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略谈

2015-08-15韩爱祥

语文天地 2015年20期
关键词:小溪学情景物

韩爱祥

《林中小溪》是一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随笔散文。文章描写了俄罗斯高加索地区春天森林中的景色,以小溪流淌过不同地势呈现出的种种情貌,以及从中显现出的勇往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信念,溪流成为自我人生道路的写照。备课时,将此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为此设定如下导语。

同学们,我们已经读过不少写景类的文章,在这样的文章中,作者往往都是借助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的体悟。美丽奇幻的自然风光不仅可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和感悟。前苏联著名作家普里什文的散文《林中小溪》也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那么这篇文章又是如何将眼前景与人生感悟有机结合完成全文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接下来在“自读课文,理清思路”这个环节之后,进入本课的重点环节“再读课文,体会情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研讨:(1)思考作者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和人生感悟;(2)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将景物描写与抒发人生感悟有机结合的?(将溪水拟人化,溪水流经森林的全过程象征人生的历程)(3)溪水流经森林的全过程象征人生的历程,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从文本中可以明确溪水流动的全程表现出了“自信执著、坚强勇敢、乐观积极、不贪享受”的性格特征。围绕溪水的这些特征获得人生感悟:“有障碍才有生活,有奋斗才有人生,奋斗可以创造时间,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一堂课实践下来,发现这篇课文体现出的人生感悟比较集中,文中大量议论性的语句也比较直白的表现了出来,学生思维无法打开,课堂表现不够出彩。笔者任教两个班级,根据各班学生学情的差异,决定对文本进行二次开发。

细读文本后发现,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之作,作者以一双慧眼,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情趣,捕捉到美妙的瞬间:有开花的草,水滴和石头,水的歌声,白桦、秋叶、树根,有乌鸦、田鼠、啄木鸟,感到冷的小白杨,有记性的松鼠……

再分析学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语言赏析的方法,了解了景物描写常见的手法,本文无疑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景物描写的范本。因而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调整为: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不同的教学重点需要不同的导入语:“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还可以给人许多人生的启迪。有一位作家,他能那么细致地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一双善于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情趣的眼睛,捕捉到美妙的瞬间并在散文中充满着诗意与哲思。在他的笔下,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唧唧合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走进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

在检查预习、作者简介等常规步骤后,首先进入“复习总结,学法指导”环节。先结合以前所学文章,与学生一起总结语言赏析要点。比如,在语言形式上,注意叠词的妙用,注意句式整散的变化。这个环节通过复习旧知,归纳总结,给学生梳理出一把把“尺子”,以便学生带着这些“尺子”去赏析文本,发现美点。(先让学生从之前学过的文章中找一些例子,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接下来进入“小组合作,美点探寻环节”。学生围绕问题浏览课文,讨论交流,用刚才讨论的那一把把“尺子”去赏读文本,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语言之美。

由于这一环节比较开放,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也能够各抒己见,因而课堂显得活跃而生动。经过小结,学生可以寻找到诸如“用词精当,巧用修辞”、“感觉丰富,情景交融”、“层次清楚,手法多样”等多个美点。

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比较阅读”进行小结巩固并体会情感。请同学阅读《鼎湖山听泉》和《林中小溪》两个片段,提出两个问题:(1)鼎湖山的泉水声和林中的小溪声各有什么特点?两个片段采用了哪种相同的手法,把无形的水声描摹得生动可感?请举例说明。(这一环节通过实战演练,巩固学生赏析语言的方法)(2)景为情生,文章中作者对景物的描写都是为抒情服务的,因而同样是水流,抒情主体不同,也就写出了不同的景物特点。《鼎湖山听泉》中泉水的欢快、清亮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那么《林中小溪》这篇文章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呢?(请学生读出文中相关议论的语句,联系全文,小组讨论,体会情感)

教学实践证明,不同教师之间的同课异构尊重了教师教学的差异和学生学习的差异,在平常教学中比较常见。同一个教师不同班级下的同课异构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实由于班级学情不同,同一个教师能够尊重学情差异,对教材多次开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对教师自身成长也大有益处。

猜你喜欢

小溪学情景物
四时景物皆成趣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写写冬天的景物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春天的小溪
小溪上有桥了
让学情分析贯穿教学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