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援疆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浅析

2015-08-15张燕飞

科技视界 2015年1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用人单位少数民族

张燕飞

(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新疆 阿拉尔843300)

0 引言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谈到,201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49万,较去年增加22万,再创历史新高,可见2015年就业形势将面临多重压力,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当前。受到地域、经济、文化、科技和语言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内高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教育质量等相对发达地区高校仍有较大差距,使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面临残酷的竞争,多数情况下处于弱势[1]。而作为新疆经济建设的栋梁之材,少数民族大学生必将成为建设的主力军。如何更好地因势利导,解决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家庭利益,也关系到所在地区各高校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将对国家的“对口援疆”、“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对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1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新疆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有限,能提供的优质高薪岗位有限,竞争激烈,就业观念落后等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多因素影响造成的择业空间狭小

受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地域与空间的选择上,更多地考虑将来的饮食生活、择偶成家、照顾父母等因素,为此,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绝大多留在新疆工作,甚至有一部分毕业只选择在家乡工作[2]。但由于新疆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有限,各地区经济结构发展失衡,就业市场能提供的待遇较好的岗位主要集中乌鲁木齐、石河子、库尔勒等大中城市,同时期于疆内毕业的汉族大学生多数也选择在上述地区就业,而疆内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方面与同类专业条件下毕业的汉族学生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另一方面的就业竞争来自于疆外高校培养出的新疆籍少数民族毕业生及汉族学生,他们有很多也选择返回新疆就业,而这些毕业生相对新疆本地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汉语、外语、专业技能、自信心等方面具备更好的就业竞争力,又经过发达地区高校主流文化的熏陶,其综合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远远高于疆内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隐形的差距仍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基于以上原因,使得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上述地区就业竞争力非常有限。然而,对于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其家乡所在地多数处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大多不能提供良好的就业待遇,从而导致就业困难状况。

1.2 就业观念陈旧

援疆建设虽然为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多岗位,但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家乡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去企业工作,其主要就业意向为行政或事业单位,在择业过程中对薪酬要求的自身定位不准确,期望值偏高,理想与现实脱节,有一步到位追求一份待遇良好的工作的倾向,而自主创业的自信心又不足,出现了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错位现象,产生有业不就得现象。

1.3 单位用人标准与学校培养目标不匹配

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新疆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已有所长,但实际工作能力却大打折扣,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单位的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作为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必然考虑的问题,因此造成用人单位不太愿意聘用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

1.4 高校就业指导理念更新慢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各高校持续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多,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也逐年增大,这些压力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影响更大。基于语言、专业技能、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进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观。然而,新疆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相对发达地区高校仍有较大差距,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够健全,其信息的发布渠道、形式多样性、内容规范性等还需进一步完善。如:对于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了解自身个性特点,合理建立职业发展规划,尽早对社会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继而在心理、观念、技能等方面做好就业准备;如何了解当前社会实际所需,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等方面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高校的就业指导理念更新慢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对自我评价的准确性。

2 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为了更好地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本文提出了几点相关对策和建议如下:

2.1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素质

疆内各高校应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积极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使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开展多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加强语言能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其次,有计划地制定民汉统一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逐步缩小民汉学生之间的差距,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最后,通过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就业综合素质。

2.2 积极宣传国家政策,引导学生转变就业和择业观念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使用海报、图表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和引导工作力度,让各个年级的少数学生充分了解国家出台的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求职需求,分时段、分类别推送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参军入伍、困难帮扶等政策措施,提高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转变以往的就业观念,通过选择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性就业方式,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其中。结合国家提供的关于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开网店创业等多种创业形态,让学有所成的大学生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基层或返回家乡发挥其专业特长,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3-5]。

2.3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当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身就业竞争力的认识不够深入,对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创新能力的认识也较为模糊。为此,学校要针对性的开展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培训,引导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理解个人今后从事的职业、培养其对就业的深入认知。对就业指导教育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进行专业就业的理念至上,而是应当系统培养学生建立起对自身专业所能从事的职业其分类、相关就业岗位及其发展动态的直观认识,强化学生建立起对相关工作领域知识贮备,以情景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强化求职社交礼仪与技巧,使得学生能对自身情况进行准确定位,最终完善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6]。

2.4 突出本地特色,用好校友资源,实现良性循环

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积极抓住区域经济特色,紧密结合所开设专业,做好就业市场调研,做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调研工作,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回访,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所思所想,定期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具有本地特色的务实课程,形成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良性互动合作关系,确保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积极挖掘优质校友资源,争取校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大力支持,确保培养出的合格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实现最终的良性循环。

[1]敬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3).

[2]赵晓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J].西北民族研究,2009(3).

[3]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s3265/201412/xxgk_180810.htm l,2014-11-28.

[4]迟艺汇,彭成广与王成斌.浅议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2).

[5]张龙,等.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学理论,2014(08).

[6]孙兰英,阿不力克木·艾则孜与杨建莺.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调查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4(10).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用人单位少数民族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