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化新晃县侗族嫁歌调查报告

2015-07-24李彦仪

艺术评鉴 2015年13期

李彦仪

摘要: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侗族音乐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侗族先人们因为没有文字,因而他们用歌谣来交流情感,他们以歌代言,借歌传情,用歌叙事,造就了丰富的歌谣文化。嫁歌是侗族歌谣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歌种,本文通过对新晃侗族自治县的嫁歌进行实地考察,探究该地嫁歌的形式、特点与生存现状。

关键词:新晃民歌 侗族民歌 嫁歌 婚礼习俗

一、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西部,东部连本省的芷江县,南部、西部、北部分别与贵州省的天柱县、三穗县、镇远县、玉屏县及万山特区毗邻。新晃县主要是以北部侗族聚居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侗族根据他们使用的方言有南部侗族与北部侗族之分,南部侗族大部分生活在贵州锦屏县清水江以南,北侗族人则大部分生活在新晃县和贵州省的天柱县附近。北部侗族与南部侗族相比,受到汉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更深,但也存留了部分侗族的传统民间习俗,此次考察的目标是贡溪乡的一场侗族婚礼仪式中侗族嫁歌在其中的生存状态。

二、调查过程案例

在之前来新晃县调查的过程中听说一户人家正巧要办婚礼,婚礼期间要请多位当地的歌手唱歌,得到那户人家的允许后便准备前往当地观礼。

下午2点,在新晃县县城笔者跟随接亲车队从县城出发前去贡溪乡镇上接新娘,出了县城,一路都是盘山公路,大约历时1小时30分左右之后,我们抵达了贡溪乡。新娘家已经张灯结彩,红色的灯笼挂在屋外的悬梁上,喜字贴满了门窗。新郎整理妥当之后朝新娘家走去。而这时新娘家的亲戚朋友招呼在场的小孩子们在新娘家门前的路上排成一排挡住了新郎,笑着要讨红包。待新郎将红包一抛,亲戚朋友纷纷去接红包,新郎便趁乱进入了新娘家里,这时鞭炮响了起来。之后便没有其他人阻拦,顺利地见到了新娘。这期间,乡里街坊纷纷前来参加婚礼以示祝贺。5点喜宴正式开始,喜宴是流水席的形式,屋里屋外总共十几张桌子坐满了人。直到10点,新娘的亲朋好友,乡里街坊都来到堂屋,分坐在各个角落,20几位歌手围坐在堂屋中央的桌前,桌前摆满了喜糖喜烟,茶水以及各式各样的零食水果,准备开始唱伴嫁歌。演唱的形式是两个人一组的齐唱,轮流演唱,一圈一圈的进行,由于新娘家是贡溪乡镇的人,请的都是贡溪乡附近的歌手,贡溪乡民歌的主要唱腔是四里腔,也称“溜溜腔”,歌手们的唱腔旋律区别不大,歌的内容却都不相同。有对新娘新郎表示祝贺的,夸奖新郎新娘般配的,有对新娘的双亲表示称赞的,也有对今天忙活了一天新娘的家人表示感谢的歌词。大家一边喝茶聊天,一边歌手唱歌,就这样一直唱到凌晨4点半。笔者只能趁歌手休息的间隙对他们进行简单的采访。到了凌晨5点,是新娘出门的时间,据新郎说,在婚礼筹备之前已经请懂行的人算好了,根据新娘新郎的生辰八字,什么时间迎亲,什么时间进新娘家门,什么时间新娘出她家门,什么时间新娘进门,这些时间都是固定的,否则不吉利。所以即便新娘5点出门,到达县城的时间才6点多也绝不能提早让接亲的队伍新娘进到新郎家里。等到了7点,新郎带着新娘进了门,这之后的形式就是在县城的酒店里摆酒席,迎宾客,拜天地,和大城市中的人举办的婚宴酒席几乎没什么差别了,因此这次考察也暂告一段落。

