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特色中药材药性浅析*

2015-08-10陈燕芬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毒性中药材药材

陈燕芬,卢 军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51012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510405)

广东省北倚南岭、南接南海,海洋气候与内陆气候交汇,日照时间长、气温高,加之珠江水系纵横、水量丰富,故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繁育[1]。因而中药材资源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有不少质量上乘的道地药材,素有“广药”之称,最为著名的道地药材有阳春砂仁、新会陈皮、化州橘红、石牌藿香等[2]。

广东省一直努力加强地方中药材的质量管理工作,曾先后出版了《广东药材炮制手册》、《广东省中药材饮片加工炮制手册》及《广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3]。2004 年《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的颁布实施,是广东省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现代中药材标准;2010 年《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的颁布,是对《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的重要补充,体现了广东省应用中药材的特色[4]。

笔者对两册《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简称《标准》)中收载的中药材222 个品种(真菌类3 个,动物类32 个,植物类187 个)按照中药学属性进行分类整理,以期发掘更多疗效确切并安全可靠的中药材,并推广到临床应用,结果如下。

1 药用部位

按照《中药鉴定学》中药用部位的分类方法[5],将187 个植物类中药材分为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等9 类,其中比例最高的全草类57 个,占30.48%;其次根及根茎类54 个,占28.88%;2 类中药材占近六成,详见表1。

表1 植物类种药材187 个的药用部位

2 相同基源植物药材

药材的基源即药材的物种来源[6],在187 个植物类中药中,有一些是来自相同的基源的药材,如木棉、水翁的花和树皮同时入药,但功效各异。此类中药材详见表2。

3 毒性

所谓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7]。《中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3 类分法,是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8]。为指导临床安全用药,将中药材标明毒性意义重大。222 个中药材中有23 个具有毒性,比例高达10.36%,详见表3。

表2 相同基源植物类中药材列表

表3 毒性中药材23 个

4 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9]。从本质而言,药性只有寒热两性的区别,凉次于寒,温次于热;还有一类平性药,其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缓和;此外,有些文献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等对四气进一步区分程度的不同。

222 个中药材从寒到温分为寒、微寒、凉、微凉、平、微温、温7 个程度,其中无“热”性药材。3 个真菌药均为“平”性。动物类中药材以“平”、“温”为主,32个动物药有13 个为“平”性,不同程度“温”性药材共11 个,不同程度“寒”性药材共8 个。植物类中药材以“寒”性为主,187 个植物药种不同程度“寒”性共102 个,占一半以上;不同程度“温”性药材53个,占不到三成;“平”性药材32 个,详见表4。

表4 广东特色中药材四气分布表

5 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5 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10]。实际上有些药材的味道还具有淡味或涩味;此外,用“苦”、“微苦”等区别味道的不同程度。

222 个中药材中酸、苦、甘、辛、咸、淡、涩7 味俱全。3 个真菌药中香菇、猴头菇味甘,隐孔菌粉味苦。32 个动物药味道主要集中在“甘”、“咸”2 味,“甘”能补益、“咸”能入肾,可知32 个动物药中大多具有补肾作用。187 个植物药中不同程度“苦”味药共101 个,占一半以上;不同程度“甘”味药共80 个,占四成以上;不同程度“辛”味药共71,占1/3 以上;其余植物药味道按照多少依次为“涩”、“淡”、“酸”、“咸”味,具体频次详见表5。

表5 广东特色中药材五味分布频次表

6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11]。归经不仅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说明了药物的定性、定位所在;也阐明了药物作用机理,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第一册《标准》中有3 个中药材未标明归经(蛇脂、山大颜、牛耳枫),故仅对两册《标准》中标明归经的219 个中药材归经分析;标明入“肠”经,而未注明归“大肠”、“小肠”的药材计入“大肠”经中。3 个真菌药材中香菇入脾、肝、肾经,猴头菇入脾、胃、心经,隐孔菌粉入肺、大肠经。31 个动物类药材归经以入“肝”、“肾”经为主,入“肝”经25 个药材,入“肾”经20 个药材。185 个植物药材中有114 个入“肝”经,占60%以上;85 个入“肺”,入“脾”、“胃”经分别为72 个和76 个,具体归经频次详见表6。

