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曲教学研究(之二)

2015-07-24傅小草

艺术评鉴 2015年13期
关键词:作曲

傅小草

摘要:本文以和音为线索,将本科作曲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同写作时期和声与复调技术写作,现代和声与复调技术写作。分别论证各阶段的创作要领与教学重点,试图构建以和音为线索的完整教学体系。

关键词:作曲 作曲教学 和音

一、共同写作时期复调与和声技术写作

西方多声部音乐写作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即通过横向线条来体现的复调音乐与通过纵向组合来体现的主调音乐。

复调音乐的出现晚于主调音乐,写作的实现形式是对位法,其中包括分类对位法、经文歌、双合唱队写作、自由对位法、赋格曲写作等内容,这一阶段的创作应该尊重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作曲家的技术和风格。

关于共同写作时期的音乐究竟指的是哪个时间段,这一时间段的和声又涉及哪些时代的作品,这里引用几位重要的和声学教程撰写者的话来说明。辟斯顿:“就历史上说,和声学的普遍应用约摸是在18和19世纪中,在这期间,所用的和声素材以及这些素材的应用方式几乎是固定不变的。”杜勃阿:“我们所建议的研究基础是以巴黎音乐学院在历次和声学竟试中通常所采用的严格写作的风格为主要对象的,特别是以一些古典派音乐大师们的传统写法作为基本风格的低音部题目,教学法只可能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才是合理的。”欣德米特:“我们的习题基本上既不是以历史为目的,也不是以风格化为目的,所以本书习题的编排与1600至1900年间作曲的演变大致相符合也就完全够了。”他们所指的都是大小调和声体系,也就是这里说到的共同写作时期和声。

由于和声的语法逻辑是通过和弦的续进来体现的,和弦就理所当然的成为写作的核心,从和弦开始,并围绕着它逐步展开。在和弦序进的过程中,写作应体现和声语言的相关特性,须要涉及与主调织体相适应的声部规则、和弦间的逻辑与和弦的结构功能、调性的建立与转换问题。在这三个特性的基础上形成五个基本范畴,即自然音体系、变音体系、和弦外音、转调和持续音,共同写作时期的和声所涉及的问题几乎都离不开这几方面内容。

然而,以作曲为目的的和声学教学,绝非仅仅传授一些和弦类别及其进行法则,而是要通过对不同风格音乐的感受,体验多声部音乐的音响规律、声部协调与和声韵律之美,逐渐培育出创造个人独特风格的能力。

共同写作时期的复调与和声技术写作应当配合《对位法》与《和声学》的教学,将对位法与和声学、曲式、配器等作曲相关学科相融合,与多种音乐体裁的创作相结合,从新的视角和更高的层面来解构这两门既古老又现代的技术理论。

二、现代复调与和声技术写作

现代复调是一种直接关系到音乐创作的作曲思维,教学可以以复调结构的技术特点作为内容循序渐进的依据。

首先,运用多调式形成半音体系的对位原则可以使学生体会由大小调体系逐步进入半音体系的第一步。例如,将旋律小调上行与下行两种音阶在多调式结合时重叠出现或以模仿形式先后出现,就会产生一个九声音阶。将音列不同而主音相同的调式综合,就会产生包含所有半音音阶的自然音综合音阶,这些不同的音列包括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以及各种中古调式音阶、五声音阶、全音阶等。这种调式重叠构建半音体系的作曲方式还可以扩展到特殊调式的重叠,用那些不典型的、作曲家自创的、甚至高度半音化的音阶为素材,对音阶材料的开掘本身就体现了作曲者的风格与思想,也可能其本身的产生就涉及到调式综合。一个调式与其倒影的重叠能够明确调性主音,对比的调式色彩与尖锐的音响都极具现代音乐特征。对于这类以调式音阶思维形成的对位技法的教学,还应该鼓励融入中国丰富的民族调式素材。

其次,形成对比与模仿的声部分别属于不同的调性,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对比因素,即调性之间的对比,它的美学效果是尖锐而富有层次感的。这种对位可以发生在不同主音、相同调式的两个或多个声部中,例如不同主音的自然大调对位、不同主音的多利亚调式对位等。这种对位也可以发生在不同主音、不同调式的两个或多个声部中,由于声部之间缺乏共性,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达成统一,它的使用比前者少得多。对于较多声部的不同调性对位,各声部的调中心音之间应该存在某种规则。

再次,现代复调音乐中常见的节奏主题、非小节体系、复节拍、微复调、复风格等难度较大的复调音乐写作手法,可以在前两者完成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的创作研习。

复调与和声技术在大多数作品中是共存的,现代音乐的和声技法与对位法也必然密不可分,体现在和声方面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和声赖以生存的基础,三和弦叠置的纵向关系和以四、五度根音关系为基础的横向关系。由于创作理念的改编,导致现代音乐中出现很多新的音高关系体系,例如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巴托克的轴心体系、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欣德米特的调性半音体系等,既然被称为“非共同写作时期”,便是不同于“共同写作时期”所拥有的共同规则,现代音乐更体现为众作曲家与理论家“自成一家”的和声体系,这些和声体系中较常见的一部分需要体现在教学中。

调性是现代音乐变化最大的因素之一,无调性音乐最初指那种在和声方面模糊不清但仍然属于传统和声体系的音乐,而绝不是真的摒弃调性,之后无调性一词的含义变化很大,它表示无所不包的调性,包括通过一个八度内12个半音形成的一切可能的和声效果,有调性中又存在着各种调性扩张的现象,有频繁而毫无限制的各种关系的转调、模糊调性、多重调性等,无调性又有序列无调性和非序列无调性、泛调性、潜调性等。这种调性局面使乐曲的表层形态异常复杂,分析更加困难,调性作为乐曲结构力的地位受到削弱,导致结构力的转移。大量高叠和弦、非三度叠置和弦、复合和弦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以符合泛音列为准则的传统和声体系,其作曲教学思维和内容自然也应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基金项目:

本文为长江大学2014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地方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作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研究,立项编号:JY2014024。

参考文献:

[1]吴式锴.和声的风格性与传统和声教学[J].中国音乐学,1987,(01).

[2]姚恒璐.和声半音化写作中的若干原则[J].乐府新声,2009,(03).

[3]孙博.对复调音乐写作教学引发的思考[J].乐府新声,2008,(02).

猜你喜欢

作曲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逐梦
戴月披星
邀你来我家
那一天
作曲心语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George Gershwin
略论序列音乐作曲的应用实践
伍光辉作曲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