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科举及第看范进的发疯

2015-07-17石兴琪甘肃省高台三中734300

学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中举范进中举人

石兴琪(甘肃省高台三中734300)

从科举及第看范进的发疯

石兴琪(甘肃省高台三中734300)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公元606年开始,到公元1905年清末废除,共存在了1300年。这种制度既为历代封建王朝招揽了不少人才,随着时代变迁,也逐步束缚了人才和社会的发展。

科举范进发疯

选自于《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因其刻画胡屠户市侩嘴脸生动形象,描写范进科举人才可悲可怜,揭示人情冷暖与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迂腐与悲哀鲜明深刻而多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即使是改革后的各类教材版本也是数年入选,可见这篇小说的经典。

首先我们来看看小说中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

1.对范进的称呼,中举前:相公、现世宝、穷鬼。中举后:老爷、文曲星、贤婿。

2.对范进的态度,中举前:吩咐、教导、骂了个狗血喷头。中举后:笑嘻嘻、低头替女婿扯了几十回衣服、千恩万谢。

3.所带的礼品,中举前:一副大肠、一瓶酒。中举后: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4.对范进相貌的评价,中举前: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品貌又高、相貌又体面。

5.对范进才学的评价,中举前:不是你文章写得好,是宗师舍予你的。中举后:才学又高、果然是天上的文曲星。

6.对嫁女的态度,中举前:倒运、难过。中举后:养到三十多岁,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7.对亲家母的称呼,中举前:你那老不死的老娘。中举后:你家老太太。

教授过这篇小说的人,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巨大的疑问,那就是古代科举制度下考中秀才就很不易,而范进考中秀才后非但没带来丝毫的好处和荣誉,反而遭到胡屠户的教训和辱骂,这是为何?范进中了举人,尚且是“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自己不但发了疯,胡屠户也是巴结讨好。更不可思议的是曾做过一任知县,别号静斋的张乡绅非但前来拜会,续了世兄弟,竟然还封了五十两银子的贺礼并送了一院三进的房屋给范进。大家心里就不明白,难道秀才和举人的差距就这么大?遍查各类《教学参考》或《教材全解》,对这个核心问题都是语焉不详。

其实,举人在隋朝只是科举考试中应试人的统称,原意为举荐之人。隋文帝开皇十八年诏令:“诏京官五品以上,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既是此意。到唐代,也沿用此意,而所谓秀才也只是六科考试中的一个科目而已,而且在吏部考试过后官品要高于进士科。《唐会要》卷二:“秀才上上等正八品上,明经降秀才三等。进士、明法科甲等从九品上,乙等降一等。”而且隋唐时期考试时间和科目都不固定,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宋代延续隋唐的做法,把从各地不经考试选拔的读书士子统称为秀才,所以有“不第秀才”之说。乡试各科中的应试者,统称为举子。不过,宋代科举考试三年一考,历经地方、礼部、殿试三级考试,时间科目相对固定。对于举子而言,《宋史卷二》记载:“生举员之家,户优免二丁差役,勿进田赋。”可见到了举子这一步,好处就很多了。尤其是进士科考地位大增,《宋史·选举制》载:“进士位极人臣者,常十有二三,登显列者十有六七”。

元代沿袭了宋代的科举制度,但由于元代把民族分为四等,汉族作为三四等民族,很少能科举及第。据《续通考·选举》载:“通元选举凡一十六,御试士进者1135人,以致天下习儒者少。”

明、清时期是我国科举考试制度的鼎盛时期。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类六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银两和粮食,称为“食饩”;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生员。《明史.选举志一》:“提学官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据此我们看《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当年他中了被胡屠户称之为相公的秀才,并没有给他带来一丝一毫物质和精神上的好处,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他所中的秀才并非是第一二等中享受食饩的那一种。

明清时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至第十名名称为“亚元”,范进所中的举人既是此类。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由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据《明会典》载:“举员、监生,朝例免赋役。着衫、冠,蹑履,于府衙日支米一升,有妻者,月支米六斗,及刑则革名以逮。”而且又据《明史·大政记》载:“成化前,监生杂流入仕者比,由是科途独盛,天下人莫不皓首穷经,孜孜于科举之业。”可见,做了举人,物质上就有了一定的保证,而且可以继续参加会试,最终进士及第。退一步说,即便是无法进士及第,也可以入太学做监生,进而做学官,做官吏。《范进中举》的张乡绅既是此列。由此可见,范进从中秀才到中举人,两者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差距实在是判若云泥,也难怪他会因喜极而发疯。

从《儒林外史》中的情节发展来看,范进从二十岁参加童生考试,一连考了三十四年,连个秀才也没考中。及至考中,等第也不是太高,没物质利益,也难怪胡屠户看不上他。及至他考中举人,已是五十四岁了,美好的前程,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全都在眼前,因大悲大喜、痰迷心窍而发疯也是理至自然。至于最后,范进考中了进士,还做了朝廷的御史大夫,那自然是对范进中举后所发生一切的最好诠释。

科举考试自隋唐以来至宋代,考试内容不断变化,但大致是考才学,考治国方略。到了元代,各级考试的出题范围限制在《四书》,答题局限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到了明代,“八股取士”的国策得以确定,考试范围限制在四书五经。清代科举考试沿袭前朝,已渐渐走向没落,已不能为国家招揽到有用的人才,从范进的迂腐无能,我们也可以窥豹一斑。

公元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奏准。历经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从兴起到鼎盛,最终走向了衰亡。

[1]刘海峰.中国科举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4.

[2]何忠礼.科举制度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起于唐[J].历史研究,1983(2).

[3]张惠.科举制度的兴衰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学原理,2010.

(责编田彩霞)

石兴琪(1966—),男,甘肃高台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为甘肃高台三中副校长。擅长中学语文教学及研究。

猜你喜欢

中举范进中举人
“范进中举”现实版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清朝名医叶天士拜师故事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论宋代的举官制度——以崔与之的举人为中心
《范进中举》导学案
年羹尧:残忍将军爱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