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钢琴曲演奏中“旋律”踏板法的运用规律解析

2015-07-24翟毅

艺术评鉴 2015年13期
关键词:旋律解析

摘要:在中国钢琴曲的演奏实践中,钢琴踏板法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对突显中国钢琴曲所讲求的“线条美”,强调旋律线条的表现特性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本文就钢琴踏板对旋律的连贯和层次、断连对比与强弱对比、装饰音三个方面所具有规律和特色加以解析,以期为中国钢琴曲的演奏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钢琴曲 旋律 踏板法 解析

中国钢琴曲与西方钢琴曲相比较,中国钢琴曲在融合了西方作曲技术的同时,注重对旋律风格韵味的把握。“在中国风格钢琴曲演奏中对于旋律线条的润色、渲染是中国风格钢琴曲的鲜明特征。”中国钢琴曲更加注重旋律线条的美感,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线性思维的特征,着意于音乐横向线条的流动与变化,并且使旋律在音色、力度、虚实的变化方面更富于鲜明的民族特色。钢琴踏板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在中国钢琴曲演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对旋律的表现作用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一般说来,中国钢琴曲建立在五声性调式基础之上,在实际演奏中其旋律往往存在着音程跨度大,装饰性强,乐谱中连线的标记与实际的旋律形态不完全一致的现象。合理运用踏板使旋律线条完整且更具音乐表现力是中国钢琴曲演奏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在中国钢琴曲演奏中,踏板的运用首先需要考虑到旋律线条的完整、清晰,并使钢琴曲在旋律的断连、虚实、强弱以及装饰音的运用方面更加准确,不仅使旋律线条产生曲折生动的变化,而且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作品的民族气质和神韵。笔者将以表现中国钢琴曲旋律“线条美”为目的钢琴踏板运用方法,称之为“旋律”踏板法。本文拟将踏板在表现中国钢琴曲旋律方面的特色加以研究,以期为其演奏实践提供参考。

一、钢琴踏板对旋律的连贯和层次的辅助作用

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有时单纯的从钢琴乐谱的层面很难发现乐句整体构成的形态,有些旋律线条往往因为音程跨度过大或奏法等方面的原因,无法仅凭手指弹奏来保持旋律线条的完整性。或者因为作品实际分句和乐谱标记不一致,仅依照乐谱中标记的连线来弹奏,有可能使乐句演奏的不够完整。合理地运用踏板,发挥钢琴右踏板的连音功能,可以使乐曲旋律的横向进行更加连贯清晰,在纵向上各声部旋律层次也会更加分明。这需要仔细分析乐谱中旋律的形态,并对相应的踏板用法加以研究,使踏板可以发挥较好的辅助作用。

例如:陈培勋钢琴曲《流水》“幽泉出山,清澈优美”段落中,主题旋律以左手演奏,尽管乐谱所标记的连线只在乐曲的第1小节,但实际上乐句的收尾在第2小节,句尾采用五度和声的手法强化了旋律的色彩性。在实际演奏中,左手演奏部分跨度较大,很难仅仅依靠手指弹奏使旋律变得完整和连贯。此时可以发挥右踏板的连音作用,以切分踏板实现乐句的连贯和完整。而第2小节的第3拍是第2乐句的开始,第2小节的第3拍之前则不使用切分踏板,通过右踏板的断与连使两个乐句的划分更加明确。

谱例1:陈培勋《流水》

在钢琴曲《夕阳箫鼓》的尾声部分,主题旋律以左手在低音声部奏出,右手的演奏部分隐含着拉宽的主题旋律,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复调型织体。在这一谱例中,如果将谱例中的第2和第3小节使用一个踏板进行演奏,虽然形成的五声纵和形式的和声在听觉上并不刺耳,但会影响到右手旋律线条的清晰,因此此时的踏板运用应更多的考虑以右手的旋律音为依据,体现旋律对话的清晰。

谱例2:黎英海《夕阳箫鼓》的尾声部分

杜鸣心创作的《钢琴变奏曲》,主旋律出现在中音区,在谱例的第1小节的旋律结束音为附点四分音符的C1和C2音,之后出现的支声旋律以三十二分音符为主在更高和更低的音区上出现,此时为了避免声音的浑浊,可以在主旋律结束音出现时使用中踏板将主旋律音保持下来,之后用手指直接弹奏支声旋律,使得主旋律和支声旋律的层次分明。