表6 广东特色中药材归经分布频次表

7 功效

中药的功效分类方法自古以来种类很多[12],如汉代《神农本草经》按功效不同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唐代《本草拾遗》根据药物功效提出宣、通、补、泻、轻、重、燥、湿、滑、涩十种分类方法,当代《中药学》教材则按功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等20 大类。

对两册《标准》中收录的222 个中药材进行功效分析,以《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腑、病因、症状等单个名词为关键词和《中药学》中各种两字功效为关键词进行统计[13],名词前十位分别为:血、热、毒、湿、风、痛、肿、瘀、气、咳,功效前十位分别为: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活血、消肿、利湿、除湿、止咳、凉血。可见,广东特色中药材的功效主要为:外散诸邪(热邪、风邪、湿邪等)、内调营血(活血、凉血、散瘀等),用以治疗诸邪所致的发热、肿痛等症状,详见表7。

表7 功效关键词频次表

8 小结

把两册《标准》中所录222 中广东特色中药材,分别按照药用部位、毒性、四气、五味、归经和功效来分析其药性,可知广东特色药材药用部位以全草入药为最多,有毒中药材比重偏大,药性寒凉偏多,苦味药材偏多,药物归经以入肝、肺经为主,功效多以外散诸邪(热邪、风邪、湿邪等)、内调营血(活血、凉血、散瘀等)而达清热凉血解毒、活血消肿止痛等疗效。

这与广东地区的病症特点基本一致[14]。北宋《太平圣惠方》[15]中尝云:“夫岭南土地卑湿,气温不同,夏则炎毒郁蒸,冬则湿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于伤人。”元·释继洪在《岭南卫生方》[16]中指出:“岭南既好炎热,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燠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

综上所述,广东特色中药材在治疗温热病(清热凉血解毒)、风湿病(活血消肿止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挖掘整理,以期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1] 张瑞贤,王婧,张慕群. 唐代岭南道药出州土浅析[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26-29.

[2] 马骥,彭康. 浅析岭南中草药在祖国传统医药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 海峡药学,2009,21(2):58-60.

[3] 林万莲,唐丹,叶明辉,等. 发挥岭南中医中药文献医著为建设中医药强省服务[J]. 医学信息,2007,20(2):234-236.

[4]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1-2.

[5] 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7-58.

[6] 刘义梅. 中药鉴定学基源鉴定方法探讨[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6):54-58.

[7] 王全利.《绍兴本草》对中药毒性界定探析[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2):87-89.

[8] 李刚. 2010 年版《中国药典》中毒性药材和饮片品种的收录情况概述[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158-161.

[9] 秦旭华,唐怡,胡荣,等. 中药四气理论现代研究概况及思考[J]. 当代医学,2010,16(3):18-19.

[10] 管冬元,方肇勤,潘志强,等. 中药五味标准化检验方法的建立[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2):1333-1335.

[11] 邓凯文,贺福元. 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及“穴药”法的提出[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0):1643-1648.

[12] 周祯祥. 试论中药临床功效分类[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4):247-250.

[13] 赵军宁,鄢良春,宋军. 建立以“功效”为核心的新型中药质量评价模式[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26(5):158-161.

[14] 刘杰,李文. 中医基本物质属性初探[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35(5):19-21.

[15] 王怀隐. 太平圣惠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1385-1387.

[16] 李璆,张致远原辑;释继洪纂修;张效霞校注. 岭南卫生方[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6:1-5.

猜你喜欢

毒性中药材药材
“60%敌畏马乳油”农药对家蚕残毒性调查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应激宁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亚慢性毒性试验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甲基苯丙胺神经毒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