兰麻客……赫胥黎,皆生学名家。[6](P3)

严复把“物竞”和“天择”与达尔文《物种由来》的关系由来做了一个详尽的介绍。从表面上似属多余,但它不仅可丰富原文内容,还可加深封建士大夫们对《天演论》整体思想的了解,进而对西方生物进化论学说也会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2. 迎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严复在译介西方名著时,“不斤斤于求得与原文的形似,而着意使译文合乎中国古文传统的体式”[9],然后通过各种“意译”手段以最大限度迎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如赫胥黎在Evolution and Ethics 中分两次引用了英国诗人丁尼生的六句诗,他写到:

Strong in will

To strive,to seek,to find,and not to yield,

……

It may be that the gulfs will wash us down,

It may be we shall touch the Happy Isles,

……but something ere the end,

Some work of noble note may yet be done[4](P71)

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即为:

要意志坚强,

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并且永不屈服,

……

也许漩涡将把我们冲刷下去,

也许我们将到达幸福的岛屿,

……但在到达终点之前还有些事情,

一些高尚的工作尚有待完成[5](P35)

但严复在其《天演论卷下·进化》中却将其精译成了古体诗的形式:

挂帆沧海,风波茫茫,

或沦无底,或达仙乡。

二者何择?将然未然,

时乎时乎!吾奋发力,

不竦不戁,丈夫之必。[6](P99)

严复通过调换原诗后四句和前两句的顺序,把原文精译成了一首纯正的古体诗。不难发现,严氏诗体译文押韵有致、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节奏和气势感十足,足以迎合封建士大夫们的阅读习惯,也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果严复用白话文来翻译,一方面难以最大限度传达原诗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封建士大夫们的口味,只会滋生他们对外国诗的无端蔑视和盲目排斥。正是因为严复以迎合目标读者阅读习惯的态度来译介西方名著,再加之以他本人绝妙的古文译笔, 《天演论》才赢得了封建士大夫们的一致认可。

结语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译介西方名著的过程中没有拘于原文的字比句次,而是通过意译、精译、增译和添加案语等手段对原文进行加工来达到其深层目的,这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传播西学的政治主张、面对的目标读者等因素是分不开的。随着当前科技文化的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各类非文学文本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拘于原文本的形式和内容来翻译是完全行不通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结合其所处的的的社会环境和所面对的目标读者等因素进行全盘考量,这样译文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继而达到翻译的最终目的。

[1]罗新璋. 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王栻. 严复传[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3]严复. 论世变之亟[G]. 严复诗文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4] T.H.Huxley.Evolution and Ethics[M].Beijing:China Youth Publishing Group,2009.

[5](英)赫胥黎. 进化论与伦理学[M]. 宋启林 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英)赫胥黎. 天演论[M]. 严复 译. 北京:北京青年出版社,2009.

[7]俞政. 严复著译研究[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8]皮厚锋. 严复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 WANG Zuoliang.Two Early Translators Reconsidered[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1981,(1):1-12.

猜你喜欢

赫胥黎严复士大夫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认识赫胥黎的奇妙方法
严复的遗嘱
论《美丽新世界》中的女性形象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中山君有感于礼
托马斯·赫胥黎论博物学的教育价值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