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的启迪与实践

2015-08-15葛德均

中学语文 2015年4期
关键词:叶圣陶习作校园

葛德均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有部分学校和老师,常常犯叶圣陶先生曾批评指出的毛病:“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①;也有不少的“作文教练”,站在岸上教学生“游泳”,自己就是不“下水”;还有语文教育者,把学生关进书斋,埋头书堆,书本成了学生的唯一世界。这样悬在半空中的写作教学,不能脚踏实地,接不了地气,从而导致教师写作指导“底气”的虚乏和学生习作“才气”的短匮以及“灵气”的寡缺。

怎么办?对症下药,让我们的写作教学“接地气”。

一、下水→指导:自成之蹊上蕴蓄“底气”

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周学祁早在二十多年前,提出了“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事态,把熟悉的当成陌生,设身处地揣摩、切合学生心态”的“稚化”艺术,并例举了“思其所思,以导深思”、“惑其所惑,以利解惑”、“难其所难,以利化难”、“错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稚化路径②。体育老师在教学生各种球技、运动动作时,大多会给学生做示范,音乐老师也会领唱、试唱,美术老师会提笔绘画或书法,理化老师会亲自做实验演示、给学生示范解题步骤。这些非语文学科老师从学生的角度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是很值得我们写作教学借鉴的。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下水’是从游泳方面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③遵循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基于对“下水”写作的认识,笔者经常实践之,倒也收获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应。有时,先写好一篇范文展示给学生,再谈自己的创作体会启迪学生,立竿见影地指导学生习作。有时,给学生布置好作文题,自己也在教室里写,完成后师生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有时,学生作文批阅完毕后,故意把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譬如写社会文明总是“路捡钱包,归还失主”、写家庭亲情总是“亲人逝去,痛不欲生”,写同学友情总是“大雨滂沱,雨伞相赠”,等等)集中“稚化”到笔者的名下,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破绽”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笔者写过一篇《雨天读古诗》的散文,并告诉学生:只有对写作素材烂熟于心、融会贯通,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有几位学生很是喜欢这类散文,心仪之余,认真寻找和查阅相关的资料,消化,吸收,感悟,诉诸以自己的语言,成就了《美好的相遇——写给易安》、《像苏轼那样:今天真好!》等好作文。笔者的小诗《如果你是……》则是与学生们学习了诗歌后的课堂即兴创作,虽然十分稚嫩,但笔者在课堂上只用了十几多分钟就完成了,当笔者向学生展示我的“下水”习作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与其说是学生对笔者的钦佩,不如说是对老师“下水”行动的点赞,笔者从中感受师生间距离的贴近。在这堂课上,笔者还和学生们集体模仿创作,并现场共同修改而成一首《取决的因子是心境——写给一位抑郁沉闷的朋友》,极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

可见,只有经常“下水”写作,才能真正感染和引领学生,使之渐渐学会舞文弄墨,由崇敬老师走向崇敬语文;只有经常“下水”写作,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态,知晓习作的甘苦,用期待和宽容的目光,积极鼓励在有限的时空中“戴着镣铐跳舞”的孩子们;只有经常“下水”写作,才能客观、公正地批阅和评判学生的习作,发现学生思想的星星火花,呵护学生尝试的稚嫩触须,批在关键处,评到点子上,落地生根,切实可行。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说:“语文老师至少要偶尔写点东西,从来不写,要教好写作很难。”④笔者点赞黄老师的话。

值得注意的是,“下水”作文并不是教师简单地以学生心态“易位”后的文字表现,而是一种力求高屋建瓴地融入学生世界的创作状态,贵在恰到好处,不能自诩炫耀,显露失当。偶尔地“稚化”,也应是大智若愚地呈显,不能过火失真,弄巧成拙。

二、阅读→习作:膏腴之壤中积储“才气”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⑤“写作基于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⑥因此,多读名篇佳作是会逐渐熟悉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的,而且对整个语文教学也会起反馈作用,所谓“读书破万倦,下笔如有神”,真是至理之言。我们认为,大多数中学生作文水平偏低,主要原因就是读得太少了,他们往往局限于课本,拘泥于课文,从而“书到用时方恨少”,见识不广,文思枯涩。所以,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是很有意义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努力使之成为积储习作才气、积淀学生素养的膏腴之壤。

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鲁迅先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⑦课文大多出自“已有定评的大作家”,理应好好阅读。但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给了学生自己利用时间的机会,让他们在书籍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事实证明,这比强按着学生潜水要好得多。

其次,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文学著作浩如烟海,古今中外,辽无际涯。因此,教师要精选一些佳作名篇或有助于学生自学的书刊供学生阅读。教师“下水作文”以及学生的优秀习作最能为学生的写作起到引领和助跑的功效,我们就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与课文结合起来阅读,使之在与作者“零距离”分享中感悟写作的门径。

