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陈州卫军户教育状况研究

2015-08-02李鹏飞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陈州举人子弟

李鹏飞

(周口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河南 周口466001)

由于靠武功定天下,明代开国之初,尚武风气浓厚,武人的地位较高,优越的社会地位使武人对文化教育并不重视。经过明初数十年的承平时期,传统的尚儒学、重科举的价值观念再次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大量卫所军户子弟开始进入州学、县学、卫学学习,在从戎之外开辟了另一条进身途径,由此获得了更好的社会地位。本文从微观入手,对明代陈州卫军户教育进行研究,以期对明代军户教育状况有一客观、准确的了解。

一、陈州卫与陈州州学的设立

(一)陈州卫的设立

洪武元年(1368)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军河南,“略定嵩、陕、陈、汝诸州”[1]3726,陈州守将左君弼以城归附[2]卷一一《事纪志·兵变》。卫所是明代前期军队的基本编制,“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1]2175。洪武元年(1368)九月,设置陈州卫[3]638,下设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2]卷九《兵卫志·武职》。洪武七年(1374)八月,明太祖审定卫所之制,大率5600人为一卫[3]1607,5600人只是军卫的大致人数,各卫的实际人数往往并非5600人,特别是进入明代中期后,卫所旗军逃亡、隐占现象相当严重,军卫旗军的实在人数与额定人数往往相去甚远。刊于万历十三年(1585)的《开封府志》记载,陈州卫正军人数为3657人[4]822,3657人当为万历十三年(1585)之前陈州卫某一年份的正军人数,并非整个明代陈州卫正军一直为3657人,3657人这一数字与5600人有较大差距,可见5600人并非明代每个军卫的实际人数。

(二)陈州州学的设立

明代教育体系之完备、学校分布地域之广泛、师生规模之庞大,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明代开国伊始,明太祖即高度重视学校的教化作用,洪武二年(1369)十月,明太祖敕御中书省臣曰:“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3]923-92410天之后,明太祖再次下令各郡、县设立学校,并对各级学校的师资、学额、廪膳做出了明确规定[3]924-925。根据上述明太祖的诏令,洪武三年(1370)陈州知州刘恭献于前代州学故址上,重建陈州州学[5]1174,此后永乐、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各朝,陈州州学屡经修缮,现根据相关记载,将明代陈州州学修建状况制成表1。

明代府、州、县学宫通常与文庙并列而建,“由学尊庙,因庙表学”,庙学相依,互为表里。根据顺治《陈州志》卷首《陈州学图》,文庙居东,州学居西,左庙右学,二者并列而建。表1所列各种建筑,属于文庙部分的有大成殿、启圣祠、两庑、乡贤祠、名宦祠、戟门、棂星门、神库、神庖等,这部分建筑用于尊崇圣哲,扶翼先贤,激励后学;属于学宫部分的则有泮池、明伦堂、尊经阁、号房、学正宅、训导宅、敬一亭、会馔堂、库房、射圃等,此部分建筑则为师生教学、居处之地。陈州州学、文庙的兴建,为卫所军户子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场所。

表1 明代陈州州学修建一览表

二、陈州卫军户教育状况

为使中下级武官及普通军士子弟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宣德七年(1432)正月,陕西按察佥事林时奏言:“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故武臣子弟不可不知书,今天下军卫亦有开设学校者,而未设之处尚多,臣愚以为卫所在诸府、州、县者,宜令武臣子孙及旗军俊秀子弟皆令入学读书,每五日一辍书,习武艺,果有成效,皆许出身,如是则皆知忠孝之道,备文武之才,庶几国家得人为用。”明宣宗下旨:“此皆旧制,所 司即申明之。”[6]1990-1991可知宣德七年(1432)之前,与府、州、县相邻卫所的武官子孙及旗军俊秀子弟,可入府、州、县学习,此时经林时奏言,明宣宗再次申明旧制。至成化九年(1473),为提高武官子弟的综合素质,朝廷通令各都司、卫所,“凡武职官员下儿男应袭优给,并其余弟侄年十岁以上者,俱听提调学校风宪官选送武学读书。无武学去处,送卫学并附近府、州、县儒学,与生员一体提督,仍遵钦定学规,作养训诲”[7]2182。不晚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五月,朝廷规定“在外十三省之幼官、应袭舍余俱由提学官收送儒学作养”[8]358。以上宣德、成化、嘉靖时期的政策虽然有所不同,然而三者在两方面存在共同点:一是育才养士,教育军户子弟;二是未设立卫学、武学之处,军户子弟进入附近府、州、县儒学学习。

在朝廷重视文治、教育政策的推动下,众多军户家庭于从戎之外,开始重视子弟的教育,将求学入仕作为重要的进身途径。陈州卫与陈州府同城,并未设立卫学、武学,根据前项规定,陈州卫军户武官子弟及旗军俊秀子弟可入陈州州学学习。在地方志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相关佐证,自明代开国至正德之前,百余年间陈州地方承平,“今海宇乂宁,丰穰屡绍,陈之卫士韬戈戢干,无戍役之烦”[5]1178,这为军户子弟接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天顺时期,陈州知州万宣、同知李鼒主持对州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葺,州学建筑焕然一新,向学之风也蔚然兴起,而且“武悍屯营之士皆遣子就学,以得为幸”[5]1173,这里明确记载陈州卫军户子弟以进入州学学习为荣。在明代,成为生员,即可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一游黌序,即为地方长官所敬礼,乡党绅士所钦重,即平民且不敢抗衡,厮役隶人无论已”[9]94-95,所以一旦成为儒学生员,即为非常荣耀之事,往往旌旗列队,箫鼓齐奏,煊赫乡里[10]287,可谓光耀门庭。由此可知军户子弟对州学生员这一学校功名的重视程度。兹根据相关史料,将明代陈州卫军户子弟入州学学习及科贡情况制成表2。

