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的升华

2015-07-24王莉娜

艺术评鉴 2015年13期

王莉娜

摘要:对于一个歌剧演员来说,如何能够准确地把握并塑造出歌剧中的人物形象是其对于歌剧理解以及与观众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的唯一途径。对于歌剧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着手,而首要的应当是歌剧的历史背景,只有充分了解歌剧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才能使表演者有的放矢地去进行再创作,从而展现给观众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生动、更加直观的歌剧人物角色,也使歌剧表演更具有深意。

关键词:中国歌剧 人物形象塑造 女中音

歌剧是诉诸于形象的艺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完成情节的展开,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戏剧艺术,歌剧通过诗、歌、舞等表现形式来塑造人物的形象。人物作为完成戏剧冲突的基础在歌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演员作为剧中人物的塑造者,他需要将文本中的抽象形象进行再创作从而形成舞台形象,使观众通过对舞台人物的欣赏从而理解剧情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中国歌剧诞生于20世纪上半期,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试图通过用这种“舶来”的艺术形式来反映我国的社会生活,人民的思想感情。并且不断将中国的民族音乐内容与西方的音乐表现形式相结合,以求创作出适合中国观众审美情趣的歌剧作品。1956年以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通过对新歌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大胆创新,诞生了一批重要的歌剧作品,奠定了中国歌剧特有的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以西洋歌剧手法为依托,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独树一帜的歌剧作品。

在中国民族歌剧史中由著名编剧闫肃改编自作家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的歌剧《江姐》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歌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歌剧《江姐》中更是塑造了江姐、双枪老太婆等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由女中音饰演的双枪老太婆作为剧中的第二女主角有着不亚于江姐独特的个人魅力,对于饰演这个人物的女中音来说也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因此由双枪老太婆的人物塑造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女中音在舞台人物塑造时应当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人物“魂”的把握

歌剧《江姐》是以解放前期重庆地区的武装革命斗争为背景的,其中“双枪老太婆”是一位活动在华蓥山地区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女性形象。因此演员在塑造这个人物之前首先应当对于双枪老太婆这个人物有所了解。

小说《红岩》的作者杨益言曾说:“作为‘双枪老太婆形象的原型,有三个人,分别是邓惠中、刘隆华、陈联诗。他们三个都是共产党员,都参加和指挥了华蓥山地区多次起义和武装斗争。”“双枪老太婆的形象就代表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女地下党员和游击队员的光辉事迹和动人故事。剧中的“双枪老太婆”是一位有勇有谋、机智过人的女英雄,她作为一名游击队司令员同时也作为一名坚强的革命人,她对党忠诚,愿意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不畏强权,不怕牺牲。同时她在与同志相处时又展现出了无限的慈爱,她亲切的被同志们称为“妈妈”。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在江姐来到华蓥山地区后,她不但要面对丈夫的牺牲,更要面对华蓥山武装斗争的各种问题,因此这个年龄大于江姐、且阅历更为丰富的女英雄形象双枪老太婆,无疑成为了江姐在革命斗争时期生活与情感的依托以及倾诉对象。

演员通过宣叙调和独白表现双枪老太婆的外刚内柔、对同志的无限慈爱,通过咏叹调表现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并在这两种表现形式之间取得平衡。以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为目的,将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表演技巧结合起来,塑造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形象,而不是单纯地宣讲和平铺直叙。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之前对于所要塑造人物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并将自己对于人物的所感所想融入到表演之中,所塑造的人物便可以更加丰满,同时也能够更为符合人物的个性。

二、人物“型”的展现

在了解人物的创作背景之后,作为演员就要开始寻求如何能够将人物表现的形神兼备了。双枪老太婆从年龄上讲是一位老年妇女,但同时她作为一名革命英雄,又要展现出她的英姿飒爽,而她又是一位母亲,因此在表演时也要给观众展示出她温柔慈祥的一面。在表现这样一个人物时就要求演员认真揣摩人物的复杂性以求为观众展示出人物的丰富内涵。

