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教育的“情感功能”与“审美功能”

2015-07-24孔玲丽

艺术评鉴 2015年13期

孔玲丽

摘要: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内容之一,是美育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音乐教学应以“情”和“美”作为出发点,本文提出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丰富情感、培养审美能力等方面来组织学校的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成为善良高尚的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境 音乐审美情趣 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表达出特定的思想感情。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表达的是人的内心情感体验。曹理教授曾说:“音乐审美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功能?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内容之一,是美育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音乐教学应以“情”和“美”作为出发点,本文提出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丰富情感、培养审美能力等几方面来组织学校的音乐教学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

一、创造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一)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前提,如何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教具展示、音乐及多媒体电化教学等手段,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来创设生动真实的审美化的教学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品质。如,课前制作教具,准备道具、图片、服装、乐器等,都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科学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积极情感。

(二)创设音乐教室的艺术情境,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

音乐教室的布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墙壁上粘贴一些乐器图片或多彩的五线谱、跳动的音符符号、著名音乐家简介等等,各类乐器的安排要有新意,多利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如录像、幻灯、多媒体课件等开展教学,以此引发学生的审美注意。艺术家柯伦曾说过:“教师的工作应具有审美化的光彩,给人带来美丽的快乐,使人产生兴奋,体现美的教学过程,这就是艺术的成品的愿望”。

二、创设音乐审美情趣,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音乐审美趣味是人们显示自身偏爱的一种审美鉴赏能力,它表现为人的个体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以及审美理想等。例如,年龄偏小的儿童大都喜欢形象鲜明的儿童歌曲,而高中生和大学生们多数喜欢节奏强烈的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教师有责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年龄特点来选择优秀的本民族的和世界的歌曲及乐曲来引导学生倾听、欣赏音乐,积极为学生创设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使受教育者受到感化、陶冶,使他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避免“重技轻艺”的音乐教育倾向的发生。

三、依据音乐的情感体验特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

(一)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是以音响的形式来吸引人注意,并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其审美的作用。音乐以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等多种形态的有机结合,构成完美的音乐形式,作用于人的听觉感知,充分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美国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什么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因此,教师要选择优秀的、健康的、活泼的音乐作品来引导学生多听、反复听、分析听各种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共鸣。

(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作品在时间中展现与消失,没有时间的延绵也就没有音乐的存在与展现,例如,完整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曲是25分钟时间,你利用5分钟聆听是无法体会到乐曲的主题意义的。托尔斯泰曾说过:“音乐是感情的速记”,这种说法是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观点。音乐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它对人的情感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例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乐所表现的那种惟妙惟肖凄美的爱情故事会使你我泪流满面,激动不已。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坚持正面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的审美情趣及音乐素质。

四、音乐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优化唱歌、识谱教学,提高审美功效

传统的音乐课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识谱视唱教学,忽视了对歌曲艺术性的挖掘,把本应是活泼有趣的音乐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课了。笔者在音乐教学中采取“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方法,利用音乐的音响、色彩和意境,通过聆听音乐,模唱旋律进一步感受歌曲及乐曲的情绪,使学生熟悉歌乐曲旋律,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积极情感,实现了音乐课的审美教育功效。

(二)唱、奏、演相交融,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中,要做到音乐与律动相结合、音乐与舞蹈相结合、音乐与器乐相结合,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通过自唱自演自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充分利用节奏训练,将声势、器乐、歌曲、舞蹈、表演、游戏、戏剧等多种形式将结合,使音乐教学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真善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成为善良高尚的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美]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丁绍良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