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4-2013年国内开放存取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多维度分析

2015-08-04张诗博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发文论文期刊

张诗博

(岭南师范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2004-2013年国内开放存取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多维度分析

张诗博

(岭南师范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摘要:为了探讨近年来国内开放存取的研究特征与发展轨迹,利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参考维普信息资源系统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2004-2013年开放存取研究的高被引论文的基本数据进行了统计梳理,对其年代分布、核心作者、高载期刊、发文机构以及基金论文比例等构成要素做了深入的剖析,并以高被引论文关键词及词频为切入点,探讨了开放存取的研究主题及研究进程中的短板.

关键词:开放存取;文献计量:高被引论文

2003年《开放存取与促进学术出版”国际研讨会综述》[1]发表以来,开放存取运动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开放存取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本文利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参考维普信息资源系统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2004-2013年发表的开放存取研究的高被引论文进行多维度分析,努力发现研究特征和发展规律,促进开放存取研究的深入发展.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参考维普信息资源系统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数据,对篇名、摘要或者关键词中含有“开放存取”、“开放存储”、“OPen Access”的论文依次进行检索,检索论文发表的时间为2004-2013年,检索时间为2015-04-30,共检索出研究论文757篇,其中有被引记录的568篇,被引频次≥17次的论文84篇.本文把被引频次≥17次的84篇论文定义为高被引论文(占全部发文量的1.1%),并以它们为基本对象展开研究.

2 论文数量以及被引用基本数据

2.1发文数量和被引率

2004-2013年共发表开放存取研究论文757篇,年均76篇.但是,年份的论文产出量差异明显∶2004-2008年,论文的产出量逐年增长,2009-2010年达到高峰,2011年之后逐渐下降.这个变化曲线清晰表明,国内开放存取研究的高峰期在2009-2010年,2011年之后的研究进入稳定状态,详见表1.

表1 2004-2013年开放存取研究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情况

根据表1统计,2004-2013年共发表开放存取研究论文757篇,其中568篇被引用,被引率为75%;2004-2009年论文的被引率达80%以上,2009年之后论文的被引率逐年下降;568篇论文总计被引用5 496 次,篇均被引9.68次;2004-2008年为文献引用的高峰期.

2004年发文2篇,被引率为100%,2013年发文88篇,被引率为28.40%.这种被引率逐年降低的趋势体现了文献被引次数与发表的时间长短成正比的规律.

2.2单篇论文的被引频次

568篇论文的被引频次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被引频次为1~16次的中低被引频次论文.这一层面的论文总计484篇,占被引用论文总数的85.21%;总被引频次2 480次,占被引用论文总被引频次的45.12%.第二层面,被引频次为17次以上的高被引频次论文.这一层面的论文总计84篇,占被引用论文总数的14.79%;总被引频次3 016次,占被引用论文总被引频次的54.88%,见表2.

在高被引频次论文中,吴建中先生2005年发表在《国家图书馆学刊》的《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被引频次最高,8年间被引用266次,年均被引用33次.

微生物对原油组分降解的先后是有选择性的,姥鲛烷植烷(分别用Pr、Ph表示)属于支链烷烃,从表2可以看出,在14天的实验周期内,原油的Pr/Ph比值前期基本不变,中后期迅速升高,这可能是由于前期原油中正构烷烃含量高,支链烷烃在正构烷烃含量高时基本不降解;而中后期正构烷烃含量比较低,支链烷烃才开始被微生物降解.

单篇论文的被引频次是论文质量与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测度,这种少量论文拥有较高的被引次数现象是长尾理论在开放存取研究中的反映.

表2 单篇论文的被引频次及其分布

3 高被引论文的要素分析

3.1高被引论文的高载期刊分布

84篇论文分别刊载于29种期刊,其中刊载3篇以上的期刊12种,这12种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60篇,占全部高被引论文总量的71.4%,总被引频次2 271次,占全部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的75%,见表3.这组数据表明,这12种期刊是国内开放存取研究中的高被引论文的高载期刊,它们是国内开放存取研究的重要平台.

