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足倾听功夫 有效解读文本

2015-08-15圣美秀

语文天地 2015年20期
关键词:文本语文课堂教学

圣美秀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载体,教师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解读文本,借助文本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篇文章在手,到底教给学生哪些内容?笔者认为,教师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在课堂教学前做足倾听功夫。

一、教师要亲自阅读,倾听作者的声音

“亲自”这个词放在这里,恐怕有老师会笑话:书不是自己亲自读,还能怎么读?我们知道,文本反映的是作者看待社会、看待生活、看待历史的独特的思维角度,表达的是他特有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文本就是去倾听作者的声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可是现实中,因为语文教材体系变化不大,不少语文教师不亲自阅读课文,而是有意无意地沿袭自己过去对教材的解读,用曾经的理解去指导此后的每一次的教学;还有些教师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书,用别人对作品、对作者的理解替代自己对作品、对作者的理解。这些做法显然是不利于教学的。

教师在备课时应亲自阅读倾听作者的声音,把每一遍的阅读都当做与作者的初识,在反复阅读中倾听作者的想法。此过程应该采用“裸读”的方式去倾听作者的心声,摒除任何的参考教案、练习习题,回归到阅读的原初状态,细心揣摩,思考作者写了什么,他为什么写,存在什么问题,教学中要用到哪些学生学过的知识点,该用什么方式去处理……读出自己的想法,尽量让作者的写作思想无遮拦地“露出来”。只有进行了充分的“裸读”之后,教者才能与作者亲密交流,产生共鸣或分歧,真正做到咬文嚼字研读作者,披情入文细心领会,读进去,读明白,这以后才谈得上独特的体会,也才能挖掘出作品中丰富、深厚的资源,体会到作者的情、理、意、趣,最终避免对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浅读甚至误读,也才能指引学生透过文本倾听到作者的真实声音。

二、教师要博采众长,倾听专家的声音

教师亲自阅读获得自己的原初体验,只是教师解读文本的第一步。我们还要去阅读与文本有关的参考资料,检查自己阅读的结果,以完善细读文本的思考;要倾听学者的声音,广泛查阅相关的专业知识等,对自己的阅读进行补充;倾听编者的声音,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经过比较、分析、鉴别,判断自己的解读是否最符合作者的本意。

笔者曾多次阅读《背影》一文,开始读出的是大家都读出的父子间的关爱之情,教学中围绕这父子情展开,总觉得分析比较肤浅。后来偶然的一次,听到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对课文的解读,她抓住了文中相关句子分析得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中的“不相见”不是不能见,而是不愿见,不想见。她的见解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便找到了《语数外学习》等杂志上的《<背影>背后的故事》,又认真查阅陈孝全的《朱自清传》,终于了解到朱自清写作本文的背景及借此文和解父子矛盾的目的,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在文中情感的变化,而这是课文及教参上没有的。当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介绍这些背景,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人物特殊的情感。

三、教师要预先设计,倾听学生的声音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教师倾听文本,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倾听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捕捉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编写目的,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

文本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组织课堂之前,教师就应组织学生先行学习,直接面对文本进行阅读,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方面的疑惑,但不要接触课外资料,完全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感悟,自由地阅读和理解文本,与作者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并质疑问难,提出自己所不能理解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导学单、课前提问等形式,预先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后“了解了哪些内容”、“什么地方没有读懂”……学生的疑惑或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将是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想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做足倾听功夫,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走入文本,追寻人与文本、人与人之间的深度对话。

猜你喜欢

文本语文课堂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