三、调查情况分析

在对新晃县几位民歌手的采访中笔者了解到,新晃县嫁歌主要有进门歌、哭嫁歌、伴嫁歌、姊妹歌等等。进门歌是婚宴之前主人和客人之间唱的歌,内容多是主人对客人的欢迎,客人对主人的祝贺。哭嫁歌是女方长辈对女儿,女儿对父母长辈在接亲前唱的歌,内容有祝福、感恩、不舍等等。伴嫁歌是女方的朋友,街坊四邻来参加到女方家参加喜宴时唱的歌。姊妹歌则是女方家的同辈或晚辈对新娘唱的歌。

新晃县嫁歌大部分都用慢腔演唱,演唱时,每个字都有拖腔,拖腔的长短依据歌手的喜好,歌词多为两个字加一个衬词,常用的衬词有“吶、咧、咯”。同该地其他民间歌曲类似,歌曲基本都有四句,第一句七个字,第二句十一个字,第三句七个字,第四句十一个字。每首歌都有四个韵,都是押在尾韵。

新晃县嫁歌的主要唱腔有四里腔、凉伞腔、步头降腔,都是根据地名来命名的唱腔,根据笔者调查来看,新晃县嫁歌唱腔最流行的是四里腔,整个新晃中部地区的乡镇如中寨、扶罗、碧朗、贡溪、洞坪等地唱的嫁歌皆是用的四里腔,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地方中有一部分乡镇是属于古代的平四里地区之外,四里腔变化少,较容易学唱是关键。其他如凉伞腔的嫁歌,它的衬词不光在句中,句首也要加衬词。凉伞腔嫁歌的押韵也有规定,四句歌每个韵尾要以平上去入的升调来押韵。这些规定相比四里腔来说就稍显复杂了,而这些唱腔互相又不能兼用,一般来说,哪个地方办婚礼,婚礼期间嫁歌的演唱都是用当地的唱腔。比如在凉伞的某个地方一户人家要嫁女儿,他们亲人之间唱的自然是凉伞腔的嫁歌,同时请来的歌手或会唱歌的朋友,凡是要开口唱歌的都是要唱的凉伞腔,而不会请唱四里腔或步头降腔的歌手前来。因此就造成了简单易学的四里腔嫁歌成为了受众广泛的嫁歌唱腔。

四、调查情况思考

通过这次对新晃县嫁歌的实地调查,笔者对新晃县的民歌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这次采访过程中,笔者听到的嫁歌基本都是用汉语演唱的,新晃县属于北部侗族地区,受汉化的影响自然比较深,但是当询问一些中年的歌手是否会用侗语演唱时,大部分都说用侗语演唱的歌手都已经很少了,会侗语演唱的基本都是七八十岁的人了,这一点笔者觉得确实可惜。

此外,在询问为什么这次的婚礼没有能听到哭嫁歌、姊妹歌等其他一些嫁歌时,他们普遍坦言,从前只要是一个村上哪户人家嫁女儿,大家都会闻讯前去唱歌表示祝贺,那时都还是按传统习俗来,那时的哭嫁歌唱得都是感人肺腑。后来年轻的一代人外出打工,学习唱歌以及会唱歌的青年人逐渐地减少,当青年人结婚嫁娶的时候慢慢形成了花钱请歌手去演唱的风气,于是也没人再唱哭嫁歌,基本都是以喜庆、祝福的话语唱的伴嫁歌为主。

在笔者看来,这种发展趋势确实让人无奈,面对科技和新文化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文化正一步步淡出人们的视线,笔者认为这种历史的发展无法靠个人的力量人为的阻止或加以逆转,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可能的运用科技的手段将这些现存的无形文化转换成有形文化保存下来并加以研究,才能让子孙后代追根溯源时还有踪迹可寻。

参考文献:

[1]吴浩,张泽忠.侗族歌谣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2]陈小华.湘西南侗族嫁歌探幽[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