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教育失衡的对策研究

2015-07-17田中红黄绍文湖北省来凤县旧司乡水田小学445705

学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来凤县村小城镇

田中红 黄绍文(湖北省来凤县旧司乡水田小学445705)

农村小学教育失衡的对策研究

田中红 黄绍文(湖北省来凤县旧司乡水田小学445705)

农村小学教育相对城镇小学教育,不仅发展落后,而且严重失衡,这是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众多农村小学的共性。近几年教育界掀起“村小撤并”之风,大量农村小学消失,更多的农村小学难以为继,处于倒闭边缘。据调查,“幸存”下来的农村小学,学生人数持续减少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外出打工的村民把孩子带进城镇就读,有的孩子甚至辍学,导致生源减少;二是教育质量极差,老百姓对当地小学的认可程度极低。这些都是农村小学教育失衡的恶果。

解决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失衡的问题,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较好的公平的教育,缩短城乡教育的差距,既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农村孩子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远的发展。

一、改善教学环境,搞好硬件建设

农村小学教学环境之差,超乎想象。据公开资料显示,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三胡乡讨火车小学是一所村小,师生一直使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旧桌凳;同乡的苏家堡小学,处于大山深处,2012年在校学生有237人,那时学校厨房简陋,只有一个大灶台和两口锈铁锅,80%的学生离家路途遥远,渴了喝自来水,饿了吃点从家里带来的冷饭。这两所离县城稍近的小学尚且如此,其他更为偏远的可以想见,很多校舍都成了危房。

因此,对于农村小学来说,改善教学环境,搞好硬件建设,是第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就需要资金扶持。地方政府需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搞好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内部设施配套,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农村小学的“硬件均衡”。

二、优化师资队伍,创新人事制度

农村小学和城镇中小学之间,存在着两大矛盾亟待解决。

(一)教师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初中规模萎缩,教师严重超编;小学生人数剧增,教师严重缺编,导致学段教师结构矛盾;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学科教师超编,而小学的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缺编。这种结构性矛盾,在城镇小学与农村小学普遍存在。

解决这个难题,根据一些地区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有两个手段。其一,对新招聘的教师合理安排,可以把部分已分配到乡镇学校的新教师留在县直学校学习,其余新教师全部安排到乡镇中心学校,分配到乡镇及农村小学的新教师,再轮流到县城跟岗学习锻炼。这样的配置,有利于留住新教师,让他们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生力量。其二,对于严重超编与严重缺编的学科教师,可以采取“自愿报名、定岗考试、组织培训”的方式进行分流,将初中超编学科教师分流到农村小学担任相应学科教学工作,比如,英语科目超编的初中教师,可以调配到农村小学教授英语,而正是英语教师在农村小学缺编最为严重。如此可以有效解决超编与缺编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极大地弥补农村小学师资不足。

(二)教师配置的区域性矛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镇小学教师缺编严重,边远山区缺编更加恶化;而城区周边学校,出现教师超编的现象。其原因在于人事制度和考核制度引起的复杂关系,因而需要从人事制度改革入手,以推动教师合理流动。

改革措施之一,是设置浮动岗位。解决教师合理流动的后顾之忧,“人走,人事关系也走”,选出教师到其他缺编的小学进行教学交流,形成区域内教师循环流动机制。措施之二,是设置特殊岗位。教师到指定岗位工作达到一定期限,予以优先聘任,工作满了期限,还可带职称回到原来学校工作。同时,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案,将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绩效工资等挂钩,引导超编学校的教师向缺编学校、边远学校流动。

三、加快师资培养,加强对口帮扶

农村小学教育失衡的根本,是教学质量落后,而师资不足又是主要原因。用家长的话说,就是“没有好老师”。实际上,农村小学早年有不少优秀教师,但现在他们大多退休;在职的一些教师,在文化水平、教学观念甚至在师德师风方面,都落后于时代要求。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的师范毕业生,又不愿意被分配到信息封闭、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一些稍微优秀的村小教师也想方设法调到城镇小学去任职。如此一来,农村小学面临的头等威胁,就是“没有好老师”,甚至“没有老师”。在来凤县农村小学,一个教师身兼数职、带多个年级多门学科,那是家常便饭,许多学校没有英语教师,英语科目形同虚设。因此,加快师资培养,加强对口帮扶,是改变农村小学教育失衡的重要对策。

我们认为,为了有效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的成长,促进城镇与农村小学间的师资均衡,应当采取教师培训、跟班学习、送教下乡、委托管理等多种措施。

四、推进公平教育,办好农村寄宿

有句话说得好,对于农村孩子而言,教育公平主要是在家门口就能有学上、上好学。在恩施来凤县农村,许多地方是深山腹地,交通极其不便,有的孩子去村小上学,还得走很远的山路。不少家庭父母出门打工,家里只留下孩子和爷爷奶奶,孩子上学几乎很少接送,而这些孩子,最小的上学前班,只有三四岁,最大的也不过十来岁,无论下风刮雨,他们要靠自己步行去学校。“村小撤并”之后,有的农村小学不复存在,有的只保留一到三年级,不再设四到六年级。孩子们要想继续上学,必须得去镇里或县城。把留守农村的孩子“赶”去城镇上学,又产生一第列新问题。农村家长的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他们不得不去城镇租房或买房陪读,由此竟然推升了当地的房价。而城镇小学面临大量增加的学生,校舍不足,师资不足,经费捉襟见肘,还面临诸多管理难题和安全问题。在来凤县大河镇小学,辖区内农村小学撤并之后,学生集中调到该校住读,导致该校学生人数膨胀,最后无法容纳。大河镇小学不得已,采取两个应对办法:把农村小学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教学;把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全部转移到相距甚远的大河中学住读。小学生和初中生同住一校,又会产生哪些问题,家长们忧心忡忡。对于城镇孩子而言,农村孩子大量进入当地学校,似乎是在“抢夺”优势教育资源;对于农村孩子而言,村小撤并,城镇里的学校人满为患,感觉无处可以读书,上学的权利似乎已被“剥夺”。当前城镇及农村小学教育的乱象,对孩子们来说,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更有何公平可言?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城乡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让孩子们幸福快乐成长,因此,务必“双管齐下”,推进城乡公平教育、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

公平教育就是在城区入学机会要均等:城镇孩子与农村孩子入学机会均等;同一片区孩子接受同等优质教育;实行阳光招生,禁止设快慢班,杜绝“择校”“择班”“择师”现象,等等。在硬件建设方面,除了城区学校改扩建以实现扩容之外,可以将部分郊区村小升格为县直小学,使优质小学合理地分布在城区及周边。同时,尤为重要的是,要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好学校食堂及生活设施,并给予寄宿生生活补助,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寄宿生活的方便、温馨和安全。农村寄宿制学校在一些地区取得成功,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村家长选择把孩子留在家乡上学,一些原先已经撤并而今学生数回升的小学也开始复办。这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农村寄宿学校的积极成效。

(责编田彩霞)

猜你喜欢

来凤县村小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来凤县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凤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状与对策
村小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携手创新探索纳税服务新路径——以来凤县国地税合作为例
万紫千红花满园---记奋进中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民族幼儿园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村小支持行动
——把关注点延伸到基础教育的“神经末梢”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