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简约教学例谈

2015-08-15

中学语文 2015年4期
关键词:正方高调反方

李 新

[作者通联:上海市西藏南路181号光明中学]

现在的语文教学有越来越繁的现象,本来很简单的问题,老师非要弄得很复杂,直到把学生搅糊涂才善罢甘休。这也难怪,现在语文老师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问题是他们掌握的多是陈述性知识,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要求,变成简单易行、可操作又行之有效的程序性知识,确实还需要一番“化”的功夫。金代诗人元好问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语文教学,化繁为简,将一切的豪华落尽之后,就可看到其真淳的境界。因此,简约境界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需要追求的境界。

一、“五步冲突法”,解决议论文写作的实质性问题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教学,我从议论文的本质出发,总结了“五步冲突法”的教学。夏丏尊、叶圣陶共同撰写的《文话七十二讲》中说:“议论文是把作者所主张的某种判断加以论证,使敌论者信服的文章。议论之所以成立,由于判断的彼此有冲突。”所谓冲突法,就是在提出观点后,脑中假想有一个读者,时时与你唱反调,在观点上不断与你产生冲突,你要时时说服他,从而打开思路,逐层递进论证自己观点正确性的方法。我以下列材料为例:

(1)楚汉相争时,刘邦在项羽面前始终低调处事。

(2)清朝乾隆皇帝做人做事特别高调,喜欢到处御笔题字,更有洋洋洒洒的4万多首“诗歌”,成为历史上最为高产的“诗人”。

我让学生分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

正方观点:做人要低调

反方观点:做人要高调

要求:每一方都要想方设法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理由和根据,并揣度对方会使出什么“招数”来反驳自己,自己如何千方百计说服对方。结果学生辩论很热烈:

正方学生:我方观点是做人要低调。低调是一个人的美德,越是有成就的人做人越低调。低调是要有本钱的,本钱就是高调的才能,本来没有才能,却故作低调,那当然是假低调。不过话说回来,本来就没有多少斤两,那就更要低调了。低调又是做人的智慧,一棵大树容易被狂风摧折,如果是一棵小草,那就会平安无事。

反方学生:我方观点是做人要高调。高调有高调的资本,只有身怀绝技的人才会高调,一个才能平庸的人想高调也高调不起来。历史上“振臂一呼,响者云集”的人都是高调的人,而历史恰恰是靠这一部分人推动的。高调的人会昂首阔步在稠人广众之中,不惧闲言碎语,信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在今天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更要高调,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做时代急先锋,迎接一切挑战,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在正、反方学生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我让反方学生就正方学生的观点进行反击:

反方学生:正方同学说做人要低调,请问低调的人有几个在历史上留名?陈胜、吴广、李自成、孙中山、毛泽东,这些都不是低调之人,而历史正是靠这些人推动一步步向前发展的。正方同学说狂风来临,一棵大树容易摧折,一棵小草平安无事,可是大树终究是大树,小草终究是小草,等小草长高,不也照样会被摧折吗?

接着正方学生再回击反方学生:

你们说毛泽东高调,毛泽东高调地发动文化大革命难道就是好事吗?

通过这样的辩论,我就让学生领会一个方法:那就是在确立自己的观点后,要假想一个读者,设想对方会从哪些方面与你的观点发生冲突,好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比如“做人要低调”,还可设想对方会发表以下意见与之发生冲突:

(1)低调有什么好?有本事自然高调,低调就是底气不足的表现。

(2)有些人低调,你真以为他是谦虚吗?他是不自信,没几斤份量让人掂量,那是伪装低调。

(3)才高八斗非要做出低调姿态,那不是太假了吗?是作秀。

(4)当今世界更不能低调,“养在深闺人未识”,是块金子长期埋在土里面也变成石头了。

“做人要高调”,还可设想对方会发表以下意见与之发生冲突:

(1)“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这些古训你难道没听说过吗?

(2)越是没本事的人才处处显摆自己,所谓“一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

(3)即便有本事,高调行事的人往往给人狂妄自大的感觉。

(4)“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处处高调的人是井底之蛙,视野狭窄,见识短浅。

“任何真理都是带有偏见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任何观点,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上都是合理的,每一方都企图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因此还需要角色转换。我就让正反方互换角度,各自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其观点的合理性,做到握手言和。

正方学生:做人固然要低调,但要高调做事,有高调精神,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做更大贡献。

反方学生:做人固然要高调,但一个人太过高调就会狂妄自大、忘乎所以,以至于将自己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如此思维就做到比较客观、辩证了。

这样我们就可以归结议论文写作的“五步冲突法”:

1.确立观点

2.假想一个读者,与自己的观点发生冲突

3.找出理由和根据千方百计说服对方

4.站在对方角度,想其观点的合理性

5.解决冲突,提出怎么样

学生按照这种方法写作议论文,感到简单易行、可操作,思维品质大大提升。

二、“五问法”,使二元对立关系型议论文的思辨有层次地推进

近年来高考作文,思辨成为主题词。而如何在作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写作中,思辨有层次地推进,成为语文老师教学和学生写作的最大障碍。为此,我从二元对立关系型议论文的写作入手,探讨出了如何使思辨有层次地推进的方法——“五问法”。

