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鹿邑老子追乞丐传说的当代思想价值

2015-01-31唐旭东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乞丐老子矛盾

唐旭东

(周口师范学院 老子文化研究院,河南 周口466001)

在圣哲老子的故里河南鹿邑,至今流传着老子①本文所说的老子是故事传说中的老子,是故事传说中虚构的人物形象,不等同于历史上真实的老子,因而不能拿历史人物老子跟本文所说的老子对号入座。追乞丐的传说。该传说讲的是:老子少年的时候,一个小乞丐到老子舅舅家乞讨,老子的舅舅误以为家里饭还没做好就没有给,而实际上家里蒸的白面馍正好熟了,老子就拿了两个白面馍去送给小乞丐,但小乞丐已经走了。老子于是去追,但小乞丐误以为老子认为他偷了东西才追他,就拼命地逃,老子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追上他,把白面馍送给他。小乞丐非常感动,老子的舅舅也夸奖了老子的做法[1]。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反复品读,仔细琢磨一下,却可以发现很多发人深思的地方,令人感到该传说思想性很强,颇富有现实教育意义。

一、做人要有爱心、讲信用

这是该传说要表达的主题,也是民间思想和民间道德追求的重要方面。具体在该传说中表现为怜悯、同情与见义勇为。该传说首先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老子对小乞丐的怜悯:“这要饭的小孩多可怜人哪,穿得那样烂,饿得瘦成那个样子,恁小个人出来要饭,谁家有一点办法也不舍得叫小孩出来要饭哪!”其次表现了老子对小乞丐的同情:“这小孩要是我,心里该啥滋味呀?他从老远的地方跑到我家来,一口饭没要就走了,我心里多不好受!”最终在这种怜悯与同情心的驱使下,他决定偷偷地给小乞丐拿两个馍。老子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设想对方的感受,可谓仁人之心了。孔子一再强调“仁”,儒家所谓的“仁”跟中国佛教宣扬的“慈悲之心”颇有共通之处,其要义之一就是对弱者的怜悯与同情。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将此视为“仁”的一种表现。既然自己不愿受痛苦的煎熬,那么救人脱离苦海,成人之愿也可以视为仁者之行。饥者欲食,寒者欲衣,救人饥寒,亦可以说成是成人之愿,自然也可以视为仁心善行。孔子还说有可以一以贯之的行为,那就是“恕”,其含义之一就是站在对方角度思考,考虑对方的感受,即同情。老子的做法可谓“仁”矣。

另外,在这件事上,老子还表现出了基于仁德爱心的见义勇为。他在决定给小乞丐拿两个馍的时候也曾有过一番心理斗争,生怕舅舅吵②吵,河南方言,意思相当于批评,责骂。他。但在爱心的激发和鼓动下他还是偷偷地给小乞丐拿了两个馍并追着去送给他。在送的过程中虽然也有过放弃的想法,但他还是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我既然已经下决心给这穷孩子拿了馍,就不应该再拿回去。可怜穷苦人不能光挂在嘴上,还要用实际行动。”这种“实际行动”不是要别人去行动,而是自己主动担承,积极作为,是见义勇为的行为,大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和魄力。老百姓世代传说这个故事,要表达的主题无非就是这个建立于怜悯、同情基础之上的仁德爱心,以及由这仁德爱心激发的勇于担承和作为的精神和行为。

作为个人的道德规范,除了“仁”和“礼”,孔子强调最多的应该就是“信”了,虽说民以食为天,孔子却强调宁愿“去食”“去兵”也不能去“信”。“信”是国民信心的最后支撑,无信,则国之将倾。作为一种人际关系准则,言而有信,一言九鼎,言出必践,言必行,行必果,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自古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的那些真实的或者虚构的大侠们一般都具有这种品质,被人们崇敬和企慕。李白《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就是侠的义节,侠的风范。“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侠的重诺守信风范的信服。在民间,这种信条或曰做人应有的原则同样被尊奉和强调。甚者,不仅然诺的要有行有果,心许的也要坚决做到。《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公子季札出使,曾北过徐君,徐君十分喜爱季札的宝剑,季札心里明白徐君的心愿,也有心将宝剑赠送给他。但作为使者于礼仪上不可无佩剑,故暗暗决定等出使归来再访徐君,将剑赠送给他。可是当季札出使归来再过徐国,徐君已经去世了。季札慨然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的树上。从者说:徐君已死,您还赠剑给谁呢?季札回答说:不然,当初我在心里已经暗暗许诺赠送给他了。岂能因为他的去世就违背初衷呢?王立说:“侠肝义胆使主体的自律意识十分强烈,似乎不履行自己仅止是默许的诺言,也会不安宁的。何况这许诺对象已死,更有一重不负死者的庄严。”[2]在鹿邑老子追乞丐的传说中,也表现出这种观念:“李耳心里说:‘他走了,馍还给不给他呢?嘿,不给他吧。’又一想,‘不行!我既然已经下决心给这穷孩子拿了馍,就不应该再拿回去。可怜穷苦人不能光挂在嘴上,还要用实际行动’。”当然,作为本传说中的少年老子并无所谓“侠”的观念,他所做的只是出于朴素的道德情感。言而有信,心许必践,却正反映了民间对于信义的道德追求和人格自律。

