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我们需要诵读经典

2015-07-17马晓霞甘肃省民勤县北街小学733300

学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古诗文语文文化

马晓霞(甘肃省民勤县北街小学733300)

今天,我们需要诵读经典

马晓霞(甘肃省民勤县北街小学733300)

充分认识诵读经典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诵读经典,可胜万卷杂书;诵读经典,可抓住最佳阶机遇;诵读经典,可培养语文素养;诵读经典,可完善思想性格;诵读经典可培养爱国情怀;诵读经典,可促进人格成长。

经典培养传承素养

什么叫经典?“经”是指经书,“典”是指典籍,经典是指历史上反复被人引用、被人阐发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传统中最根本的意向。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经典的、有用的文化资源。所以,我们要多读经典,非经典不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它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深深烙上了龙的传人印迹。在中国、在海外、在过去、在今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构成炎黄子孙的民族的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古文的名篇佳品,不仅是教育人的宝贵精神食粮,而且作为文学艺术东方,也可以教会学生写文赋诗,提高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能力,通过古文诵读学习,口授心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认识诵读经典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诵读经典,能胜万卷杂书

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力相对较弱,但记忆力超强。要发挥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应该轻理解重读背。如果学生能从小把一些经典牢牢地刻在脑海里,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幼时积淀最终会“化”为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他的自传中曾提到,幼年时所背的《孟子》,是他成人之后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杨振宁博士在科学研究中重大思路的形成也得力于《易经》的理念。这些都说明在少年时期诵读经典并下功夫,是有利而无害的。古人认为:凡人有记忆能力有感悟能力。成年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记忆能力强而感悟能力弱;成年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记忆能力弱而感悟能力强。“故凡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前使之熟读。”不但要学习经书,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都有歌诀,更要熟读。因此,我们应准备有价值的书让孩子读背,以受益终生。

二、诵读经典,可抓住最佳机遇

人在发育生长过程中,有学习语言文学的最佳时期,有发展记忆力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以后再补,不仅困难极大,而且效果远远不及童年。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人的记忆力比理解力发展要早,抓住儿童的这个特点,首先要重点训练他们诵读能力,不要急于训练理解力,这是符合人类和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所谓“幼学如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著名作家余秋雨认为: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就应该开始诵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儿童可能对这些诗句有些懵懂难解,但这种懵懂的诵读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激发起对一生的文化向往。”所以,趁着儿童记忆力最强的时候,让他们读背一些经典,不仅能让孩子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内化经典的内容,可以形成好的观念、行为、习惯和性格,这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三、诵读经典,可培养语文素养

以往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阅读量太少,语言积累不多和文化积淀过浅,这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为此感叹道:“贫乏,语文教学的致命伤。”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淀,《新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例如,在经典诗词中就有许多句子可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乘风破浪”“直挂云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学生只有熟读这些精美语词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也只有经过这种量的积累时,才会在说写时信手引用或化用,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隽秀和富于情理和哲理。概言之,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切实地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诵读经典,会完善思想性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这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对小学生知识的积累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吟孟郊《游子吟》即能体味父母之苦,从而产生孝亲之心;读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就能体会报国之志,进而激发爱国豪情;诵李白《将进酒》可养成不畏权贵的独立人格;学杜甫《望岳》可造就不畏艰难,登临人生极顶可贵品性……学生在完成知识积累的同时也完善了人格,何乐而不为呢?让学生背诵古诗文不仅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对他们进行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他们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这对开启他们的智慧、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无疑是十分有效的路径。

五、诵读经典,将造就爱国情怀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而且也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崇尚爱国英雄的传统。自古以来,有人因国家存亡视死如归:“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有人因人民疾苦而沉郁顿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追溯历史的长河,多少位先贤的爱国佳句流传千古:岳飞“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读来热血沸腾;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诵之荡气回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吟咏之热泪盈眶!一个处在当今信息、知识爆炸时代的中国人,如果他从来没有读过《老子》《论语》《诗经》、唐诗、宋词、汉文章……如果他对于“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都一无所知,那么,他如何懂得什么是“中华民族”?如何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皇天后土担有一份责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待谁去实现!而诵读经典,就是要帮助学生从小积累古诗文基础知识,为将来继承进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进而形成爱国主义情怀奠定丰厚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情感基础。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诗文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爱国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诵读古诗文可熏染学生的灵魂,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可培养他们崇高的思想品德和蕴育爱国主义情感。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今天,我们仍需诵读经典。

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WW(2013)ghz006。

(责编张景贤)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语文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