表3进一步显示,46%的高被引论文发表在 《图书情报工作》、《中国图书馆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学研究》和《情报杂志》等6种期刊上,这6种期刊已经成为开放存取研究的权威性期刊.

表3 高被引论文的高载期刊

3.2高被引论文的核心作者以及机构分布与研究重点

根据普赖斯定律m=0.749(N max1/2),N max=统计年限中单个作者的最高发文数,m=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数,结合表中数据

得出m=0.749×51/2=1.67.因此,发文2篇以上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应为核心作者.表4显示,2004-2013年期间84篇高被引论文的第1作者共计61位,其中核心作者12位.12位作者共发表高被引论文35篇,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41.7%.其中,李武和秦珂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最多,均为5篇,分别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5.9%;王应宽和刘海霞两位作者各发表高被引论文4篇;以上4位作者总计发表高被引论文18篇,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21.4%.另外,吴建中发表高被引论文1篇,但其被引频次达到266次,领先于所有作者.统计结果显示,84篇高被引论文中62%为独著,38%为合著,合作组合以2~3人为主.

表4 发文2篇以上的核心作者

3.3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机构布局

本文设定,发文量≥2篇的作者机构为开放存取研究的核心发文机构.表5统计结果显示,开放存取研究的核心发文机构有9个,其中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和平原大学等4所高校,它们的高被引论文产出量分别是10.9%、10.9%、7.1%和5.9%.

公共图书馆和信息出版机构的开放存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发文量为4篇,《农业工程学报》编辑部的发文量为3篇,它们也是开放存取研究的重要机构.

表5 高被引论文的核心发文机构

3.4高被引论文的基金论文分布

在高被引论文中,省部级相关部门对开放存取研究资助的项目最多,秦珂的《开放存取的版权及其构建》、陈传夫的《开放存取期刊的分布及获取策略研究》、喻文的《开放存取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等15篇高被引论文就是省部级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国家层面的资助位居第二,胡德华、刘海霞与其研究团队的《开放存取期刊论文质量和影响力评价研究》、李映兵的《开放存取的思索—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李麟、初景利的《开放存取出版模式及发展策略》等10篇高被引论文是国家级基金项目成果.

2006-2011年国内开放存取研究论文中基金论文的比例为25.6%[2],而2004-2013年84篇高被引论文中32篇为基金论文,占高被引论文总数38.1%,高被引论文的基金论文比率比普通论文高出12.5%.这种现象反映了开放存取研究高被引论文吸纳基金能力强,论文的学术水平较高.

4 关键词显示的研究主题

关键词是论文主题思想和重要观点的精炼概括,关键词词频直接反映学科的研究主题.通过对84篇高被引论文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归并、整理,筛选出8个词频大于6次的高频关键词∶开放存取与开放仓储、开放存取期刊、数字资源、图书馆、学术信息与学术交流、学术期刊、对策、出版模式.以8个高频关键词为基点,审读84篇高被引论文,2004-2013年国内开放存取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有7个大类.

(1)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模式研究.开放存取的出版模式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研究者对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概念、产生的背景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开放存取期刊和开放仓储的内涵,对开放存取期刊和开放仓储两种途径进行了比较[3-5].开放存取期刊是互联网上的免费在线出版物,它的出现给传统纸质期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现改变了学术交流体系.研究者认为,开放存取期刊目前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日益增强[5-6].开放仓储是开放存取出版的途径之一,知识库的建设、版权、资金、管理维护等的内容引起了学者们高度关注,对基于学科开放仓储学科知识库和基于机构开放仓储机构知识库进行了有益的探讨[7].

(2)开放存取期刊的评价和质量控制研究.开放存取期刊的评价和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前景,因此一直是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者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献计量学评价方法,认为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频次同样适应于开放存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同时,基于开放存取期刊的特殊性,Web引文量、网络影响因子和下载量等网络文献计量指标也是评价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可或缺的指标[8-9].

