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桥边的老人》“非指示性”教学设计

2015-08-15郑逸农

中学语文 2015年4期
关键词:全知叙述者角度

郑逸农

[作者通联: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设计特点】

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探究”的样式设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推究小说的表达内容、表达思想和表达形式、表达技巧,从中获得文学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

该设计既用于传统小说,也用于现代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除了主题之外,不一定具有典型的人物、情节、环境等传统小说的“三要素”,因此设计有别于传统小说。该教学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自”:一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作品的主题;二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作品的特色;三用自己的角度去重构作品的内容;四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作品的效果。

【设计展开】

一、教师激趣导入

世界文学中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鸿篇巨制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小说,也是写战争的,篇幅并不长,角度并不大,却以自己的特色闻名于世,它就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让我们走进课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用自己的角度去重构,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不走在学生前面做现成的讲解和单向的灌输,不以教代学,而让学生先行,以“先生后师”为准则,让学生打开书本,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自由诵读课文,可以是出声的朗读,也可以是不出声的默读。在自由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作品的主题

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以浏览的方式再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作品的主题,然后各用一句话,先说说这篇作品的内容是什么(把主人公作为这句话的开头),再说说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重点关注后一级),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之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共识的形成(可重点说说答题的依据和方法)——

这篇作品的内容是:一个孤单的76岁的老人,在战争来临前,不肯过桥撤离,一直坐在路旁,担忧着他平时照料的动物——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作品的主题是:用老人对动物的慈爱,来反衬战争的无情,控诉战争对生命的摧残。

四、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作品的特色

分两步:第一步,根据教师的介绍,每人对作品的特色做出类型上的判断;第二步,自主阅读课文,对作品的其它写作特色做出判断。

第一步:教师介绍,学生判断。

教师介绍叙述的三个类型:叙述角度的类型、叙述人称的类型和叙述腔调的类型(摘自课文所在单元的专题知识。先不让学生直接看书,以免马上现成地知道各种类型有什么写作效果)。

叙述角度的类型,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是指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一清二楚。“有限视角”是指完全依赖于文中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每个链条。

叙述人称的类型,分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使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以参与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使用第三人称“他”,叙述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

叙述腔调的类型,分为“讲述”和“显示”。“讲述”是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他要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他讲的,他会对小说中的人和事加以一定的解释和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对那些人和事的感情和态度。而“显示”是叙述者几乎完全消失在文字的背后,让读者在阅读时独自面对一段生活、一个人、一件事。这个不肯露面的叙述者,只是客观地将那些人和事呈现出来。

教师每介绍完一个类型,就让学生拿课文去“对号入座”,判断《桥边的老人》各属于三种叙述中的什么类型。正确的理解是:叙述角度上,属于“有限视角”;叙述人称上,属于第一人称“我”;叙述腔调上,属于“显示”。

第二步:自主阅读,自主判断。

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每人以快速阅读的方式三读课文,自主对本文的其它写作特色做出判断;每个特色先用一句话总体概括,再适当展开解释;边判断边在备用纸上写下来;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6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形成小组的共性答案;之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相互评判,形成班级的共性答案。

最后教师也介绍自己的基本理解,与学生交流(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决定说的内容和重点)——

其他写作特色还有至少两个:第一,选取小人物来表现大主题。主人公是一个七十六岁的孤独老人,不是英雄,不是政治人物,只是一个弱者,一个小人物;借助他来反映战争这个残酷的大主题。第二,创设小矛盾来制造大紧张。本文“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教参语),在“劝离”与“不动”的小矛盾中,制造了大紧张的氛围,让读者为老人的命运提着心,捏着汗。

五、用自己的角度去重构作品的内容

将本文三个最典型的写作特色换角度重构:叙述角度上将“有限视角”改为“全知视角”,叙述人称上将第一人称“我”改为第三人称“他”,叙述腔调上将“显示”改为“讲述”。让学生对叙述类型有一个全面的体验。

1.叙述角度用“全知视角”来重构

教师先主动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将本文的叙述角度从“有限视角”改写为“全知视角”;方法是不通过“我”这个侦察者带出老人,而是直接写,以“他是一个……的老人”的句式开头;要求写出老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写出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每段前用括号标注上“过去”“外貌”等词),全方位地展现他;课文内容只增不减;时间1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先自查,看看是否符合要求和方法,再参与小组交流,形成本组的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介绍自己的“重构成果”,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不完全照搬)——