所谓二元对立,就是A和B两个概念处于相反或相对的关系。也就是说A和B这两个概念是一对矛盾,如大与小、多与少、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雅和俗、有和无、刚与柔、博与专、有为与无为、有用与无用、自由与不自由、变与不变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一对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既然是既对立又统一,那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我们人类都有由有知探知未知的本性,因此追问是追根溯源的最好方式。对于学生写作来说,不断地追问,有利于打开思路,并且能使自己的思维有层次地向前推进。基于这一点,如何使二元对立关系型议论文的思辨有层次地推进的方法——“五问”法就应运而生了。

设想一组二元对立的概念为A和B,“五问法”可作如下表述:

A和B

1.A就一定好吗?

2.B就一定不好吗?

3.A中为什么会有B?

4.B中为什么会有A?

5.A和B在怎样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对于第一问,可以遵循这样的行文思路:A固然一般人都认为好,但它就一定好吗?……

对于第二问,便是:B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认为不好,然而它真的就一定不好吗?……

第三问、第四问,那就要采取从普遍到特殊的形式,比如说:任何事物都处在矛盾运动状态中,矛盾的事物以及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A和B也是这样一对矛盾,所以它们也是既对立又统一,即A中会有B,B中会有A。

运用“五问法”过程中,同学们容易存在的问题是:(1)概念界定不清;(2)议论标准不一;(3)说话过于绝对;(4)分析不合逻辑;(5)最后缺乏结论。对于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我提出的对策是先分别列出A和B这两个概念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然后通过对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从外延与内涵两个方面来清楚地界定概念,这也避免了偏题的风险;对于议论标准不一的问题,只要注意说话是在同一个标准下就行;对于第三个问题,只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就可避免说话绝对化;不合逻辑的问题比较复杂,要找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分析观点和事例间的合理性,一般就不会出现逻辑混乱的状况;最后缺乏结论是因为没有搞清楚思辨的目的而造成的。思辨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解决问题呗。我们只要按照议论文一般结尾的方法即可解决——提出怎么办?怎么办?思辨就是要解决我们看问题的眼光和方法,对于二元对立的一对矛盾来说,那就是要用全面、客观、理性、发展、辩证的眼光看问题,避免片面、偏激、绝对化。

总结出“五问法”之后,我采取的办法是“死去活来”,即先让学生死记硬背“五问法”,印在脑子里,然后再让学生活学活用“五问法”,运用到二元对立关系型议论文的写作中。古人云:“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学生写作要先“入乎其内”,依法入格,然后才能“出乎其外”,进入出神入化的自由境界中。就我班的学生作文实际来看,绝大多数是需要从三类卷升格为二类卷的,也就是说大多是“入格”的,真正能出格的占极少数。那么,“五问法”就有其实用价值了。

我布置了一篇《雅和俗》的作文。

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多数同学会使用“五问”法写作,觉得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容易操作。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一一作了指导,找准了对策。

“五问”中,难点是第五问:A和B在怎样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为此我们专门花一节课来进行探讨。

师:对于A和B在怎样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的问题,确实很难,我也在苦思冥想找办法。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先从一个简单的故事入手好不好?大家都听说过“塞翁失马”的故事吗?

生:听过。

(PPT打出“塞翁失马”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中两个二元对立的关键概念是什么?

生:祸与福。

师:何为祸何为福?

生:“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后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是福,再后来,“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又成了祸了。

师:这个故事是不是印证了老子的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之间会互相转化?那么,祸、福之间的转化需要什么条件呢?

(学生陷入思索中)

师:同学们想一想,二元对立的两个概念,一方向另一方转化,它必须含有对方的因子,如果没有这个因子,是不可能实现转化的,对不对?那么,我们看,一开始的祸中,含有福的什么因子?

(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继续点拨)

师:这个塞翁是“善术者”,它能算出失马“焉知非福”,你们想想他的根据是什么?

生:他相信马一定会回来,不光自己会回来,还会带胡骏马回来。

师:他为什么这么自信?

生:因为“近塞上”。

师:嗯。还有呢?

生:他熟悉马的习性。

师:马的习性是什么?

生:老马识途;还有马有合群的习性。

师:也就是它的“马缘”很好,胡马喜欢和它在一起,而且跟着它一起回来,看看它家是什么样子。如果是一匹母马,魅力就更大了。(众笑)

这就是塞翁坚信的福的因子。可是光有这因子,没有“其马将胡骏马而归”这一事件,祸能不能转化成福呢?

生:不能。

师:所以,一方向另一方转化,不光要含有对方的因子,还要通过一个媒介。“塞翁失马”中,转化的媒介就是事件。这是由祸向福转化,那么,由福向祸转化呢?

