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同伴互动中的异议话语特征

2015-07-18王晓燕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异议同伴观点

龙 娟,王晓燕

(湖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异议话语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界所关注的热点,它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因意义分歧而引起的在言语上的某种对立或者争执。[1]研究者通常认为对于异议(disagreement)的研究是起始于Leech提出的六项礼貌原则中的第五项——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Minimize disagreement between self and other);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Maximize agreement between self and other)。[2]于是大部分研究者从礼貌原则角度提出异议话语的使用会危及听话人的面子、违反礼貌原则,因此说话者都会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尽可能避免使用异议话语,进而维护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面子,使得交流能够顺利进行。[3]然而近年来话语分析家提出异议话语不能仅仅作为消极的话语表达方式,它的使用是受文化和语言环境所影响,在不同的文化或者环境中,异议话语有其自身的社会功能,从而不能被忽视甚至避免。[4]142Brook对日常或私人博客中的异议和赞同话语进行了探析,他认为社会因素、媒体因素与异议话语、赞同话语的表达形式紧密相关。[5]Jo指出会议中的异议话语不应该看成是一种威胁参与者身份地位和关系的形式。持有否定的观点不应该看作是对对方面子的威胁而是需要具体语境化。[6]

因此,表达不同观点的异议行为,是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二语课堂互动话语研究中鲜有对异议话语特征的探究。国内关注的热点依次为:重述、反馈、纠正性反馈、输入、语言水平、输出、修正后小组互动、计算机辅助、意义协商、以学生为主体、任务类型、认知、注意、交际能力。[7]自Vygotsky提出社会文化论以来,支架理论、最近发展区和调节理论也已经成为研究二语习得的学者的重要理论工具。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互动。新手通过支架式的帮助,即在有经验的老师、父母或者是同伴的帮助下习得更完整的知识框架或者是提高自身的语言习得能力。而最近发展区则强调学习者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否能够达到潜在发展水平,即学习者自身学习语言的潜力,取决于成人的指导和同伴之间的合作。他人提供的帮助即是学习者认知过程中他人调节的过程。认知的发展就是从他人调节到自我调节的过程。所以支架理论、最近发展区和调节理论是密切相关的。

近年来以社会文化的视角分析课堂话语中反馈、修正、协商等的研究颇多,然而很少有学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探讨二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异议话语的使用特征和功能。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某高校英语课堂中同伴共同完成任务时使用的互动话语异议词,分析异议表达如何促进学习者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及社会关系的维持。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一纵向研究的相关部分,参与者为某高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其中女生54人,男生3人。所有学生都经过了3年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这些学生之前有任课老师的指导和课堂练习,所以基本上都能够进行同伴互动实践任务。而且由于被告知此次录音和课堂表现情况将会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考核内容,所有同学都积极参加了此次课堂会话任务及录音。

(二)语料收集

此次课堂会话任务是学生就学术论文写作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讨论。在对话录音之前,老师将发放指定的材料,材料为一份投稿论文的初稿,存在一定的错误。学生2人或者3人一组,就摘要、介绍、文献综述等与同伴分析讨论,找出其优缺点,并且做好相关笔记。讨论时间限时20~30分钟,学生全程通过自备录音笔和手机进行录音。考虑到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最终将会选择每一组的前15分钟作为有效材料。总共有30组语料,共计450分钟的录音材料。根据Hellerman的会话转写规则[8],对所有的课堂录音进行了文字转写。材料中出现的单词重复、拼写错误等是因为保留了转写材料的真实性。57位学生对话转写材料经仔细校对后,由笔者和另外一位研究人员共同对学生的异议标记进行识别和确认。两人根据每一份转写材料的上下文语境,将识别后的异议话语进行了分类和标注,保留一致性的分类,协商和讨论后,对有异议的分类和标注达成了共识。

