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播音过程中对情、声、气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

2015-08-15马雨心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三者气息语感

马雨心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读“大一”的时候,我只是清楚地知道,播报新闻内容要力求做到客观公正,所以在播报过程中,我脑子里只想着“公正”这两个字。可想而知,播出效果并不好。后来,在上小课时,任课老师让我带着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去读稿件。我也试着这样做了,这样做后播出效果确实有所提高,但问题还是不少。比如,音调始终比较平顺,字词起伏不大,节奏的把握也不好,等等。我当时百思不得其解,也有点委屈,我自认基本功比较到位,普通话读音标准,吐字也很清晰,对稿件内容的表达也较准确,一下子被老师点出这么多问题,心里很难受。

后来,在上“播音导论”这门课时,我突然悟到了一些关键节点:播音时要强调真实,不能花里胡哨;播稿件并不是一味的照着文字字正腔圆地念出来,而是要走心,在真正明白文章立意后,尽量用心跟大家交流,把要传达的每个细小的意思像正常讲话聊天似的讲清楚。这样做观众听着会感觉播音员思路清晰,信息点很分明,令人印象深刻。我还认为,在不违反真实性的原则下,适当夸张也是必要的。各种表达手段可以相互借鉴。只要从内容出发,适度运用语言技巧而能使内容的传达趋于完美,这种播报方式就不用担心不自然。

从前,在不会使用技巧时,我以为那些高超的播音效果都是纯粹的自然声处理。经过学习后我才明白,“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自然声是一种洗尽铅华后才可能达到的境界。而作为学生,必须一步一步踏实地学起、做起。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播音过程中采用真情实感,注意情景交融、碰撞,在调动主观意识的状态下,播音过程、播音效果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初次拿到稿件,需要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背景、观点、目的及意义有所了解,并能在有效时间内迅速做出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地。接着,尽量使用跟作者叙述语言大体一致、分寸拿捏准确、情感真实的语态;不能随心所欲,情感表达也不能失之偏颇。

如果就情、声、气三者关系的角度来考量播音艺术,我认为“情”应该是三者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情”是内在基础,是个人修养,是个人态度,而气息、声音是被统帅的,是外在的表达方式。单独强调这其中任何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只有情感体会到位,气息才会有所变动,声音才会有变化。不同情感表达出来的内容效果自然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播音时真的应该很用心,用心去说话和交流。真正走心、真正投入热情也是处理好情、声、气关系的重要一点。

仅仅知晓在播讲时要尽量真诚,这样播报出来的效果肯定会比不真实的情感要好,但是还达不到播报的严格标准。在具体的播报过程中,气息的使用自然就非常关键,因为新闻消息要求的就是实时且有公信力,只有在气息通畅的情况下,沉静甚至沉着的状态去读出新闻内容才是最具公信力的。因此气息一定要松弛与通畅。松弛是指全副精神高度集中在稿件上,而思想感情却处于运动状态,身体肌肉不僵硬,状态舒适,播音中有松、有紧,时松、时紧,使得气息时强时弱时快时慢。通畅是指气息在丹田与唇舌间没有阻碍。不要让声音憋在喉咙里或者是咬在口腔里,要口腔和喉咙都放松,小腹用力,气沉丹田。当气息松弛的时候,声音听起来自然就很舒服。在极为通畅的气息状态下播出的稿件不仅真实可信,而且悦耳动听。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基本功一定要到位。播音中发声时口腔的开闭大小,发音的部位(如成阻、除阻部位都需要精准的掌握)、声音的起伏变化也需要加强。适当的拓展音域也十分必要,以便应对各种类型的稿件对声音变化的要求。

在我拿到《大树和我们的生活》这篇散文时,我先是粗读了两遍文章,然后又细读了一遍。在阅读中,我首先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他要歌颂大树的伟大、高贵和智慧。在文章中,大树的形象非常生动伟岸,颇受人们的尊重。在播诵时为了强调文章的“力度”和“质感”,气息的传送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颂读第一遍的时候感觉“气”是送出来了,但语调很平淡,句子听起来都在一个调门上,没有起伏变化。我自己不大满意。老师听罢告诉我,一定要把调值幅度拉大,把句式的变化读出来,并尝试根据这篇文章的风格带着亲切感去读。我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第二遍的效果立刻就好很多。所以,只要“跟随”作者的心境,随时调动真情实感,播出来的语言就会立体丰满,自然就赋予了文章(特别是艺术类文章)起伏变化中的“味道”。

如何良好处理情、声、气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只能算是初步入门。除此之外也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比如:语感有点弱,语言灵活弹动得不够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老师让我多听散文,而且不仅是简单地听一下,还要跟读,借此培养良好的语感。良好语感的养成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语感把握到位后,很多问题相应地就能迎刃而解,可以避免走一些弯路。

我下定决心,在好好练习基本功的基础之上,多多地跟读优秀散文,培养语感,厘清并处理情、声、气三者的关系,做到声音运用自如,气息通畅,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力争做到真听、真感受。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技巧练习,增加和拓宽自己声音的塑形能力,调整声音高低、强弱、长短、明暗、前后、虚实的变化幅度,自如的运用声音!真正能够处理好情、声、气三者的关系时,我就会把新闻和散文都处理得很好。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控制并放松身体的发声系统,能够轻松自如地运用声音来驾驭各种风格的文章,是我对自己的专业要求!

短短几年间,我读了很多文章,无数次的练习、琢磨、反复,我在处理情、声、气三者关系时由生疏到熟悉,由粗糙到细致,由分裂到融合,加上在此过程中对把握语感的逐步自信,陌生的文章终于被我读“活”了!

现在我已经是大三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老师的及时校正和指导,我能感觉到自己对新闻类稿件的敏感度大大提升,对新闻内容的国际国内背景、新闻延伸出的“画外音”、新闻内容的意义等等方面的认识理解不断加深。有了这些看似“功夫在诗外”的修养和技能,自然而然,我解读、诵读、播音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虽然我只是个学生,所能进行的播音实践到底有限,但我从前辈和师长那里也能体会到一些不变的规律:要想把新闻稿件播读好,年龄和阅历(包括对党的大政方针和基层民众生活的了解)很重要,可以说这是两大法宝。年龄能带来沉稳成熟的心态,阅历能加深我们对社会、人生、对人的理解。一切新闻总是围绕“人”这个主轴来展开,因而,对“人”本身的理解和关注正是对新闻主体的关注。

以上是我在上过《播音导论》这门课程之后,关于如何处理情、声、气三者关系的认识和体会。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大学生在书本知识和个人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点滴见解。

猜你喜欢

三者气息语感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自然的气息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读 书
“春的气息”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踏上“四有”“三者”好老师之路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