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对中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Cobb 角影响的临床观察*

2015-08-10袁仕国邹宇聪张志伟李义凯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退行性腰痛影像学

袁仕国,陈 超,邹宇聪,张 佩,张志伟,李义凯

(1.海南省中医院骨伤科,海南 海口570203; 2.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西医结合外科教研室,广东 广州510515)

中老年人群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发病率高[1],由于经济负担、手术风险等原因,大部分均采取保守治疗。传统针灸疗法在治疗腰痛方面发挥了很好的疗效[2-3]。Cobb 角是衡量DLS 等脊柱侧凸患者病情的一项关键影像学指标[4]。我们临床广泛应用针刺疗法治疗腰痛,DLS是导致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其针刺研究较少,侧凸程度与疗效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故本研究以Cobb 角为组别,进行针刺DLS 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海南省中医院2014 年1 月—2015 年7 月DLS门诊患者60 例。所有病例均行腰椎X 线、MRI 检查。采集患者的资料,如门诊号、年龄(岁)、腰痛时间(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汉化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符合条件的患者60 例,以Cobb 角大小分组,A 组Cobb 角为10°~20°,患者30 例;B 组Cobb 角为>20°,患者30 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所有患者试验前签订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5]:①年龄在40~80 岁之间;②主诉腰痛;③病程大于6 月;④诊断为DLS;⑤X 片正侧位和MRI 影像片齐全。

排除标准:①影像片见椎体发育异常(如半椎体、蝶形椎等)、腰椎骨折、峡部裂、腰椎滑脱症、腰骶移行椎;②下肢畸形、不等长;③曾有骨盆骨折、下肢骨折、腰椎手术病史。④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股骨头坏死;⑤腰椎结核、腰椎间隙感染、脊柱脊髓肿瘤(包括原发和继发);⑥特发性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姿势性侧凸;⑦腰椎侧凸呈“S”型者。

1.2 数据测量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检查,同时行腰椎正侧位X片、腰椎MRI 检查。治疗2 周后再次行腰椎X 片检查。收集患者的X 和MRI 影像片,均在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上进行测量,采集数据。测量X 片上的侧凸方向、Cobb 角等。所有数据均由2 位骨科医生独立测量,测量前先进行3 位病例影像片的共同训练以统一标准。最后测量值取其均值。

1.3 治疗干预

所有患者均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所有患者均由同一针灸医师操作,针刺穴位以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所取穴位如下:腰部阿是穴、夹脊穴、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三阴交[6-7]。所有患者取穴一致。针刺操作方法:针刺得气后,捻转手法平补平泻,留针30min,10min 行针1 次,每天1 次,连续治疗2 周。

1.4 疗效评价

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VAS、ODI[8-9]进行评估,并进行治疗前后的腰椎正侧位X 片检查采集Cobb 角等,记录相关数据。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IBM SPSS20.0 软件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2 组间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2 组间计数资料采用Chi-square 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VAS、ODI 与Cobb 角的相关性采用二变量线性相关的Pearson Correlation 分析。检验水准设定为0.05(双侧)。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及比较

60 例患者中男性24 例,女性36 例,年龄40~79 岁,平均(62.40±9.51)岁,腰痛时间范围为8~120月,平均(35.22±25.82)月。侧凸方向左侧凸39 例,右侧凸21 例;顶椎位置中,L1、L2、L2/3、L3、L3/4、L4分别为1,6,17,28,6,8 例。A 组和B 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P=0.60);腰痛时间B 组大于A组(t=2.42,P=0.02);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59)。见表1。

表1 患者基本情况、Cobb 角、VAS 和ODI 及比较

2.2 治疗前后Cobb 角、VAS、ODI 比较

总体患者治疗前Cobb 角、VAS 和ODI 分别为(19.73±5.14)°(10.59°~36.36°)、(5.97±1.43)分(3~9分)和(24.38±6.61)分(13~37 分),治疗后分别为(18.53±4.73)°(10.29°~34.49°)、(3.22±1.85)分(0~7分)和(11.78±6.16)分(2~27 分)。总体治疗前后Cobb 角无统计学差异(t=1.77,P=0.17),VAS 和ODI有统计学差异(t=23.18、17.72,P均<0.01)。治疗前后AB 组内比较Cobb 角无统计学差异(t=0.18、2.22,P=0.86、0.08),VAS 有统计学差异(t=12.83、12.14,P均<0.01),ODI 有统计学差异(t=15.26、17.72,P均<0.01)。AB 组间比较见表1。