(三)语料分析

目前的研究对于异议表达方式的分类有很多种,没有达到一致性。[4]144本研究基于Rees-Miller所提出根据有无明显异议标记词的分类方法,将转写材料中的异议分为:缓和型、加重型和既不缓和也不加重型。缓和型异议分为两类,即使用积极礼貌性话语和消极礼貌性话语。既不缓和又不加重型异议(1)直接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的否定句和否定词;(2)口头遮蔽效应词,重复同伴所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加重性异议话语有否定强调词、祈使句式、修辞问句和贬义形容词。[9]在转写材料中主要是体现在学生对于修辞问句的使用。同时笔者也结合了相关的转写材料,对有些分类进行了补充,从转写的材料来看,“but”“however”等转折词在对话讨论中使用的频率很高。根据Rees-Miller的异议分类原则,可以将此类词语归纳到缓和型异议一类的积极性话语中。结合Rees-Miller的分类方式,此次转写语料中异议使用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转写材料中异议表达的方式和百分比

最终笔者确认所有材料中异议表达出现的频率是143次。其中缓和型异议在学生对话讨论使用的比例最大。在缓和型异议话语中,消极性礼貌话语使用的比例远远高于积极性礼貌话语。学生在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时更多的倾向使用弱化词和主观话语如:maybe,sort of,to some extent以及I think,I don’t know等短语。No,I don’t agree with you,I don’t think so等否定词在既不缓和也不加重异议话语中占主要比例。因学生尽可能避免使用强硬语气表达异议,所以加重型异议词只占3.3%。

二、讨论

认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内因)和社会文化因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0]77外界的环境因素对于认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外界提供的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老师或者同伴的指导和帮助。在讨论中同伴表达自己不同意的行为是通过否定说话者对待某个知识点已有的认知,而异议类型中缓和型异议相比其他两种类型异议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认知能力。

(一)缓和型异议

在讨论中,学生普遍倾向使用缓和型异议词语来发表对某一观点的不同看法,占据的比例是67.3%。同伴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在维护对方面子的同时,也给对方留足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重新整理自己的知识框架,从而对事物获得新的认知。并且,表达不同意时使用缓和型词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双方在某一观点上的对立关系,更利于引导对方循序渐进地接受被提供的支架式帮助。(例1—4括号中的点号或数字分别表示停顿和停顿的秒数)

例1:

A:I think divided this two parts.

B:Into two result and discussion.

A:four result five discussion.

B:But um:actually the teacher teacher said it is OK to put result and discussion these two parts together but er(.)maybe it is better for him to divide this part into two parts.

很显然B是不同意A的观点。然而B并没有直接否定A的想法,相反他首先使用了缓和型异议的转折词语“but”来提出自己的异议,在同伴B含蓄的引导下,学生A应该开始意识到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B再次引用任课老师曾经说过的观点:结果与讨论可以作为一个部分,启发了A自我调节的能力。“ok”“better”和“divide”三词在B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读音加重,这是B在发挥支配性控制的“支架”作用的同时,对A的知识体系进行了他人调节,引导A认知的发展,强调了自身的观点,最后弱化词“maybe”的使用也弱化了B异议的表达,将自己与A的对立程度最小化。这种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也就变得更加自然,从而使得互动任务得以继续。

(二)既不缓和也不加重型异议

Vygotsky认为,社会交往是学习者认知发展的途径,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信息支持。[11]而采用何种交流方式对于最终达到的交际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次语音材料中,在表达不同意时,既不缓和也不加重型话语在学生对话出现的次数有42次。直接否定话语和重复性话语比较,讨论者更多的倾向于使用否定词。

例2:

B:um:yes and(.)an it include um:all of the ee:elements of the abstract rr(.)right?

A:No,I don’t think so.

B:um::

A:and the teacher said the e(.)elements of the abstract um:should include should include should include the::topic((looked at the book))the TS BI PS MD and RF(1)and IC but in(.)in this paper the abstract just include and TS(1)and(.)and um:BI(1)and RS(2)right?(2)Regree↑=

B:=regree((both laughed)).

在此段语料中,A首先回答的是“no”,然后再说了“I don’t think so”两次直接否定同时使用。对B进行他人调节,促使B基于材料中摘要部分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思考自己的理解是否有所偏差。B最终是用“um::”这一语气词回答了A对于自己的否定。他人调节已经向自我调节进行转换。此时A解释了自己表达不同意见的原因,来自A的调节,再一次为B的认知搭建支架,促使B获得了新的知识技能。

同时笔者也发现“no”“I don’t think so”等否定词和否定句子经常会和缓和型词语一起使用。

例3:

A:=peda PEDAGOGY was adapted in a writing course at a center for English English teaching in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this is the sentence for methodology.Do you think so?