生:因子是塞翁了解他儿子的脾性,“家富良马,其子好骑”,这就埋下了祸的隐患;转化的媒介是“堕而折其髀”这一事件。

师:回答得很好。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分析A和B在怎样的条件下转化的方法:找因子,寻媒介。下面我们就运用这种方法来帮助我们同学修改他的一篇作文。这篇作文在概念的界定、议论标准的确定、逻辑结构以及细节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这些可以在其他时间我们共同商量修改,我们现在主要看第四段,看他在论述俗向雅的转化上,有哪方面做得比较好,哪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有什么好办法帮他修改。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作文:

雅和俗

①雅,意味着高雅甚至尊贵;俗被称之为俗气亦或是通俗。许多人认为它们是对立存在的,但我却觉得两者缺一不可。

②雅,也许是每位女子都将追求的,但雅一定好吗?例如前段时间红遍网络的“郭美美事件”,她原有的身世或许也可称得上为雅,可她的所作所为呢?简直可以称之为败类。贪污红十字会的捐款仅为满足私利,她间接扼杀了多少那些正等待着钱款来进行化疗、手术的生命啊!俗,往往人们一听到“俗”就会皱眉,似乎都想避而远之。但其实我们身边一直充满着俗。我们所哼唱的流行歌曲,所追求的各种发型,也许在那些老一辈人的眼中显得俗之又俗,亦通过几年回头看看自己那时的自己也会有这种感觉。初二时,似乎校园中格外流行男生长发长刘海,但如今看看那些,也不禁会视而不见,觉得太俗气。

③其实,那些所谓的雅、俗都是互存为一体的,只是有时太过注意表面化没有发现罢了。

④记得前几日中央卫视中秋晚会中所表演歌唱的节目《水调歌头》、《在水一方》,它们都选自《诗经》。如今《诗经》在我们眼中是一种反映当时现实的文化传统,认为它十分高雅、尊贵,但在许久以前,它也不已被那时的古人所吟唱着吗?和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通俗歌曲又有何区别呢?只不过是因为时间的流逝、文化的积沉,使其渐渐由俗变为了雅。

⑤再如今年突然走红的“碎花款服式”,在几年前我对其根本不会留意或是根本看不见它在商场中的身影,大家都觉得这种款式太俗气了。但,如今它却成为了一种雅,或许是某一场走秀,亦或是哪位名人穿起了它,都深深为其打下牢固基础。碎花,不再是俗,不再是以“这种显花”的方式回绝,而是变为了一种高雅、尊贵的感觉,升级为雅。

⑥雅与俗,就是那么贴近,或许只要一步就会使其变化。我们也不知道未来的某一天,雅不再是雅;俗亦不再是俗……随着岁月的蹉跎,时代的发展,一切都会随之而改变。

⑦雅也好,俗也罢,事物的本身并未变,变的是我们的思想、眼光、心智罢了……

(两分钟讨论)

生:他在寻媒介方面做得比较好,认为俗向雅转化,是因为时间的流逝、文化的积沉,媒介是时间和文化的积沉,同时也带来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找因子方面做得不够好,分析不够透彻。

师:说得对。那么,他所讲的《诗经》的俗,含有什么雅的因子呢?

生:以《蒹葭》为例,它选自《秦风》,相对于当时的“大雅”“小雅”,无疑是俗的,但它重章叠句、押韵、运用叠词、双声词等,造成形式上的音乐美,这是形式上的雅;内容上蒹葭、伊人的意象之美,“在水一方”的意境之美,还有“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那种男女追慕的纯洁爱情之美,这是内容上的雅。也就是这些雅的因子,几千年后改编成《在水一方》,通过邓丽君演唱,我们才感受到那种雅致之美。

师:说得好。那么,我们就动笔修改一下这一段好不好?

(学生修改)

师:好,我们来分享一下。

生:我们都知道,《在水一方》化自《诗经》中的《蒹葭》。别看《在水一方》这么雅,但“秦风”中的《蒹葭》,因为属“土风歌谣”,为民间所传唱,相对于只能为少数贵族所欣赏的朝廷正乐“大雅”“小雅”来说,无疑是俗的,可因为它重章叠句的形式,那修长而柔美的蒹葭意象,那“在水一方”的优美意境,那表达男女相互爱慕的纯情之美,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化的积沉,那所谓俗的一切,不都化为在我们内心流淌着的一份雅致吗?

师:挺好。大家鼓掌。(鼓掌)

课到此结束了。学生不仅学会运用了“五问”法,而且掌握了分析二元对立概念怎样相互转化的分析方法——找因子,寻媒介。运用“五问”法,并且学会了分析的方法,二元对立关系型的议论文的思辨自然会有层次地推进。至于概念A和B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如并列、包含、因果、条件、递进等关系,我们通过教学实践,也一一探讨出了同样简单易行的方法。

猜你喜欢

正方高调反方
有力的反驳
寻找缺失的一角
我的机器人在哪里
辩论会的启发
画与理
上期主题高调获奖作品
减肥秘方
一次精彩的辩论会
农一网:高调上线,低调地推
做人如何唱好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