谱例3:杜鸣心《钢琴变奏曲》

二、钢琴踏板对旋律的断连对比和强弱对比的辅助作用

(一)断连对比

在中国钢琴作品中,因为表达作品音乐情感的需要,旋律线条采用断奏与连奏对比的方式使线条产生鲜明的变化,从而使音乐的气氛变得更加生动热烈。通过运用钢琴右踏板,对乐曲中连奏的部分加以修饰,可以使连音奏法的旋律更加细腻而富于色彩感,借此使演奏中断奏与连奏的对比更加鲜明。

例如罗忠镕的《第二小奏鸣曲》的主题部分,在谱例中的第1小节的左手演奏部分,大跨度的旋律线条很难仅仅依靠手指弹奏来完成,因此在演奏第1拍的和弦时就要踩下右踏板在连接到第2拍时将踏板松开,突出右手的跳音奏法,从而获得连奏与断奏的的对比,使旋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谱例4:罗忠镕《第二小奏鸣曲》

在贺绿汀创作的钢琴曲《晚会》中,也可以采用同样的踏板用法,在下例中第1小节可使用右踏板来增加旋律的连贯性及洪亮度,在乐曲的第2小节则不使用板,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

谱例5:贺绿汀《晚会》

在钢琴作品中,断奏与连奏可以在同一个声部的横向进行中形成对比,也可以在不同声部间的纵向进行中形成对比。在同一个声部进行断与连的对比时,可运用切分踏板对旋律中的连奏部分加以修饰,使旋律的线条更加连贯优美,富于色彩感。对不同声部间的断、连的对比,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快捷的运用钢琴踏板,既要保证连奏声部的线条流畅,又需要考虑断奏声部音响的清晰,避免因为踏板的使用而造成过多的混响。

(二)强弱对比

右踏板被踩下时,钢琴的制音器就会全部离开琴弦,所弹的音及其泛音列就会产生共振,音响不仅会持续保持,而且会增加音响的洪亮程度。左踏板即弱音踏板,在三角钢琴上,踩下左踏板时,琴锤会向旁边移动,击中三根琴弦中的两根或两根琴弦中的一根琴弦。在立式钢琴上,琴锤会向前移动接近琴弦,减小了琴锤敲击的力度,音量会随之减弱,音色也会发生变化,变得比较暗淡。右踏板与左踏板的配合使用可以使旋律形成强弱的变化,用右踏板来增强某些音或乐句的强度,左踏板使得旋律的力度变弱,从而用于形成强弱的对比,形成乐句间强弱、虚实的对比和变化。

例如钢琴曲《牧童短笛》中,谱例中第1小节表明了使用左踏板的标记,使得旋律在较弱的力度层次上显现出来,体现作品清晰自然的幻想性色彩。第3小节在乐句的开始则松开左踏板,旋律的力度及泛音色彩产生对比,使乐曲旋律在力度与音色方面产生微妙的变化。

谱例6:贺绿汀《牧童短笛》

在廖胜京的钢琴曲《火把节之夜》中,引子部分呈现出大范围的力度变化,通过左右两个踏板的配合使用,可以使乐曲呈现出丰富的音响。第1小节可以通过右踏板的使用来增加旋律的洪亮度,预示着火把节的欢快与热烈的场景即将来临,在乐曲的第4小节,四度平行的和声与低音旋律线条的组合使得演奏中用手指来控制ppp的力度是十分困难的,左踏板的运用不仅可以使作品的力度减弱,而且在色彩上体现出独特的韵味,营造出静谧、神秘的氛围。

谱例7:廖胜京《火把节之夜》

黄虎威创作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第二首《空谷回声》中,在第3小节的旋律充分使用了左踏板来减弱旋律的力度,表现出在幽静的山谷中朦胧的回声效果,左踏板的运用使得相同的旋律线条产生了轻响、虚实的变化。

谱例8:黄虎威《空谷回声》

三、钢琴踏板旋律线条中的装饰音的辅助作用

钢琴踏板的运用对准确表达装饰音的演奏效果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不仅使乐曲的线条更加曲折多变,而且在体现作品的韵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钢琴曲中,装饰音是作曲家表现作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体现风格特点的重要手法之一。中国钢琴曲中的装饰音不仅借鉴了西方钢琴曲中的装饰音形态,并且还吸收了中国民族乐器、民歌、戏剧中的装饰音技巧,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音。赵晓生教授认为,尽管从形状看,中国钢琴音乐中的装饰与西方钢琴曲比较而言表面构成没什么大不同,但实际上在装饰位置(“头饰”、“中饰”、“后饰”、“尾饰”)、装饰方式(“短饰”、“长饰”、“实饰”、 虚饰、前饰、后饰)、装饰性质(“声韵性装饰”、“器乐性装饰”)与装饰速度(“快装饰”、“慢装饰”)上,却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与西方钢琴曲中的装饰音有很大的不同。钢琴踏板对装饰音的修饰主要体现在装饰音踏板、装饰音后踏板和装饰音与骨干音的踏板混同三个方面。