B:I don’t agree with you I think it is(.)background information(2).

A认为材料中Pedagogy was adapted in a writing course at a center for English teaching in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这句话是研究方法。B持有相反的观点,并用了“I don’t agree with you”以及“I think”等异议话语。相比缓和型异议话语,两种异议相结合的表达能够很清楚阐明自己观点,能在互动过程中展示个人的社会地位。相比使用既不缓和也不加重型异议话语,两种异议相结合的表达,用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对对方观点不支持态度,更加快速地缩短了学习者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三)加重型异议

互动中的学习者可以听到来自他人的不同观点,观点上的差异可能引发认知冲突,而这种认知冲突一旦得到解决就会激活个体的认知顺应。[10]76使用缓和型和既不缓和又不加重型异议话语能够有效地缓解交际双方认知上的冲突。加重型异议虽然强调了自身的社会地位以及认知观,但是双方的社会关系也受到了威胁。

例4:

B:And and then the results results and find finding.

A:finding.

B:is not so clearly.

A:Why why do you think so↑

在材料中,A直接使用反问句“Why why do you think so”否定B的观点,即提供的材料中结果和发现部分描述不是很清楚。相比较其他两种异议类型,加重型异议在此处的使用首先强调了A自己的观点,然而对于A与B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维护却受到一定的损害,B为A的个人认知和理解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而搭建的支架效果也不是那么明显,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利于互动任务的顺利进行。社会文化派认为社会语境中的相互协商、意义构建更为重要。[12]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前两种异议的表达可以描述为一种特殊的协商和意义构建,同伴采用委婉的口吻表达自己在某个观点上的分歧,促使对方自我调节他的认知能力,并向潜在发展水平发展,引导对方和自己达成共识;但是加重型异议却达不到此种交际效果。

本研究考察了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在任务型对话中的异议表达方式,研究发现,在讨论中双方表达异议时,缓和型与既不缓和也不加重型的使用明显多于加重型。语言表达的委婉能够使得说话者在维护自身社会地位的同时,通过给同伴搭建支架,帮助其个人认知和语言能力达到更高的层次,有助于社会关系的维护,从而使得互动任务得以完成。因此在交际用语中,若说话者能够正确使用异议话语,不是对对方的地位进行威胁和否定,而是能够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由于本研究的转写材料只涉及到音频中的异议使用情况,还有很多无声的语言如手势,神情等能够反映对象的异议表达没有考虑进内。同时研究对象中,个体研究数量有限,女性个体数量明显对于男性,在某种程度上对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有待更多的研究进行验证。

[1] 冉永平.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10,31(1):1-6.

[2] LEECH GEOFFREY N.Principle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1983.

[3] 夏玉琼,崔义平.异议表达的语用策略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8(11):80-82.

[4] HADAR N.Disagreement patterns in gifted classe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4(61):142 - 160.

[5] BROOK B.Disagreements and agreements in personal/diary blogs:A closer look at responsiv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2(44):1607 -1622.

[6] JO A.Managing disagreement in problem solving meeting talk[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2(44):1565 -1579.

[7] 徐锦芬,寇金南.基于词频的国外互动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2000—2012)[J].外语教学,2014(3):15-19.

[8] HELLERMANN J.Social Actions for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M].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2008.

[9] REES - MILLER J.Power,severity,and context in disagreement[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0(32):1087 - 1111.

[10] 高 瑛.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4):76-82.

[11] VYGOTSKY L 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s[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2] KUMPULAINEM K,WRAY D.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Social Learning:From Theory to Practice[M].New York:Routledge/Falmer,2001.

猜你喜欢

异议同伴观点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注销异议登记的实务探讨
异议登记只能破解善意取得
观点
异议登记的效力
寻找失散的同伴
欧专局改革异议程序,审结时间缩短至15个月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