再次,模仿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技艺。阅读的目的在于借鉴,在于从别人优秀的作品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也就是说,旨归在于应用。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以致用的实践是习作。我们要积极撩拨学生探寻的触须,鼓励学生多模仿、勤写作,从而由量变到质变。比如模仿茅盾《白杨礼赞》的“象征”手法写《荷花赞》、《小草颂》、《咏梅》等;模拟菡子《乡村小曲》运用小标题组接画面的手法,写《乡村写意》、《校园剪影》等。也可以模仿甲作品的开头、乙作品的结尾、丙作品的立意、丁作品的语言,这样摘取种种,合为一体。比如学习《春》的结构与语言,《济南的冬天》的拟人手法,《三峡》凸显季节特征等,模写《春在校园》、《校园夜色》等。学生在仿作中窥到门径,很自然地产生创造的欲望,步着前人的足迹,走出自己的新路。⑨

同时,教师也要“阅读”。在谈论教师“下水”作文问题时,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了教师的“下文”阅读:“跟教作文一样,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⑩的确,教师只有“下水”阅读,才能真正的“下水”作文。

三、生活→素材:清甘之泉下漫溢“灵气”

中学生作文,审题,立意,结构,乃至语言,书本里或许能学到一二,唯有“素材”,恐怕是不能取之书本而用之写作的,正如宋代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⑪这话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写作的地气。如果我们积极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和积累作文素材,就能打造出真正属于学生的灵动作文课堂。

不少学生说:生活无疑是写作的泉源,但我就是不知道该写生活中的什么和什么样的生活。换句话说,不少的学生作文暴露了与现实生活的气脉不和。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把生活原封不动地搬上作文纸,我们要选择、加工、提炼、升华,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才能写出灵气来。

写家庭生活的文章,可以写亲人的生活细节,可以写家庭趣事,也可以写小小家庭的大社会意义。就教师而言,可以多开展一些与家庭生活相关的活动,进一步再现和凸显亲情氛围、生活知识、民生义务等,让家庭小大人学会仔细观察,学会细腻表达。例如《看着妈妈煮鱼汤》就是这样的佳作:小作者由“看妈妈煮鱼汤”这一件家庭小事,着重表现了亲情之爱,还恰到好处地传达出良好家庭教育的副主题,真实,感人。也是家庭生活的文字,《幸福在身边》则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写出家庭中母女矛盾的和解,同样表现出家庭温馨的永恒主题。值得称赞的是小作者行文舒缓,与其心中那隐隐的感伤相应相切,而第二人称“你”的运用,很好地把情感渲染给了读者,真让人心有戚戚焉。

洒满校园的是阳光,充溢校园的是美好,校园生活带给学生们的总是迷人的、欢悦的、魅力无限的、令人回味的。《微笑如花》的小作者发现了校园角落的野蔷薇之美,外在的,内在的,更让人叫好的是与文中“你”的言行关联起来,真正展示出校园之花的美丽。第二人称“你”的引入,情感真挚、自然。另一篇同题作文与之一样,通过校园里一些不如人意事的圆满收效,表现出同学之间互相谅解、互相宽容的主旨。是的,只要是校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花,正是如花的少儿少女,以其如花微笑,妆点着花园般的美!

校园里的学生应该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投身到更为广阔的天地,才会发现更多的好去处、才会感知更多的正能量。《玉龙雪山游》为我们呈现了如画的雪山风情:小作者宛如手执画笔的画家,用虔诚的心,绘就玉龙雪山神奇的境界。从写作教学的角度看,这正是面向社会生活所获得的。学生文字的成熟,也正是大自然赋予的,就让我们的学生去拥抱自然、拥抱社会吧!当今时代大社会,学生们的笔触还能延伸到国外。《但愿人长久》抒发的是对远在异国他乡友人的思念与祝福。试想,如果只让我们的学生沉溺于书斋生活,以“课本”为“世界”,而不是以“世界”为“课本”;那么,怎能写出如此情真意切、妙笔生花、文韵通达、感人至深的佳作来?

“生活化语文”的倡导者董旭午如是说:“语文课堂教读不能只限于课本内和教室的围墙内,必须要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学生生活和生活情理深度对接和高度融合。这种对接和融合应该是十分自然、朴素、有机和无痕的,应该是鲜活的、生态的、人本的和生命化的,应该是始终让学生灵魂站立着的,应该是始终能够促进师生相融共生的。”⑫写作教学尤其如此,中学生作文只有深入生活,挖掘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写出感觉来、写出味道来、写出精彩来。

总之,给学生放个样子,教师的指导才能富有底气与大度;多让学生去阅读,学生的作文才能充满才气与生机;汲取生活的泉源,写作教学才能洋溢灵气与活力。

①③⑥⑩⑪叶圣陶:《怎样写作》,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 137,138-139,143,141-142,12 页。

②周学祁:《数学教学中的“稚化”艺术》,《江苏教育》,1992年第11期。

④黄厚江:《培养非写作状态下的写作意识》,《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9期。

⑤叶圣陶:《叶圣陶谈语文教育》,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⑦鲁迅:《鲁迅全集6》,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1页。

⑧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9-54页。

⑨葛德均:《“读写联通”教学策略论析》,《课程教学研究》,2013年第6期。

⑫董旭午:《真教语文 教真语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3年版导言第1页。

猜你喜欢

叶圣陶习作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习作展示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