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舞蹈风格探究

2015-07-24袁婷婷

艺术评鉴 2015年13期
关键词:歌舞彝族舞蹈

袁婷婷

摘要: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精髓,在彝族文化中,彝族舞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彝族舞蹈形式丰富多彩,舞蹈风格鲜明,以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表现独特的民族舞蹈特色,本文通过分析彝族舞蹈的发展概况,着重讨论了彝族舞蹈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彝族舞蹈 艺术风格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可以陶冶性情,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还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回顾彝族的历史,彝族舞蹈为彝族文化增添了色彩。彝族舞蹈不仅可以巧妙地传达彝族文化的精髓,还可以陶冶性情,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彝族人民用不同的舞蹈动作,传达着艺术情感,舞蹈风格独特,舞蹈形式丰富多彩。本文以彝族舞蹈为切入点,通过理性审视彝族舞蹈的发展概况,探讨了彝族舞蹈在中国民族舞蹈中所起到重要作用。

一、彝族舞蹈概况

彝族是中国发展起源比较早的古老民族之一。历史悠久,艺术文化资源丰富。彝族舞蹈作为彝族文化的精髓,更是风格独特,艺术特色鲜明。总结起来,彝族舞蹈有以下特色,首先是舞蹈动作简单,但是腿部动作多而强韧。其次,彝族舞蹈喜欢扣臂环舞踏歌,一般情况下,或相互携手,或拍掌顿足。多姿多彩,优美动人,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天赋和浓厚的民族风格。传统的彝族舞蹈,许多都和彝族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主要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劳动与生活。如铜鼓舞、葫芦笙、踏歌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彝族舞蹈从战国时期到两汉时期进入鼎盛时期,我们通过出土的大批青铜舞俑,就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舞蹈盛况。其中,徒手舞、踏歌、羽舞、铜鼓舞、铃舞等,至今仍流传于彝族民间。在今天的彝族舞蹈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这些舞蹈的踪迹。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南诏、大理国衰落后,许多彝族人民开始过上了封闭、半封闭的生活。许多彝族人民迁徙到大山中,山高地险,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由于历史原因,彝族直到解放前,还存在各种不同形态的制度,由于各种社会制度的复杂性,导致彝族舞蹈的多种风貌。

二、彝族舞蹈风格

彝族舞蹈主要分为以下五种:一是反映彝族社会发展状况的战争舞,主要包括大刀舞、棍舞、矛舞等;二是常常在婚丧嫁娶场合表演的舞蹈礼仪歌舞,这种歌舞主要是为了取悦宾客,歌舞表演者与宾客共同舞蹈,舞蹈形态夸张逗乐,在表演的过程中,还穿插一些舞者的技术特长。三是宗教舞,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的舞蹈有“跳哑巴”、“跳德”、“巫舞”、“喀红呗”等,宗教舞的表演者多为巫师,宗教舞的内容多与占卜祈祷、驱鬼敬神、安魂送灵有关。另外,属于最原始的宗教祭祀舞蹈还包括“狮舞”、“扁鼓舞”、“水牛舞”、“跳猫猫”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舞蹈后来都演变成了表演性较强的大众化舞蹈。四是教育歌舞。最具代表性的教育歌舞是流行于云南很多地区的“烟盒舞”。“三步弦”“正弦”是“烟盒舞”最基本的舞蹈形态,其表演套路有280多种,表演烟盒舞时还有歌曲伴唱,歌词内容大致是教化戒毒戒赌等。五是宴饮歌舞。这种舞蹈大都在宴请宾客时表演。彝族人热情好客,宴请亲族邻里时,常常饮酒作乐,歌舞一番。酒礼舞、捧盘舞、跳菜舞等都是宴饮场合表演的舞蹈。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彝族舞蹈带有极鲜明的民族特点,彝族人喜欢通过舞蹈表达人生态度及内心情感,通过舞蹈动作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彝族舞蹈上身动作很少,其舞蹈特色主要表现在足下,因此,彝族舞多以踢跺脚为主,如勾腿相互打脚、撩腿复跺、吸退前跺等动作。这些舞蹈动作文化内涵极其深刻。

彝族舞蹈是彝族人民感知世界的手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彝族舞蹈传达着人们的内心情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与内涵。如流行于红河南岸的乐作舞,就是一种风格比较独特的传统彝族自娱性集体舞。乐作舞的动作颇似蜻蜓飞舞,所以,也有人将这一舞蹈称之为"蜻蜓舞”。 乐作舞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跳,男子可以从年少跳到年老,但是妇女就不可以,妇女在做母亲以后就不能够跳这种乐作舞。乐作舞不仅在过大年、火把节等喜庆节日可以跳,在祭祀活动和丧葬时也可以要跳。乐作舞参加舞蹈的人数不限,歌舞形式比较丰富,歌唱、器乐和舞蹈相结合,舞前先演唱歌曲,有乐队伴奏,一般情况下,乐队人员不参加舞蹈,但是,却可以随着拍节摇晃身体。乐作舞姿态优美,特色浓郁,图形基本为圆圈,舞蹈柔和而轻盈,舞者手臂如蜻蜓振翅般舞动,膝盖伸屈富有弹性,欢乐时,舞者边跳边唱,间或拍手,还唱着“嘎、嘎、唆唾”的歌声。

铜鼓舞也是彝族人民传统民间舞蹈。铜鼓舞是属于群众性自娱舞蹈,舞蹈风格和律动别具一格,舞蹈人数不限,男女均可参加。铜鼓舞基本舞步为胸、腰及胯部的大幅扭摆,基本是一步一并脚,右手交替上下甩动,步伐不复杂,脚步男女相同,膝部随扭摆而屈伸,舞风清新、纯朴。阿细跳乐是云南彝族传统舞蹈,源于其祖先的劳动生活,他们白天种地,经常在农闲的夜月下跳,所以,阿细跳乐也被称为“阿细跳月”。 每逢传统的“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彝族的年轻人就在夜晚或农闲时出来跳阿细跳乐。阿细跳乐伴奏乐器有笛子、树叶、大小三弦等,节奏是五拍,较奇特。阿细跳乐的领舞者就是吹笛子者,领舞者舞步始终跳跃,跳三步,抬脚跳两下,或自转一圈,或与对舞者对脚,一般情况下,男子手持乐器,女子双手左右摆动,男女的步伐基本相同。舞蹈热情奔放,队形富于变化,既有交错互动,也有前进、后退,大幅度的跳动,构成炽热的气氛。

三、结语

彝族舞蹈大多来自于生活,特点鲜明,风格独特,富有美感。彝族人将生活中的动作,用艺术美的形式给予展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彝族舞蹈对彝族文化发展继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邹笑梅.浅谈彝族舞蹈种类与风格[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1).

[2]康瘦华.弦乐器在彝舞中的出现及其重大影响[J].民族艺术研究,1999,(03).

[3]白兴发.彝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4]沙呷阿依.凉山彝族民间舞蹈的特点与发展[J].文化月刊,2006,(10).

猜你喜欢

歌舞彝族舞蹈
彝族海菜腔
学舞蹈的男孩子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冰上舞蹈搭档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舞蹈课
歌舞欢庆“三月三”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歌舞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