(过去)他是一个孤单的老人,生活在圣卡洛斯,没家,孤身一人,和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生活在一起。他对这些动物悉心照料,亲如家人,其乐融融。他宁可自己饿着,也不让它们挨饿。不料,战争要打响了,人们纷纷逃离。一个上尉叫他走,说炮火不饶人,他这才恋恋不舍地与他可爱的山羊、猫、鸽子们告别,最后一个离开了圣卡洛斯。

(现在)他走了十二公里,来到一个河上搭着一座浮桥的地方。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纷纷涌过桥去。可他坐在路边,再也走不动了。

(外貌)他穿着黑衣服,戴着钢丝边眼镜,衣服和脸上尽是尘土。(语言)看到一个执行侦察任务回到桥边的人出于好奇,问他情况,就摇着头说:“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各种各样。唉,现在只得把它们撇下了。我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政治跟我不相干,我七十六岁了。”他疲惫不堪地茫然地瞅着那个人。过了一会儿又开口,想让他分担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东西呢?我简直不敢想。你说它们会怎么样?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动作)在那人的催促下,他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语言)他木然地自言自语:“那时我在照看动物。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心理)他在心里嘀咕着:“河对岸还有一辆卡车,要开往巴塞罗那,可那边我没有熟人。我不想走了,死在这里也罢。只是我放不下我的那些动物。我死了,它们怎么办呢?”

(未来)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这里挺进。可是由于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或许这是他那天仅有的幸运吧。但接下来呢?天天都会有厄运等着他。

2.叙述人称用第三人称“他”来重构

教师先主动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将本文的叙述人称从第一人称“我”改写为第三人称“他”;方法是将侦察者的“我”改为“他”,以这样的句式来写:“他是一个执行侦察任务的人……”,老人则由“他”改称为“老人”;要求只改变人称,不改变作品的内容;不用动笔,用眼看着改写即可,即边看着课文,边改写边开口说;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教师随机抽点一两位(比如坐在后面的学习处在下游的同学)说说。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看着课文边“改写”边说。该任务比较容易,具体内容不作展示。

3.叙述腔调用“讲述”来重构

教师先主动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将本文的叙述腔调从“显示”改写为“讲述”,使本文主题明显、感情突出;方法是原文保持不变,在倒数第二段后面加上一个抒发老人情绪的段落;在最后一段后面加上一个抒发“我”的情绪的段落;要求围绕主题“控诉战争”;时间6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先参与小组交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代表说说,要求先介绍自己的,再介绍本组较有特色的。

最后教师也介绍自己的“重构成果”,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但不一定比学生写得好;并要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调整和生成)——

(抒发老人主观情绪的)你们为什么要破坏我宁静的生活?为什么要逼我离开家乡、离开我心爱的动物?为什么要让它们遭受炮火的摧残?它们可是我的家人啊,它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它们。你们这些制造战争的恶人,真的是禽兽不如啊!

(抒发“我”的主观情绪的)老人的遭遇让我酸痛,老人的前景让我担忧。为什么战争连一个老人和一群动物都不放过?战争的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和被毁灭呢!

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作品的效果

分两步:第一步,比较两种写法的不同特点;第二步,探究本文写法的表达效果。

第一步:比较两种写法的不同特点。

教师先主动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刚才我们已经把本文三个最典型的写作特色换角度进行了重构,这样我们就完整地了解到:叙述角度可以用“有限视角”,也可以用“全知视角”;叙述人称可以用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叙述腔调可以用“显示”,也可以用“讲述”;现在请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概括每种写法的不同特点,以“叙述者是(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之类的句式来点明特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不机械重复前面老师对叙述类型的介绍;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然后教师随机抽点两三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共性认识。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共识的形成(不机械照搬)——