还有研究者对相同学科领域影响因子相近的完全开放存取期刊和非开放存取期刊的平均被引频次、被引频次的极差、平均作者数、论文合著率等4个评价指标进行了比较,认为开放存取论文的影响力已经达到甚至超过非开放存取论文[8].

(3)开放存取对图书馆影响的研究.图书馆作为学术信息集散中心必将受到开放存取发展的冲击.研究者认为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信息获取、信息组织、服务模式和读者信息获取方式等方面,重点是图书馆如何在开放存取背景下改变服务模式和拓展信息共享空间[10-11].

(4)开放存取对学术交流的影响研究.开放存取适应了网络时代信息交流的特点,开创了一种全新、高效的学术交流模式.因此开放存取对学术交流的影响也进入了研究者视野.研究者认为,开放存取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即时进行学术信息交流的新平台,这个平台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承载丰富,交流渠道快捷通畅,交流成本低廉,是开展学术对话,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加速成果转化的新通道[12-13].

(5)开放存取期刊的版权问题研究.近年开放存取的版权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开放存取是以现行法律为基础,在许可协议框架内作者自愿让渡部分版权,使用户得到免费访问权、获取权和自由利用权的版权交易模式.研究者认为,这种新的出版模式应该通过协议获得法律保护,建立国家许可证制度,构筑网络资源认证体系,完善开放存取的授权模式等方式实施开放存取资源的版权管理[14].

(6)开放存取资源的长期保存问题研究.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是开放存取发展成败的关键.研究者就开放存取中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策略、系统和框架等问题作了有意义分析[15].还有研究者研究了国际上著名的数字保存领域相关的政策指南中关于开放存取资源长期保存的有关条款,调查了长期保存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了开放存取资源长期保存的目标、开放存取资源的选择与评价、合作保存与多备份保存的方式等相关问题[16].

(7)开放存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目前,开放存取期刊已经覆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众多的学科领域,开放存取期刊的被引用率和影响因子在不断提升,开放存取期刊和开放仓储数量经过数年的积累已经进入了发展平缓期.研究者认为,把开放存取的期刊与论文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机制,强化开放存取论文的质量控制,是促进开放存取的健康发展基本对策[17].

4 结论

通过对开放存取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多维度分析,研究结论如下∶开放存取的发文量和文献被引率变化呈现出由初期的少量研究发展到鼎盛时期,再从巅峰到平缓的正态分布曲线,这个变化轨迹表明开放存取研究发展处于正常状态.高被引论文中的基金论文明显高于非高被引论文,表明高被引论文吸纳基金能力强,而强大的基金资助是支持高被引论文学术质量的基石.开放存取研究成绩很大,但由于开放存取研究内涵的特殊性和跨学科的特殊要求,仍然存在着诸多的薄弱环节.

第一,高被引论文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研究团队弱化.高被引论文的核心作者是学科研究领域中最有学术影响力的作者,这个群体状况是一个学科研究发展的缩影.通过作者群体研究,不仅可以掌握学科科研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对于学科研究的管理、组织、协调和引导都有积极地意义[18].本文的统计结果显示∶12位核心作者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共35篇,仅占高被引论文总量的41.7%,还未达到普赖斯定律规定的“只有核心作者发文量约占总发文量的50%时,学科的高产作者群才可形成”的标准[19].这表明开放存取研究领域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的发育程度是学科发展成熟度的折射,开放存取研究核心作者群发育不足是学科发展不足的反映.

第二,高载期刊集中,其他学术期刊响应不足.开放存取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其研究的长足发展需要相关学科期刊的相应和支持.开放存取研究高被引论文刊载的期刊有《图书情报工作》、《中国图书馆学报》等12种期刊高载期刊,其中11种是图书情报类期刊,1种是信息出版类期刊.这也就是说,国内的开放存取研究发布的平台集中于图书情报期刊,其他相关学术期刊响应不足.这种现象意味着开放存取研究没有得到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持,而相关学科支持的缺位必将影响到开放存取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开放存取运动的普及展开.

