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大学生如何养成良好习惯行为

2015-07-29田伟贵程琳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养成行为习惯校园文化

田伟贵 程琳

摘 要:高校是培养人才发的地方,也是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较高和专业能力强的园地,但是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来行为往往和他们所受的教育不成正比,很少得到社会的认同,校园内各种陋习到处都是,种种陋习是成为阻碍学生走向成功的坎。要彻底解决这些陋习,就要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现状深入研究,并找出适合养成大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方法,因此,加强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培育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精神与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逐步消除和杜绝校园不文明现象,自觉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精心培育和大力弘扬优良校风学风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校园文化 行为习惯 养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a)-0220-02

校园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而非一些表面上的虚伪。校园文化的提升又依赖于大学的良好行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有利于形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因此,笔者结合工作以来采取的成功措施以及该校的实情做以下探索与研究。

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途径:(1)通过行为规范条例来对大学生进行约束。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一旦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就必然与他人、社会发生各种经济、政治、法律和道德关系。(2)从习惯入手,从改变习惯到改变行为方式、优化行为方式,使其最终获得成功。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要有良好的品行,就必须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3)通过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来培养其良好的行为。情感是人生行为的心理动力,在一个人漫长的人生道路,伴随着他的不仅有崇敬,也有鄙夷;不仅有信任,也有疑虑;不仅有同情,也有反感;不仅有喜悦,也有痛苦。这些主观上的心理反映都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1]

1 开展“弃陋习、树新风、向不文明行为说不”活动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何时才能“水涨船高”?那些陋习何时才能摒弃?“脏乱差”现象说到底,与个人的素质与行为有关。很多时候,我们既是不文明现象的受害者,同时又是制造者;谴责别人素质太低,却不曾审视自己。因此,针对在校生在学校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评出“十大不文明现象”,并结合学校创建文明校园、创建国建卫生城市的标准要求,在集中时间段内,采取向最不文明行为投票并进行宣传,并要求全校各班级召开向“不文明行为说不”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讲文明,树新风,充分展示我校大学生的良好风采。每个人的自身素质、每个人的文明程度,决定了一个校园的文明程度。学校的发展——图书馆是心脏,文明素质就是脉搏。因此,每个学生都必须重视校园的不文明细节,敢于向各种不文明行为说“不”,弃陋习,树新风,讲道德,行善事,彻底改变“习惯成自然”的陈规陋习。只有每一个人都身体力行地做“文明使者”,我们的校园才会更加美好。

2 开展“观看‘感动中国,涵养爱心正气”活动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每一年的感动人物都很值得我们学习。而在每一年中,涌现出了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人物,这些平凡的生命编织出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上演着一幅幅和谐的画面,谱写出一首首动人的歌曲。每年定期组织全校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视频),大力弘扬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大爱之心和高尚品德,积极向社会释放传播正能量,做感动中国精神的传递者。通过观看“感动中国”活动使同学们的精神得到鼓舞,心灵得到了净化,为自己找到许多道德的模范,人生的标杆。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都是普通的,积微小成伟大的事业。我们都在细小处体会到伟大的人格,“草根”情结应该是我们共同所珍藏的,小人物的力量虽然微小,但是给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带来的一种示范却是影响深远的!

3 开展以“感恩于心,回报于行”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

“感恩”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将“感恩”教育进一步深化,全面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每位大学生懂得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只是父母,还有很多人:师长、亲朋、同学等等。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父母的艰辛、老师的无私关爱和谆谆教诲,离不开社会大“熔炉”的锻炼,更离不开地球母亲为我们生存提供的各种自然条件。简简单单的一封信、一条短信、一部电影使学生懂得应该用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懂得在你的生命中你不止要感激你的父母,同时也要记住帮助你的每一个人,虽然有些事情很平常,生活中也比比皆是,但往往是平常中才能透露最真实的情感。“感恩于心,回报于行”旨在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尊重老师,热爱祖国,关爱同学和他人,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

4 举办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系列讲座活动

举办形式多样的养成教育系列讲座活动,要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各种行为养成教育讲座。养成教育要从新生入学的关键期抓起。“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新生可塑性强,要利用时机,严格要求,强化训练。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学是进入学生心理世界的钥匙,养成教育要有实效,需要遵循心理学原则。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要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讲座内容可以根据需要着重从思想教育、学习生活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安全教育、成才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进行。邀请校内外领导、专家和骨干教师,围绕大学生行为养成的方方面面,组织安排一系列讲座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其综合素质。

5 优化大学生生活环境

学校教育环境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场所,它本身就是一门隐形的课程,大学生徜徉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可以领略到其特殊的“高尚”的氛围气息,从而在道德品质,情感意志,价值判断,行为方式的各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优化育人环境,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和网络环境。混迹于校外网吧,沉迷于网络游戏是一些学生沉沦的开始,他们因为上网成瘾荒废了学业,有的甚至走向犯罪。对此,学校要用优良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戒除网瘾。政府要尽到自己的职责,为高校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防止有害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2]网络信息,对开阔当代大学生的眼界、帮助他们了解新事物具有促进作用。但伴随着信息大爆炸、信息的污染,网络上流动着的各种垃圾信息严重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可用度,更不利于大学生们对网络知识的正常吸收,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引导着他们走向犯罪。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好的环境可以成就一个人,不利的环境可以毁掉一个人,因此,我们大学生在吸收正面信息的同时,也应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使自己具有辨别信息的能力,这样我们才可能成就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功。

6 开展各种励志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辅导员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树立人生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主题班会活动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更要贴近实际,并寓教于乐,使同学们能积极参与,班会期间可以通过话剧、小品和播放视频等形式,生动的展现给学生。根据要开展的主题,有针对性地确立和策划班会主题,主题班会是班集体建设的一项必要活动,它可讨论思想品德问题,也可以讨论班级工作,还可以让学生谈认识、交流思想、介绍经验,开展表扬与批评。开好主题班会,首先要确立与策划好主题。主题的策划,具有导向性作用,它将确立班会的发展方向,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从事学生管理的辅导员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很多道理学生们都知道,说起来也是有条有理,但是往往一旦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就会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结果。譬如,明知道旷课早退,考试就有可能挂科,就不能顺顺利利的毕业,但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把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在睡觉、吃喝玩乐上面;明明知道在教室吃饭既影响教室空气又影响教室美观,但是总有不少学生经常把早餐带进教室吃;明明知道吸烟污染环境,不利于健康,但是学生在宿舍里随处可见烟头;明明知道浪费可耻,而在餐厅随处可见剩余的饭菜等等。作为辅导员每次班会前后都会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讲解,而且学生也会说知道了,但是说的多了,学生便会不耐烦起来。把一个信念播下去,收获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下去,收获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命运。可见一个良好的习惯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起着巨大的作用[3]。因此,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单单的口头教育是不行的,采取多形式的培养势在必行。

养成良好的习惯远远大于学习知识的本身,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为人际交往、赢得社会尊重、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奠定基础,也是磨练大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养成教育,既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想意识和健全人格。抓好养成教育,小而言之,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在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国家繁荣富强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原有养成教育良好方法和效果的基础上,分年级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将养成教育效果由外在行为习惯到内在人格意识不断巩固、深化、提高,常抓不懈,不断创新。因此,学生只有在校期间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顺利的走向社会、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 游敏.浅谈当代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5):69.

[2] 张云云,党刘栓.论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石油教育,2005(1):70-72.

[3] 刘秀兰.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

(4):95-96,100.

猜你喜欢

养成行为习惯校园文化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