(一)装饰音踏板

装饰音踏板的用法是在演奏装饰音时踩右踏板,使装饰音与骨干音的连接更加紧凑,骨干音出现以后则松开踏板使音响变得清晰避免装饰音与骨干音音响的重叠。装饰音踏板着重对装饰音的音色及连贯的考虑,多用于体现旋律声韵及模仿民族器乐的演奏法的旋律中。

例如在钢琴曲《百鸟朝凤》中,谱例的第1小节和第3小节,作者用八度倚音模仿唢呐的垫指技巧,琐呐在高音区的声音尖锐而响亮而且气息连贯,运用装饰音踏板不仅增加了装饰音的响度,并且将装饰音与骨干音连贯要求表现了出来,在演奏骨干音的同时提起踏板,体现出唢呐吹奏时短促的气息感觉,表现出鸟儿伶俐活泼的神态。

谱例9:王建中《百鸟朝凤》

钢琴曲《夕阳箫鼓》中,谱例中的颤音是在模仿箫的音色,在演奏中将颤音部分踩下右踏板,当第2小节中的降D音出现时则松开踏板,使得音响产生出由浑浊到清晰的音色变化,具有优雅而从容的气质。

谱例10:黎英海《夕阳箫鼓》

(二)装饰音后踏板

装饰音后踏板的用法是在演奏装饰音时不踩踏板,骨干音出现以后则踩下踏板使音响持续下去从而突出骨干音的旋律。装饰音后踏板着重对装饰音的清晰的使用,多用于体现旋律模仿声腔的变化的旋律及需要保持乐句清晰的旋律中。

例如在董为杰《兴国山歌》中,由于民歌在演唱中有即兴的加花、润腔以及比如拖腔之后的上扬音等唱法,因此钢琴曲较运用了倚音来修饰旋律。山歌的声调高亢僚亮,节奏自由、悠长,在音乐的一开始处往往便会出现全曲的最高音,并有自由延长。延长音之前的倚音正是由山歌的唱腔而来,这种润腔式的装饰音不需要使用踏板进行修饰,当被修饰的骨干音出现之后则需要踩下踏板将延长音进行保持,仿佛向远山的呼唤所具有的回声萦绕在耳畔。

(三)装饰音与骨干音混同的踏板

装饰音与骨干音的踏板混同用法是在演奏装饰音时踩下踏板,骨干音出现以后不更换踏板使音响持续下去,从而使装饰音和骨干音都保持在一个踏板之内。装饰音与骨干音的踏板混同着重音响的持续性,多用于体现同度、八度、及同和声音响的旋律中,在中国钢琴曲中此种用法较多。

王建中根据中国陕北同名民歌改编的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谱例第2小节中的倚音是在乐曲旋律中间加入的钢琴化效果,类似于歌唱者和伴奏声部的完美结合,因此在钢琴上弹奏时,倚音部分和主旋律的音色要有所区别,倚音要弹出遥远、悠长的效果。在第2小节的倚音部分使用弱音踏板可以在色彩与力度上与主旋律形成明显的区别,右踏板则需要将第2拍后的装饰部分进行保持以增加伴唱部分的泛音效果,并且可以实现旋律的结束音F需要持续两拍的要求。

谱例11:王建中《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总之,钢琴踏板在表现中国钢琴曲的“旋律”特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钢琴踏板的运用方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综合考虑奏法、和声、织体的变化和相互的影响,并需要演奏者根据演奏的实际音响进行细化和调整。但踏板法又不是任意而为的,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踏板法在中国钢琴曲旋律方面的表现作用在于通过踏板的合理运用突显中国钢琴曲旋律的“线条美”,使旋律线条在横向上更加连贯清晰,在纵向上各声部进行的层次更加分明,使旋律线条浓淡相宜、虚实相生,旋律的断连、强弱、装饰音在踏板的作用下变化更加丰富,进一步突显作品所蕴含的民族气质,显现出其内在的艺术表现力。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2年苏州科技学院科研启动项目资助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代码:331211701。

参考文献:

[1]叶健.中国风格钢琴曲演奏中的点与线——由旋律构成的基本形态论其“线条美”及技巧表现[J].安徽大学学报,2007,(02).

[2]赵晓生.中国钢琴语境[J].钢琴艺术,2003,(01).

作者简介:

[1]翟毅: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旋律解析
春天的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三角函数解析式中ω的几种求法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睡梦解析仪
于海:飘扬在国旗上的旋律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电竞初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相机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