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转换型逆向思维引导方略

2015-07-17温俊凯广东省中山市杨仙逸小学528400

学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司马光老爷爷逆向

温俊凯(广东省中山市杨仙逸小学528400)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转换型逆向思维引导方略

温俊凯(广东省中山市杨仙逸小学528400)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而转换型逆向思维是思维训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巧用逆向思维,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感悟能力,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方式,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引导认知感悟转换型逆向思维

一般情况下,人们解决问题时,习惯于按照熟悉的常规的思维去思考,即采用正向思维,有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然而,在一线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情况,对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却不易找到正确答案,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探索和耳闻目睹的教学现状,窃以为,巧用好转换型逆向思维,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感悟能力,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方式,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转换型逆向思维法是逆向思维的一种类型,何为转换型逆向思维法?顾名思义,是指在研究一问题时,转换思考角度思考,以使问题顺利解决的思维方法。

一、水静犹明,鱼翔其中——丰富认知,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多远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搬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要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动脑筋、想办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个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很容易就能达到。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攻破这一难点呢?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这样操作:让学生找出当看到同伴掉进水缸里,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句子。他们不难就找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及“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找到句子后,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做法可能会产生的不同结果。通过比较,他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司马光的临危不乱,急中生智了——

师: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说几句话夸一夸他吧。

生1:司马光你真棒!

生2:司马光你真聪明!

生3:司马光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生4:司马光你真勇敢!

师:(进一步拓展)假如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做呢?

生:假如我是司马光,就叫一些人来,大家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

生:假如我是司马光,我会找根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生:我是司马光,就找块石头,垫在脚下,把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出来。

……

虽然最后一一否决了学生的想法,但仍然可以感受得到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闪烁其中,最后教师引导归纳出:司马光的方法最巧妙——由于司马光在人命危急时刻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的手段解决问题,因而他就必须转换为用另一手段——破缸救人,在这里,司马光把“果”变为“因”,围绕目的(救人)、寻求方法、途径(破缸),进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由此可见,凭借思想内容,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的相互转换,使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与新的思维要求之间形成一种“动态”结构,学生再通过这种转换型逆向思维法理解课文的难点,从而达到思维量的增加和思维质的提高,这也是语文新课标的目标所在——“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深化感悟,学生的个性认知有多难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故事。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有两个妈妈在夸自己的儿子,另一个妈妈却说自己的儿子“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当妈妈拎着沉甸甸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唯独对妈妈手中沉甸甸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中沉甸甸的水桶。老爷爷深知:只有用实际行动关心、体贴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所以,在老爷爷的眼中,这个“没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谈论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即: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在教学的过程中,暗藏着一个核心问题: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呢?

教师引导学生明理:

师: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呢?你知道答案吗?

生:因为只有这个儿子(第三个儿子)关心妈妈,为妈妈提水。

师:是啊,在老爷爷看来,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那其他的两个儿子就不好了吗?作为孩子,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可作为儿子呢?他们缺少了什么?

生:他们没有帮妈妈提水。

生:他们看到妈妈提水只顾着表现自己的特点,却不管妈妈。

生:他们没有关心妈妈。

师:是啊,只有这个儿子关心妈妈,这才是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

在片断中教师的引导应该说是符合作者的本来意图:只有知道体贴孝顺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我们应该做体贴关心父母的孩子。但这只是仅仅停留在“立足文本”上,众所周知,“立足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超越文本”才是阅读的根本,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关键。笔者以为: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能紧扣文本的时代性“超越文本”,从这种角度讲,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明理这个环节中,可以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

师:是啊,在老爷爷看来,第三个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那其他的两个儿子就不好了吗?怎样才能使三个小孩变成真正的儿子呢?

生:既聪明又有力气,还能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好儿子。

生:我觉得有一定的特长,会唱歌,歌声动听,又能体贴关心父母的孩子是真正的儿子。

……

本课中三个儿子都有长处,都可以是妈妈引以为荣的儿子,大概这个观点是教师没有想过的,在这里巧妙地利用转换型逆向思维,从老爷爷的角度(意图——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转换到小孩的角度(既有本事,又能体贴关心父母的孩子是好儿子),抛开文本的束缚,给学生以巧妙的引导,他必然能凭借自身的思维丰富认知,这样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感悟能力,而且能更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文只是以求抛砖引玉,正如掷一小石子于水中,如能使涟漪漾开来,则是幸甚至哉!在教学中加强转换型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造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感悟能力,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得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深刻、更为透彻,最终才有实现勇于创新的可能。

(责编田彩霞)

猜你喜欢

司马光老爷爷逆向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逆向而行
小灵通看老爷爷吃梨
司马光砸缸之谜
司马光砸缸
我演老爷爷
卖纸的老爷爷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