歌剧《江姐》的第三场是展现双枪老太婆性格特点最为主要的场次,在这场中她先后演唱了《干革命后继有人》以及《相对无言难开口》等唱段。在这一人物刚出场时,由于受到彭松涛同志牺牲的打击,以及无法面对即将到来的江姐她内心充满了悲伤、焦虑与自责,这时的她在形体表现时应当是有一些迟钝并且应该要带有一些沧桑感。但当蓝洪顺等同志们向她请战时,她又立刻收起了悲伤的情绪,恢复到了平时领导同事们战斗的理性的一面,在演唱《干革命后继有人》这段唱段时,应表演的沉着冷静、游刃有余,体现出对革命的必胜信心。而随后的江姐与双枪老太婆的会面则是在非常压抑的气氛中展开的,面对彭松涛的牺牲,她悲伤的同时又十分愤怒,在江姐出场之后为了不让刚到此地的江姐感到过度的悲伤,他没有将老彭已经牺牲了的真实情况告诉江姐。她努力掩饰悲伤、强颜欢笑可是内心却十分痛苦。此时的双枪老太婆的表现要略有僵硬和夸张。但当她后来发现江姐早已知道事实的真相时,一扫之前的矛盾,将自己母性的一面展现出来给予江姐慈母般的关爱与依靠,在表现上眼神和动作也要更加的柔和自然。

这一场作为双枪老太婆的重点演出场景,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幕但无论是在情节上还是人物的心理上都有着许多的起伏与矛盾,因此演员在饰演人物时一定要展示出这一人物的复杂性,力求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个性。

三、演员“声”的塑造

女中音的音色具有独特的魅力,其低沉、宽厚的声音往往让人流连忘返。中国民族女中音歌唱艺术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演唱时演员既要学习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同时又要在演唱时加入鲜明的民族特色,甚至于将传统戏曲中的手法融入其中。

歌剧《江姐》中,双枪老太婆的角色,在演唱时要抓住自然质朴、含蓄深沉的演唱风格。想要塑造出深入人心的角色,在演唱时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在演唱时应当注意“字正腔圆”,演唱时咬字要清晰,吐字要准确。唱好每一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音与音之间的过度要流畅自然使之成为一个流畅的整体。“在歌唱时,发声固然重要,可是语言也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演唱时要充分调动各种演唱技巧并将咬字、呼吸、共鸣以及情感的变化结合起来,在演唱时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度、快慢结合真正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歌剧《江姐》是以解放战争为背景,因此演员们“字正腔圆”的演唱功底更能展现出剧中的革命精神与革命气息,只有学会“非常好地把握歌唱中咬字发音的几个制约条件,即情感、风格、韵律、速度、音域”,才能使得自己在处理歌剧剧情及音乐时游刃有余的发挥。

其次,歌剧《江姐》全剧以四川民歌为蓝本,并吸取了川剧、婺剧、越剧、四川清音、京剧等戏曲音乐素材,因此演员在演唱上也必须了解和借鉴一些戏曲演唱的处理手法。而双枪老太婆作为剧中的女中音,在演唱时可以借鉴传统戏曲中老旦的演唱方法。比如女中音和老旦在演唱发声时都是使用头腔共鸣,但老旦在戏曲演唱中则增加了更多的鼻腔、口腔共鸣,这样一来可以避免高音区过于单薄,在演唱时更加的明亮柔和、富于变化。

尽管中国民族歌剧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但是歌剧作为西方音乐的产物,音乐家们在演唱时必须熟练掌握西方美声唱法,“美声唱法在歌唱技巧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它能够表现歌唱层次变化的丰富多彩;它能充分发挥共鸣效果,不仅加强了音量,而且也美化了音色”。在演唱中将美声唱法的科学性与民族演唱技巧的实用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甜美的音色,同时又将整个声音变得更加大气宏伟且更具张力,在演唱时才可以产生震撼的戏剧效果,从而与观众形成共鸣,将角色更加完美地呈现出来。

四、结语

作为一个歌剧演员想要成功塑造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戏剧人物,必须通过对歌剧背景以及剧中人物的深入了解与分析,才能使自己在塑造人物时有充分的理性依据,进而需要通过不断提高和调整自己的演唱技巧与表演方式,探索舞台形象的独特个性表现,使自己的声乐技巧给予人物最真实、合理、自然的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沈湘,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8.

[2]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郑茂平.声乐语言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