表2中,笔者共搜集到陈州卫22个军户家庭教育、科举的相关情况。根据前文宣德、成化、嘉靖时期的规定,有资格进入陈州州学学习的军户子弟范围很大,陈州卫每个官军户应袭舍人和10岁以上弟侄,以及旗军俊秀子弟,皆可入陈州州学学习。顺治《陈州志》记载,明代陈州卫共有指挥、镇抚、千户、百户等武官118员[3]卷九《兵卫志·武职》,乾隆《陈州府志》的记载则为116员[11]卷一五《武备·陈州卫》,二者略有差异,再加上普通卫所军户的子弟,整个明代子弟受过正式教育的陈州卫军户应远不止22个。表2中可以确定为官军户的有12个,占22个军户中的多数,其余10个尚不能确定为官军户,或为普通卫所军户,表中王之彦、江养鳞、江跃鳞、江腾鳞、姚仁远均出自苦寒之家。王之彦母苏氏,江养鳞、江跃鳞、江腾鳞祖母鲁氏,姚仁远母司氏,三人苦志守节,抚孤成立,得以入列女传,可能属于普通卫所军户,这反映出与官军户子弟相比,普通卫所军户子弟成才殊为不易。

表2中明代陈州卫军户共有进士6名、举人14名,由于进士有登科录、题名录、序齿录、履历便览可查,而准确确定举人出身者的身份则比较繁难,所以14名举人未必为明代陈州卫全部举人。我们可通过两组对比来了解明代陈州卫的科举业绩:一是根据高凌雯《天津县新志》记载,明代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共有进士11名、举人27名[12]608-613,平均每卫有进士3.67名,举人9名,两相对比,明代陈州卫进士、举人数量分别为天津一卫的1.64倍、1.56倍。二是民国《淮阳县志》记载,明代陈州共有进士21名,举人87名,除属于陈州卫籍的6名进士、14名举人,其他户籍的进士、举人数分别为15名、73名,举人与进士数量之比为4.87,即明代陈州其他户籍平均4.87名举人中有1人中进士,而陈州卫军户的举人与进士之比为2.33,陈州卫平均2.33名举人中即有1人中进士。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明代陈州卫军户科举业绩之辉煌。

表2 明代陈州卫军户教育概况

表2中6名进士、14名举人出自11个军户家庭,其中3个军户家庭不止1人中过举人、进士。谢孟金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进士,其子谢善教于万历四年(1576)中举人,刘浡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其孙刘一麟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举人,季道统、季之骏祖孙二人则均于万历时期中进士,这3个军户家庭可谓科举世家。此外,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个军户家庭世代业儒,不懈努力提高家族地位,如徐洪、徐注兄弟二人,自徐注于弘治二年(1489)中举人后,直至崇祯时期其后人多列黌序,成为名门宦学。再如贾国桢于嘉靖时期入陈州州学,后贾国桢患目疾,长子贾治安承袭父职指挥佥事,次子贾廷诏于万历十六年(1588)入州学,其母姜氏勉励其“笃志经史,无落人后”。万历二十五年(1597)贾治安先于乃父病逝,由于贾治安无嗣,所以卫职只得由次子贾廷诏承袭,为此贾廷诏不得不“弃举子业”。万历四十二年(1614)贾国桢三子贾廷谔再入陈州州学,其母姜氏称:“汝兄掌印,汝列诸生,各有成立,老身之愿足矣,恨尔父不及见耳。”[13]123后贾廷诏之子贾希吕,“喜诗书,务儒业,欲以科第起家”,然而此时已是崇祯末年,流寇四起,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军攻陷陈州,除幼子贾克壮外,贾希吕全家遇害。入清后,贾克壮“励志于学,不间寒暑”,顺治八年(1651)贾克壮补博士弟子员,旋为州学增广生员,康熙二十二年(1683),贾克壮以岁贡入国子监[13]129。从贾国桢至贾克壮,贾氏一门四代人在科举之路上饱经坎坷、曲折,可谓陈州卫军户子弟艰辛求学、百折不回的典型代表。

三、结语

明代开国后经过数十年承平时期的发展,一方面整个社会形成尚儒学、重科举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与开国之初相比,武人的地位急剧下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陈州卫大批军户开始高度重视子孙的教育,在从戎之外,将入州学、求功名作为新的职业选择和进身途径。经过整个军户群体数代人不懈努力,陈州卫军户在教育、科举之路上取得了相当辉煌的业绩,从而在从戎之外开辟出新的人生道路,极大地提高了军户家族的社会地位。

[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何润.(顺治)陈州志[M].顺治十七年刻本.

[3]明太祖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4]朱睦.(万历)开封府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76册.济南:齐鲁书社,2001.

[5]朱撰卿.(民国)淮阳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6]明宣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7]申时行.明会典[M].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杨博.杨襄毅公本兵奏议[M].续修四库全书第47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叶梦珠.阅世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谢肇淛.五杂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11]姚之琅.(乾隆)陈州府志[M].乾隆十二年刊本.

[12]高凌雯.天津县新志[M]//天津通志旧志点校本:中.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13]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二: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陈州举人子弟
江东子弟多才俊
康应乾清正务实治陈州
一弯新月挂半天
Class Action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清朝名医叶天士拜师故事
论宋代的举官制度——以崔与之的举人为中心
陈州:“无腿硬汉”的灿烂人生
年羹尧:残忍将军爱家教
八旬老人创建"农民子弟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