二、人是需要交流的

该传说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讲述老子追乞丐的过程和这个过程中双方的言行及所想,而以对老子的表现为主。全文双线贯穿,其中之一的关节点就是小乞丐对老子的误解,即他误以为老子认为他偷了东西才来追他,所以拼命地逃,这是全文矛盾冲突的主线,随着小乞丐被追上,情况被说明,矛盾得以解决。老子追乞丐的过程就是二人的心理矛盾形成和解决的过程,这构成了全文的主线。误会,即小乞丐对老子的误解是整个故事的关键,是故事矛盾的张力所在,是形成故事情节的核心构件。就事理来说,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人是需要交流的,没有恰当、及时、合理的交流,误解、矛盾和麻烦往往就会接踵而来。即使最后误会能够得以澄清,矛盾能够得以解决,可是双方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受到身心的劳累甚至伤害,老子追乞丐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就老子来说,善心如果不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就不容易被理解,甚至会造成误解,给双方都带来麻烦。小乞丐刚离开就追赶人家,喊着让人家别走,却没有说明为什么让人家别走。小乞丐基于过去的经验误解他是再正常不过的。如果他在可听可视的空间范围内表明自己的意思,至少可以减少一些追赶的辛劳。但他没有这样做,导致双方枉受一番奔跑追逐的劳累,小乞丐甚至受了一番惊吓。作为小乞丐来说,如果能问明对方的来意,也不至于枉费这一番奔逃的辛劳,至少可以少一点。但他是被以往经历的事情吓怕了,也许无暇也无心问了,心情和行为完全可以理解,但他这次却因为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仅凭主观猜想就做出了自以为正确而实际上错误的判断,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在这个传说中,双方因为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的误解引起的后果并不严重,随着误会的解开而涣然冰释了;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缺乏交流,以主观臆断做出判断,则可能因为造成误解误判导致严重后果。就像《三国演义》中曹操根据听到的片言只语下结论,导致误判错行,枉杀了吕伯奢一家,虽是小说家言,现实意义却很深刻。以近年发生的一些血案来看,如果能以正确的方式积极交流,很多惨剧其实是可以避免的,这些悲剧都从反面证明了恰当及时的沟通的重要性。

三、好事要坚持做到底

该传说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描写老子追乞丐的过程。老子费尽周折和艰辛追赶上小乞丐的过程,是他完成了助人心愿的过程,也是功德圆满的过程,如同唐僧历经八十一难,才得以功满取经回的过程一样。只是唐僧取经是普度众生,而老子追乞丐是助人为乐,帮助的对象有所不同,但救助他人的本质是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子也曾因为小乞丐的离开而动摇过,但他最终选择了坚持。这个故事和过程告诉我们:做好事要坚持做到底,功德要做圆满。中国古代有句俗语:“好事做到底,送佛送上天”,意思是既然做了好事,就不要中途撒手不管,要坚持做到最后。虽然没有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但想一想也不难明白,如果做不到底,至少白费了已经付出的心力,甚至可能还有其他损失。实际上中国好多成语都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如“前功尽弃”,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半途而废”,比喻事情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还有更苛刻的表述:“功亏一篑”,此成语出自《尚书·旅獒》,原文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意思是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步,导致整个事情没能最后完成。缺的是一篑之土,但毁掉的却是整个“前功”。这些成语告诉我们:成功之道,贵在坚持。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最后。就拿老子追乞丐这件事来说,如果老子一时追不上就放弃了,不但白费了自己的好心和追赶的辛苦,还连累本就饿得虚弱乏力的小乞丐受一场无谓的惊吓和奔逃劳累,却起不到帮助小乞丐和他家人的作用。如果是这样,从实际收效来看,那就不是助人,而是害人了,尽管这件事的出发点是善意的。所幸该传说中的事实并非如此,正是因为老子的坚持不懈,才使得善心结善果,既满足了自己行善的愿心,也起到了帮助小乞丐的作用,让社会多了一抹善意爱心的暖色。

