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威尔第歌剧中的悲剧情怀

2015-07-24刘可佳

艺术评鉴 2015年13期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

刘可佳

摘要:朱塞佩·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代表,而其歌剧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剧性正是笔者所关注到的。本文运用社会历史学、音乐分析学、歌剧美学等学科的内容,论述威尔第歌剧作品中悲剧性色彩的体现及缘由。

关键词:威尔第 悲剧色彩 歌剧

在歌剧领域悲剧向来比喜剧更能深入人心。不论是情节还是音乐,悲的情绪总能将矛盾冲突带到顶峰,全面展现人物特性,使歌剧的戏剧性最大化,在舞台上盛演不衰。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中杰出的代表,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除《法尔斯塔夫》这一收官之作为喜剧题材,其余所有均为悲剧。

首先,这与威尔第所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艺术之路并不平坦,所经历的19世纪正是意大利民族觉醒、反对奥地利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期。威尔第被卷入这场民族解放运动,饱尝战争中的生活疾苦,看尽了人民的流离失所。这种社会现实影响着他的音乐创作,并贯穿在他整个创作过程当中。

在战乱背景下,欧洲艺术界开始整体向现实主义过渡,由此奠定了19世纪欧洲文化领域的悲情基调。以绘画为首,19世纪出现新古典主义画派,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这就不免悲情色彩会充斥于作品之中。如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达维特,其画作《马拉之死》画风写实,是一幅沉浸于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作品,将历史的精准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剧性结合了起来。在文学方面,现实主义在中期登上舞台。其艺术特征以叙事文学为主,欧洲各国文学家著写了众多长篇小说。如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俄国普希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等。他们重视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描写,追求艺术真实模式,用悲情来更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竭力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

在音乐领域,歌剧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但包括威尔第在内的音乐家大多引用名著小说为歌剧脚本素材,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古诺的《浮士德》、普契尼的《托斯卡》等,这就奠定了歌剧领域的悲剧基调。而音乐与文学相关并不是这一时期的特有产物,追溯早期歌剧,脚本常以希腊神话和历史传说为基础,如《达芙妮》。同期还存在以诗歌为体裁的歌剧,如《特里斯坦和伊索尔达》,是一首歌颂爱情不可抗拒力量的叙事诗,故事出自英国,但传到了法国写成宫廷小说,传到德国被改编成了叙事诗。后来这个叙事诗被音乐家瓦格纳改写成他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苏尔达》。综上可见,音乐与文学相结合已成为一种时代趋势,在这样的“大势所趋”之下,威尔第自然也不例外,他的歌剧也大多改编自文学小说,如:《弄臣》,改编自雨果的著名戏剧《国王寻欢作乐》。

作曲家们如此钟爱文学作品为脚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完美的演绎。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而音乐性一直也是文学作品中必须具备的重要品格。如威尔第的歌剧《奥赛罗》,其脚本作者波依托是在原来剧本戏剧性的基础上,在内容、结构方面进行删减和增添,充分考虑歌剧的音乐性,达到两者的综合统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符号具有语义性,每句每字都有特定的含义,能够清楚的表达作品的思想及情感。无论是作家创作还是读者阅读,都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条件限制。但其却有表达情感的局限性,而这恰是歌剧能做到的。不难得出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总是精彩的。歌剧的感情基调和剧情铺排取决于其改编的文学作品,而此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深刻地揭露批判现实的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不难想象,歌剧领域的感情基调也基本定位于悲剧主题。威尔第作为19世纪的歌剧大师,自然也顺流于现实之河。

不幸的民族加及不幸的家庭实为“大悲”。威尔第在受邀为斯卡拉剧院写作新歌剧期间,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先后去世,这沉重的打击也影响了他的创作,歌剧《一日之王》因此失败。即便后接之作同样博得热烈反响,可“悲观”也深烙在他的潜意识里,所作歌剧久久未能脱离悲情主题。

威尔第没有像其前辈歌剧作曲家格鲁克那样在某一篇文章里集中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歌剧主张,因此我们要想了解威尔第对歌剧所持有的态度,就只能从他的只言片语中去认识、领会其歌剧观的精髓。威尔第歌剧内容中透露着一种“人性化”,也就是现实性。四幕歌剧《第一次十字军中的伦巴第人》描写12世纪伦巴第同盟反抗德国皇帝侵略的事迹,伦巴第人对故乡的怀恋很自然地使意大利人把自己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威尔第作品对现实的殷切关注使他的创作始终渗透着悲剧色彩,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方面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鲜明特征,也成为他艺术创作活力的源泉。

威尔第是一位现实主义艺术家,他看出了在他所处的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平等,因此他在作品里只能忠实地描绘出他所经历的和理解的社会生活。同时,他始终关注社会现实,希望通过他的歌剧创作,能够对他所出的社会有所帮助。同时,威尔第选择了悲剧为歌剧创作的主题,通过脚本素材、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等多个方面去诠释和丰富悲剧色彩,从音乐本体出发,以调式调性、节奏变换以及旋律走向来直观地表现悲剧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歌剧作品具有了更深远的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赵玲.革命性 民族性 现实性——论威尔第歌剧创作的艺术成就[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3).

[3]傅涓涓.威尔第的创作理念与音乐风格在歌剧《茶花女》中的体现[J].大舞台,2011,(04).

猜你喜欢

威尔第歌剧
走进歌剧厅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三)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一)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19 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威尔第的《唐卡洛斯》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威尔第歌剧创作中的威廉·莎士比亚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