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5-08-15周美凤

语文天地 2015年20期
关键词:关雎工具性德育

周美凤

语文与德育其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可以从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方面来看。从工具性方面来看,其与德育有着什么关系呢?的确,工具性是解决字词认识问题,与德育有什么关系呢?有研究者从中华汉字的构造方面着手研究,发现汉字构成包含着丰富的德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这些知识,可以起到德育渗透的作用;而人文性与德育的关系则十分明显,在追求人类文化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作用时,德育其实就渗透其中。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些浅显经验。

一、文以载道,寻找文本中的德育因素

文以载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文本,尤其是能够进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文本,都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因此,寻找并依靠文本中的德育因素来进行德育渗透,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途径。

以《诗经》中的《关雎》一文的教学为例,其可以渗透什么样的德育呢?有一定初中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进入初中尤其是进入初三之后,在情感上往往会有相当大的飞跃,这导致了异性之间会产生一种相对强烈的好感。从情感角度讲,这不能算是早恋,但却需要及时引导,且这种引导并非只是班主任之事。如果注意到《关雎》一文是放在九年级上册(苏教版)这一特点的话,就会发现借助于该文的教学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引导,本身就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

《关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第一篇如此鲜明地写男女情感的,其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为学生所熟悉。因此以学生已有的认知为基础,将学生内心那种美好的情感隐而不露地渗透到本文的教学中去,让学生认识到青春因情感而美好,而情感又因青春而纯洁,这便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还跟学生“戏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实真正的君子,淑女也是“好逑”的。但前提是君子,是淑女,真诚纯洁的情感是“好逑”的基础。学生此时往往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事实表明,这样的教学确实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青春情感萌芽意味着什么,更能够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二、寻真善美,树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真善美也是优秀文本一直所追求的东西,引导学生认识文本中的真善美,并将之与假恶丑进行对比,那也可以让学生的德育理解得到升华。

譬如《画山绣水》一文是著名作家杨朔的名篇,其引入初中教材既有让学生领略大家写作水平的一面,又有让学生借助于画山绣水一文领略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面。需要注意的是,在该文中有四个传说是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的,但这种注意往往是集中在对传说故事的情节本身,而不容易上升到对事物的认识上面,学生更难发现其中的德育因素。而此时就需要教师引领,例如,父子岩的传说中,姓龙的父子二人为了不让粮食为地主抢过去,宁愿逃避到山洞里饿死,也不愿意助纣为虐。在这个对比中,善与恶的关系一目了然,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认识到;又如寡妇桥的故事中,那位善良的寡婆婆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去修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奉献精神?用今天的时髦用语来说,这是一个慈善事业,且是拿出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去行善,这对于当下中国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处于人生观形成重要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引导意义。如果能够结合社会现实来进行德育渗透,亦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再说望夫石这个故事,在教学研讨中,笔者与同事曾经有过争论,有人说学生只会认为这是一个传说,因为当下社会事实中,人们已经很现实,人们已经不再相信善有善报。而笔者以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显示出这一传说故事教学的重要性,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这一重要阶段给学生一种认识上的引导,当然这种引导必须是理智的,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只依靠道德的力量,还需要依靠制度的力量,才能让这种最朴素的道德规律得到传承。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像这样的优秀文本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具有德育渗透的意识,那学生的德育便会得到落实。

三、引导反思,修思考行为的德育素养

德育不只是口头教育,评价德育是否有效的关键指标也不在于学生能够在作文中写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话语,而在于学生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一句话,言行一致才是德育的效果所在。

坦率地讲,初中语文教育往往更多地将重心放在学生的说与写上(当然也包括听与读),但从德育渗透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言与行,要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去反思、关注自身的言行,以修基于学生自身思考与行为的德育素养。

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文本解读与作文教学不仅关注理论上的教学,还常常通过反问的形式让学生去将自己所说的与所行的结合起来。比如说问学生“你说的自己能做到吗?”“为什么认为自己能够做到?”“真正做的时候会有哪些挑战?别人不好的言行对你会不会有影响?”这些问题朴素而有效,学生也能够因此将思维的目光放到自己的身上,然后思考自身的行为有哪些不足,在德育修养上面还需要注意什么等。实践表明,意为行之先,学生对自己的行有了意的思考,那么在德育效果方面便会行之有效。

猜你喜欢

关雎工具性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中西方早期爱情诗审美风貌对比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