叙述角度上,“有限视角”的叙述视角有限,叙述者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只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讲述;“全知视角”的叙述视角是全知的、无限的,叙述者脱身于故事的人物之外,以全知的角度、全能的身份对故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叙述。叙述人称上,第一人称“我”,叙述者就是故事中的人物,站在故事里观察、倾听和抒情;第三人称“他”,叙述者不是故事里的人物,站在故事之外。叙述腔调上,“显示”就是叙述者只是客观地呈现和展示故事的人和事,不做情感上的评价和判断;“讲述”就是叙述者会对故事的人和事直接做出情感上的评价和判断。

第二步:探究本文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师先主动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我们已经知道,课文《桥边的老人》叙述角度是“有限”的,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我”,叙述腔调是“显示”;请你探究作者采用这种写法想取得的效果;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方法是“两先两后”:先自己归纳,后参看本单元知识;先用关键词归纳,后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解释;完成以上任务后,对本文其他写法的表达效果也简要说说;边探究边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形成小组的共性答案;之后派代表向全班介绍,在相互评判中形成班级的共性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叙述角度采用“有限视角”,不全部展现,可以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去推测。比如,这位老人以前因为什么样的遭遇而变得没有家,照料动物的欢乐情景是怎样的,面对劫难他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对战争有什么不满,后来又怎么样了,等等,都留给读者,让读者去补充,去完成。叙述人称采用第一人称“我”,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本文乍看不像虚构的小说,而像一篇来自战场的“现在进行时”的真实报道,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和“亲历”的感觉。叙述腔调采用“显示”,可以让读者去判断,去评价。文中的老人不说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更没有呼天抢地的哭诉,只是木然地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而文中的“我”也只是一个观察者,不发表议论,不流露感情。他们对战争各是什么态度,心里有什么想法,都“留白”给了读者,让读者去思考,去判断,去评价。总之,作者采用这种写法,是要使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他有意只把“冰山”的一角显露给读者,把“冰山”的其它部分都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建构。本文还有其它写作特色,比如选取小人物来表现大主题,这种写法,除了让读者感到真实和真切外,还能给读者带来更大的心灵震撼和思想冲击,对战争的控诉力量更大;再比如创设小矛盾来制造大紧张,会给读者带来更多的阅读紧张感,让读者的心一直悬着,阅读的情绪得到最大的调动。

七、了解作者的创作观及生平

教师综合有关资料,现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观及生平,深化学习,提升认识——

海明威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理论,叫“冰山理论”。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象加以联接与弥补的,因此他的叙述极为收敛、简洁。传说他为追求简洁甚至站着写作,不让自己有多余的废话,甚至砍掉那些具有修饰意义和褒贬色彩的形容词。有评论家称他是一个手持板斧的人,将附在文学身上的那些没有必要的“乱毛”统统砍伐掉了。

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里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直至最后以一杆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他的小说大多数内容都取材于这些生活经历,以塑造“硬汉”而著称。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简练明快,《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印第安营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长篇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他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以上摘引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七、品读精彩语段

每人选择三四处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或场景,用心品读,体会其中的感情,并能用一两句感性或理性的话说说品读感受。

独立完成后,教师先随机抽点两三位,再自主发言两三位,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品读感受,与学生分享:我品读的是课文的后一半,有三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老人担忧动物的话:“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鸽子)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连续四次出现的“怎么办”或“怎么样”或“可是……呢”,还有两次“不敢想”或“不想也罢”,充分表现了老人对他的动物们的深深惦念和切切担忧,让我深受感动。二是老人的外表和神态描写:“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他木然地说”“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这些描写文字,让我为老人的孤独无助而感到酸涩和沉重。第三是老人的最后一句话:“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其中的“只是”二字,看似平静,但让我感受到了老人的万分无奈和对战争的强烈不满。

最后教师建议全班齐读最后三段,用心体会其中的情感,并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八、一句话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之后每组推出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激励学生的学习:海明威的这篇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了主题的沉重和深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巧妙和独特,获得了人生的感受,也获得了艺术的享受。

九、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我向各位推荐两类文章,一是研究专家评论《桥边的老人》的,二是海明威的其它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印第安营地》。已经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每篇读完后留下你的一句话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猜你喜欢

全知叙述者角度
神奇的角度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全知,共情:教师团队培训的出发点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禅宗“多视角”叙事对传统“全知视角”的解构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