四、老子自作主张的做法是不可效法的

该传说的另一故事线索是老子与舅父的矛盾。故事前半部分通过老子的心理活动描写既点明了老子误解舅舅会不同意他拿馍给小乞丐,也让读者或故事的听众产生这种感觉。老子擅自偷拿了馍送给小乞丐,就产生了矛盾的张力。读者或听众就会期待矛盾解决的方式和结果,为老子会不会挨“吵”而担心。虽然最后老子的舅父既没有批评他,更没有责骂他,反而夸赞他的做法,矛盾圆满解决,但老子自作主张的做法却是不可取的。作为孩子,自己能判断对错的小事情可以自己做主,但在重大事情上还是应该征得父母或相关者同意的,除非父母缺失。但在过去的时代,家事完全由家长说了算,甚至父母打死孩子都不算犯罪,连孩子的生命权都无从谈起,孩子做主家事就更是天方夜谭了。当然,在鹿邑老子故事传说中,老子是母亲食李致孕而生的,而且生下来母亲就死了,无父无母,当然自己可以做主家事。但追乞丐这个传说中,他是在舅舅家的,是拿舅舅家的白面馍送给了小乞丐。现在的年轻人当然无法理解在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状态下白面馍的金贵和老子这个行为的不寻常。所以拿白面馍这么金贵的东西送人——尤其是送给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乞丐,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所以老子拿舅舅家的白面馍送给小乞丐,的确应该征得舅舅同意。其实,该传说中老子自己也意识到了要是“舅父不想给,我要是硬给,必要挨吵”,但他还是在爱心的驱使下做了,但他想的是偷偷摸摸地做,瞒过舅舅,说明他也还是没有勇气在事后去面对他所预料的来自舅舅的严厉批评,承担挨吵的后果。

当然,在这个故事里老子是幸运的,他没有挨吵,因为这个传说中,老子的舅舅也是个胸怀宽广的善心人,他非但没有怪罪老子,反而夸赞了老子的做法。但民间故事传说的民间思维特征就在于:为了某种理念,可以不计其他,相关矛盾不予考虑,或者加以理想化而轻易地处理掉。该传说即是如此:极力夸说和表现老子的善心善行,而把老子自作主张可能引起的矛盾冲突作了理想化的简单处理——把老子的舅舅说成一个跟他一样有善心善行,能理解和支持他的做法的人,矛盾就消弭于无形了,许多民间故事传说就是这样处理矛盾冲突的。

另外,在这个传说的另一个版本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小乞丐对老子解释了他对这两个馍的安排及理由:“我娘有病,几天没起床了,你给的这两个蒸馍给俺娘吃,把你送馍的事给俺娘说说,俺一辈子也忘不了你。”[3]这一细节的增加又特别强调和突出了“孝亲”和感恩的思想,体现出这个传说在流传中内容和思想的逐渐丰富和深化,表现了民间对“孝亲”与感恩观念及这种观念的教育传承的高度重视,具有更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虽然故事只是故事,故事传说的人事都是虚构的,但作为故事传说,其本身却是真实的文化存在,或明或晦地反映着人类尤其是老百姓最真实的情感和愿望,对人生具有认识和启示意义,一代一代的人就这样听着这些生动的故事传说,受着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慢慢地成长为有道德而能“立”的人,这都是它真实实在而不虚的地方。说有生于无也好,说有无皆是道也好,该传说对我们的启示意义是非常丰富深刻的。

当然,作为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是反对提倡仁、义、信、善的,他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4]20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4]60就这一点来说,老子追乞丐的故事传说是不合于老子思想的,只是反映了民间的思想、理念和愿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老子反对的只是刻意提倡仁、义、信、善等道德信条的“有为”之举,而非要否定仁、义、信、善本身,更不会去肯定损人利己,凶心恶行。作为朴素自然、合于天地之道的人,本然地就应该是淳朴敦厚,具有仁、义、礼、信、善这些基本道德的人,即孟子所谓“四端”之义,这又与老子的思想相合了。

[1]秦新成,刘升元.老子的传说[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0:5-7.

[2]王立.江湖侠踪与侠文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62.

[3]秦新成,刘升元.老子的故事[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9.

[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修订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

乞丐老子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乞丐面
乞丐虎
现代乞丐
智者老子
非同寻常的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