2.3 Cobb 角与治疗前VAS、ODI 及治疗后变化的相关性

治疗前Cobb 角与VAS、ODI 无明显相关性,且治疗前的Cobb 角与治疗后VAS、ODI 变化的相关性亦无统计学意义(表2)。

表2 Cobb 角与治疗前VAS、ODI 及治疗后变化的相关性

3 讨论

中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常见[10],其被认为是椎间盘、椎间关节、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等非对称性的退变导致的结果[11-12],常见的症状是腰痛、腿痛、间歇性跛行等[13]。目前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大部分是手术治疗,而针灸等作为中国传统的瑰宝,在治疗腰痛的临床中使用非常广泛[14],更显示出了其独特的疗效。但针对中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针灸治疗报道较少[7],确定合理的适应症是发挥针灸疗效的前提,也是中医现代化、标准化、量化的必然诉求[9]。因此本研究采取临床最常用的穴位、最常使用的针刺治疗方法,结合临床评判退行性腰椎侧凸最常用的X 片冠状位Cobb 角等影像学指标,进行针刺疗效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患者平均年龄达62.40 岁,腰痛时间范围为8~120 月,平均35 月,总体患者治疗前Cobb角、VAS 和ODI 分别为19°、5.97 分和24 分,这与很多研究[15-20]类似。患者的病情中腰痛时间B 组大于A 组,即Cobb 角>20°者腰痛时间比10°~20°者明显偏长,提示可能由于退行性腰椎侧凸是一个发展的病情,Cobb 角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应该是一个连续动态发展的过程[5]。发现普通针刺治疗对改善中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疼痛、功能活动障碍等效果良好。但侧凸程度Cobb 角10°~20°与>20°的患者疗效比较,疼痛和功能障碍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侧凸程度Cobb 角与疼痛严重程度VAS、功能障碍ODI 无明显相关性,提示影像学侧凸程度指标与临床症状可能相关性不明显。经治疗后Cobb 角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且治疗后VAS、ODI 的变化与Cobb 角亦无相关性,提示针刺治疗起效并不是通过改善或纠正侧凸程度等获得的。同时也提示影像学侧凸严重程度与临床症状并不一致。

[1] Scheer J K,Khanna R,Lopez A J,et al. The concave versus convex approach for minimally invasiv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thoracolumbar degenerative scoliosis [J]. J Clin Neurosci,2015,22(10):1588-1593.

[2] 谭保华,徐杰,王祖红,等. 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2例随访病人分析[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8(3):24-26.

[3] 李志宏,李冬梅,普云峰. 温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 例[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3):12-13.

[4] 何家维,严志汉,虞志康,等. PACS 工作站上Cobb 角测量的可靠性研究[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0):732-734.

[5] 袁仕国,秦小红,陈超,等. 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顶椎偏移与腰大肌、椎旁肌不对称性的关系[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3):220-223.

[6] 胡博. 中医综合非手术治疗轻度退行性腰椎侧弯[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5(3):303-305.

[7] 唐和虎,洪毅,张军卫,等. 中西医结合对退行性腰椎侧凸疼痛的疗效观察[C]//北京: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上册),2012.

[8] 郑光新,赵晓鸥,刘广林,等.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定腰痛患者的可信性[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13-15.

[9] 袁仕国,张志伟,徐明奎,等. Modic 改变分型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推拿近期疗效[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0):2102-2105.

[10] Protopsaltis T,Patel A,Yoo A,et al. Fellowship and Practice Composition Affect Surgical Decision Making in Patients with 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Spinal Deformity versus Degenerative Spinal Surgeons [J]. Int J Spine Surg,2015,9:21.

[11] Kobayashi T,Atsuta Y,Takemitsu M,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de novo scoliosis in a community based cohort[J].Spine(Phila Pa 1976),2006,31(2):178-182.

[12] Vanderpool DW,James JI,Wynne-Davies R. Scoliosis in the elderly [J]. J Bone Joint Surg Am,1969,51(3):446-455.

[13] Yang YH,Zheng J,Lou SL. Causes and management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fter degenerative scoliosis treatments with internal fixation [J]. Int J Clin Exp Med,2014,7(11):4300-4307.

[14] 张明,王光鼎,赵淳. 针刺督脉腧穴为主治疗急性腰扭伤38 例观察[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1):45-47.

[15] von Keudell A,Alimi M,Gebhard H,et al. 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 with spinal stenosis treated with stand-alone cage via an extreme lateral transpsoas approach;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J]. Arch Bone Jt Surg,2015,3(2):124-129.

[16] Cho KJ,Kim YT,Shin SH,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J]. Asian Spine J,2014,8(3):371-381.

[17] 杨智斌. 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弯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分析[D]. 银川:宁夏医科大学,2011.

[18] 李海波. 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形态与骨盆形态相关性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1.

[19] 郭召. 退行性腰椎侧凸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0.

[20] Zhu Y,Wang K,Wang B,et al. Selection of proximal fusion level for degenerative scoliosis and the entailing proximal-related late complications [J]. Int J Clin Exp Med,2015,8(4):5731-5738.

猜你喜欢

退行性腰痛影像学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脊柱内镜下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研究
2019-nCoV感染者胸部影像学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腰椎滑脱分型研究进展
手法加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