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2015-07-21左思路

关键词:立德道德育人

左思路

立德树人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抓住“立德树人”就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学校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学校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学科教学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科育人,即通过学科教学培育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科育人的质量决定学校育人的质量。因此,学科育人的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能否实现。

一、学科育人的可能性

教学是否具有教育性直接决定了学科育人的可能性。“教育性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1]因此,他强调教育与教学的统一,并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它除了该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外,还应该包括服务于学生丰富对所处的、变化着的世界认识;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学习该学科发现问题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现能力。[2]因此,学科的育人价值不仅在于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为学生的成长打开一扇窗户。

二、学科育人的问题性

(一)分离论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到来,在工业化生产的过程中,知识越来越凸显其应有的价值与地位,从而形成了知识本位主义。随着教育功能的复杂化和教育研究的精致化,道德逐渐从教育中被分离出来,并被作为独立的内容。[3]教学的育人功能逐渐被边缘化,并从教学中逐步剥离出来,走向了教育与教学的二元对立,集中表现为学校成为专门负责教育学生的机构设置,并日益变得庞大起来。教师逐步沦为知识传播的工具。“只负责教书,不负责育人”成为当下大多数教师现实课堂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分数论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成为了当下师生学校生活的真实写照。师生“围绕分数转”越来越偏离教学的本真。因为分数,我们的教学变得简单、直接,甚至粗暴;因为分数,我们的教学更多注重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失去了对“人”的关怀与关照。教育价值难寻踪影,教学的道德本性丧失得淋漓尽致。

(三)说教式

说教式的育人指在我们的学科育人中也关注学科教学的思想性,但这种关注往往成为课堂的鸡肋。采取说教与贴签方式,课堂缺乏学科育人的润物细无声与和风细雨。这种简单直接的灌输方式违背了学生德性成长和学科育人的基本规律,学生缺乏应有体验与生成,感受不到学科育人的价值与魅力。因此,过多的说教不仅达不到育人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三、实践策略

(一)教育统摄教学,挖掘知识之美

实施教育性教学,让教学回归教育,从分离走向整合,重新定位知识的功能与价值,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让所教的知识产生美感。

1.挖掘知识的德性价值,发挥知识的育人功能

知识作为一种精神的粮食,能够提供充分营养,从而滋润学生的心灵。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这一命题,认为知识与道德是统一的,人的一切品德如果没有知识,都可能是恶的,主张用知识照料人的心魄,改善人的灵魂。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晶,而且是人类道德理想、精神品质的体现。学习知识能够克服无知与偏见,纯正人的内心世界。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知识,教育教学与知识有着天然的有机联系,教育具有知识性,知识具有教育性都是教育与知识关系的应有之意。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的学习资源找到知识与道德的内在统一性,把知识转化为道德,发挥知识的育人功能。

2.感悟知识之美,唤醒审美意识

美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愉悦的体验,是主体对客体所需的一种满足。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能磨练人性。一个人从童年时期就受到美的教育,读过一些好书,那么,很难相信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婪无耻之徒。”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同样,知识不仅仅是知识,知识中蕴含着内在美的价值。知识能够陶冶价值,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和追求美,而美育也离不开知识。“知识不仅是认知的媒介,更是精神态度、价值伦理的载体,传导着人类千百年来对世界的认识,也运载着人类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审美情怀和价值追求。”[4]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占有”,而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促进自我个体精神的成长。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形成能力,磨练人性,唤醒美的意识,从而改变气质、丰富精神、提高素养。

(二)构建生命课堂,追求有生命的质量

教育的道德性不仅表现在教育内容的价值上,而且表现在教育过程本身也具有道德的价值,即学生知识获得也应该具有道德性。“让教学成为有道德事业”[5]从教育的理想转变为现实的可能,追求有生命的质量。

1.建构生命课堂,构建“五学”课堂

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也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在对传统知识课堂的超越下,学校提出了生命课堂的课堂建设理念。把课堂看作是师生生命旅途中一段美好的旅程,通过师生对知识体验与感悟,激活师生生命的潜能,怒放生命的力量,从而提高师生生命的质量。学校通过探索与实践构建起“任务驱动、问题引领;自主学习、交流展示;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精选精练、巩固提升”生命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样,课堂教学生态得到彻底的改善,课堂呈现出“学生当堂自学、互学、展学、评学与教师导学”崭新的“五学”课堂形态,师生课堂生命的潜能得到释放,质量得到提升。endprint

2.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的本质,应当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与学都必须是道德的,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因此,必须摒弃灌输式、题海训练等短期看似行之有效教育实践,课堂从“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从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式中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科学的学科学习方法指导下,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拓展自己在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自学预习、积极思考、善于交流、敢于质疑、认真倾听、独立完成,反思归纳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彰显其有道德的学习价值。让优良的学习品质成为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统整学科育人功能,遵循学科育人的独特价值,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见》为新时期学科育人指明了方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路径。通过统筹避免了学科间的相互割裂,各自为阵,从而形成合力,发挥学科育人的优势。

学科育人,应充分尊重学科教学的功能,体现学科育人的特色,强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利用学科丰富的教育资源,随时随地融入人文精神和生命教育,凸显育人功能。[6]人文学科诸如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都直接指向人的精神世界与学生心灵的成长,但在育人功能方面应该各有侧重。语文是通过师生与文本的对话,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体验其表达的情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拓展视野,浸润自己的心灵世界。历史学科对于个人而言在于增进认识,促进思考,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世界公民,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民族而言在于增进民族的自信心和自信力,培育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对于人类而言在于传承历史,继承人类先进的文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教训,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艺术学科教育是要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与创造力,增强学生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自然学科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指向的是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从育人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求真务实、不畏艰险的严谨科学的态度和人类在探寻未知世界的那一份执着的精神。这种态度与精神需要我们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必备的营养。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赫尔巴特[EB/OL].(2008-09-06)[2015-06-1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EL9H8RUx4huL24zQs-g8jVkytTzlrvy2JJtTg_cxsESgc7Vra7BzRj-IsT_sPWPMaXs0J_HARDMd0BAjhg6Z_X8NSTxRNaJI-xx1IZYB8LzoVFypUVX4zqNddhcBN6mEjZTlRZoy6doJB090gFe8q.

[2] 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1.

[3] 王晓莉.立德树人何以可能[J].全球教育展望,2014(2):64.

[4] 辛继湘.课程评价改革的当代知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05(6):17.

[5] 班华.让教学成为有道德的事业[J].教育研究,2007(2):15.

[6] 赵霞.发挥课堂学科育人的功能[N].济宁日报,2009-03-08(3).endprint

猜你喜欢

立德道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