第三,高被引论文产出机构数量有限,覆盖面偏小.高被引论文产出机构的数量和分布,是考量学科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尺度之一.开放存取研究高被引论文的作者机构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和平原大学、国家科学图书馆和《农业工程学报》编辑部等部门,但机构分布主要集中在高校及其附属机构,数量有限,布点稀疏.这种产出机构布局表明开放存取研究的点少面小,研究的普及性不足.

第四,研究短板明显.开放存取研究高被引论文的主题清晰,基本上涵盖了该课题的主要内容,但是研究中短板还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对开放存取技术支持研究、开放存取应用性研究、开放存取资源的长期保存的研究等重要内容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这些方面的研究短板势必成为制约开放存取理论研究深入进行和实际应用充分发展的不利因素.

国内开放存取研究从初期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运作的基础研究,到开放仓储、信息共享空间、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开放存取期刊和论文的评价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研究的充分展开,研究层次日益深化,研究高度不断攀升,但研究进程中的局限性仍然明显.

参考文献:

[1]郭书菊.我国“开放存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8(4):22-25.

[2]张立.近年来我国开放存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4,32(1):138-142.

[3]李武,刘兹恒.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0(6)∶66-69.

[4]李武.开放存取出版的两种主要实现途径[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58-63.

[5]李麟,初景利.开放存取出版模式及发展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3)∶341-347.

[6]程维红,任胜利.中国科技期刊开放存取出版现状[J].编辑学报,2007,19(3)∶196-198.

[7]杨帆,詹德优.开放存取及其实现方式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6,26(1)∶186-189.

[8]胡德华,常小婉.开放存取期刊论文质量和影响力的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2)∶61-64.

[9]陶雯,胡德华,曲艳吉,等.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0)∶72-75.

[10]林敏.试论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和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12)∶130-136.

[11]喻雯.开放存取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图书馆,2008(8)∶50-52.

[12]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7-10.

[13]李春旺.网络环境下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1(1)∶33-37.

[14]秦珂.开放存取的版权政策及其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7-10.

[15]孙红娣.论开放存取中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问题[J].图书馆学研究,2005(11)∶15-18.

[16]黄如花,胡文琴.开放存取资源长期保存政策的调查和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9(5)∶70-74.

[17]何琳.我国开放存取发展现状和建设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52-55.

[18]邱均平,马瑞敬.基于CSSCI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文献计量评价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2(1)∶24-29.

[19]D·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M].宋剑耕,戴振超,译.北京∶世界科学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邵晓军)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5)10-0069-06

[收稿日期]2015-07-06

[基金项目]湛江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QW1110);湛江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2C3106037).

[作者简介]张诗博(1984-),女,河南洛阳人,岭南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学.

M ultl-d lmenslonal Analysls of Dom estlc H lgh Clted PaPers on OPen Access Research ln 2004-2013

ZHANG Shi-bo
(Schoo1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1ogy,Lingnan Norma1Co11ege,Zhanjiang 524048,Guangdong,China)

Key words:oPen access;bib1iometrics;high1y cited PaPers

Abstract:To exP1ore the research features and the deve1oPment track of domestic oPen access in recent years, it uses methods of 1itera1 methodo1ogy and resources of″Pub1ication database of China academic journa1 network″and″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in CNKI,referring to the data in the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1ogy Periodica1 database of VIP information resources system and“WANFANG DATE”,to statistica11y sorts the basic data of high1y cited PaPers on the toPic of domestic oPen access in 2004-2013,Particu1ar1y to ana1yze e1ements on the time distribution,core authors,high1y cited journa1s,Pub1ishing organizations and distribution of high1y 1oaded PaPers with funds.W ith key words and word frequency in high1y cited PaPers as a breakthrough,it discuss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me and Process of researches on oPen access.

猜你喜欢

发文论文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期刊问答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