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探讨

2015-07-17冯超石家庄学院教育学院050035

学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发展

冯超(石家庄学院教育学院050035)

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探讨

冯超(石家庄学院教育学院050035)

学校文化是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整体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针对现有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中笔者定义了学校文化的内涵与组成部分;提出了学校文化的五方面改进原则,最后以石家庄市Q中学为例从三方面论述了学校文化改进的实施路径,以期为当前中小学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案例。

学校文化内涵原则实施路径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

自2011年全国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以后,中小学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文化口号,比如,“幸福文化”“成功文化”“和文化”“博文化”等。学校文化的改进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持久而有效,越是重大的教育改革越需要站在更高的视角俯视其中的问题,文化改进是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安排,学校教书育人的特性决定了学校文化改进必须把握好变革的方向与原则,学校文化成功改进依托于有效的实施路径建设,依赖于学校历史传承与发展。目前在学校文化创新中存在着盲目求新求异、完全抛弃已有基础、照搬他校等倾向,因此,探讨文化改进的原则和路径对于当今的学校文化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涵义

学校文化可以理解为一所学校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形成的被其大多数成员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价值观、行为体系、团体意识、精神心理氛围的总和,它反映着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所独有的发展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风貌以及办学特色定位。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隐性的育人方式,它是学校的灵魂,独立于学校专门的文化课教学,更多的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化人、影响人、教育人,这种影响往往比文化课教学更深刻、更广泛。

学校文化具有选择性、目的性、社会性等特征,其作用在于约束和教化学校全体成员,文化一旦形成便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有利于促进学校稳定和健康发展,增进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师生的凝聚力,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调动师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良好的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构成

1.精神文化是内部核心。精神文化也称精神状态,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成分,它是内隐的,但又是本质的,具体包括校训、校标、座右铭、励志铭、各种口号等反映价值观、世界观、生活态度的语言文字和符号,体现的是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精神文化是在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一旦形成反过来就会对一代又一代的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制度文化是基本保障。制度文化也称规章制度,是推广学校文化的制度保障。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如《学生守则》《教师须知》、校领导的《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以强制执行的方式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校文化的传播,指引全校师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

3.物质文化是物质基础。物质文化也称物质环境,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包括学校建筑物、校门、大型壁画、光荣榜、文化墙、宣传栏、雕塑与雕像、绿化、广播等。它表现的是一所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化表现。

4.行为文化是外部表征。行为文化也称师生的言行举止风貌,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具体包括广大师生的校内外各种活动如读书日、科技日、艺术节、体育节等文化专题活动,升旗仪式、班校会、卫生扫除等常规活动,除此之外行为文化也反映在师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言谈举止上。通过师生的外显行为既能够反映出该校已有的学校文化,又能够重塑其新的学校文化。

二、学校文化改进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皮尔森在《文化战略》中指出,“人是在文化中发展自己成为文化存在物”,而“人的文化活动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现出一种超越性”,所以“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的取向”。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在先进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推陈出新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新人。所谓先进行原则是指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不仅应该具有先进的组织特征,还应充分体现学校先进的教育特性,也就是学校应该拥有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价值体系,应体现教育哲学观先进、发展观先进,更重要的是人性观、人生观先进,用先进的理念充实校园文化建设,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文化内容,但其目标最终是通过文化建设谋求广大师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体发展原则

学校发展的最终归宿是主体人的发展,在价值定位上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通过改变学校的现实处境与文化,使之更好地促进主体人全面发展,进而达成教育目的的实现。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学校文化创新必须树立主体发展原则,以主体发展进步为学校文化建设方向,强调主体人发展个性与特色,强调主体人在时间上的纵向对比即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度”或“增值量”。主体发展原则在学校整体评估上要抛弃精英教育理念,改变过去对学生的结果性评价作为最主要的评估标准,对学生发展的评估倡导在多样性、高质量、公平性基础上多维度和过程性评估。

(三)生态系统原则

和谐的学校文化应是一个生态系统,换句话说就是中小学各文化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呈现的形态以及由此形成的学校文化结构表现出系统有序的组织。依据文化生态系统的观点,学校的精神、物质、组织、制度、规范等校内外应是平衡、有序、协调发展。以生态原则作为学校组织文化评估的基本原则,即以系统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看待学校发展,注重学校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者间的协调,组织制度与人本管理理念的协调,让系统化思想、整体论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帮助学校塑造协作与分权的学校文化,对外吸收校外先进的思想与经验,对内强调问题解决、集体探索,重视把学生和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谋求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以育人为主导的原则

学校文化体现育人本质,在学校理念上必须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学校文化要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和组织的文化特征。许多学者都倡导处在复杂的知识应用型社会之中的学校应该成为有效的学习组织,而组织的集体性学习正是变革和成功的关键因素。以育人为主导的学校文化在组织上表现为形成学习型组织、主体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合作学习的理念和终身学习理念,彰显对人的尊重与热爱,这样才能够顺应“以人为本”“以育人为主导”的时代潮流。

(五)情感原则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机构单位,人的情感、心智、需要是否获得满足与学校的效能有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越是名校其文化总是让人包含愿景、怀有期望、充满着情感与人文的关怀,这是人本管理思想的体现,是学校育人组织特性的体现。传统学生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人格与情感需要,因此,要倡导学校文化的情感原则,这项原则的贯彻将有利于改变教师专业生活与日常生活割裂的局面,增加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和学生的幸福感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学校文化改进的实施路径

学校文化建设与改进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校多方面力量的参与,具体的改进路径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点,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笔者以石家庄市Q中学为例,对其学校文化改进的实施路径做一个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为学校文化改进提供借鉴。

Q中学的历史只有20年,但是在这20年间发展非常迅速,已经由一个只有高中18个班的民办高中发展成河北省知名的具有外国语特色的民办公助教育集团,形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格局。曾被香港大学授予“优秀生源基地”荣誉,也是河北省唯一具有全国高校招生保送资格的学校,是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确定的“全国外语实验学校”,全国外语学校工作研究会十五所理事学校之一,全国外语特色学校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校。该校的校园文化可以概括为“爱国、交际、协作、文明、健康、创新”十二字方针,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坚持走外语特色以人为本之路”。

(一)通过外国语课堂内外渗透校园文化

Q中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非常注重校园文化的渗透。在师资上学校长年聘请至少10名以上的外教教授学生外语口语,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小班授课制,课堂上注重互动教学、情景教学和合作学习,注重外语学习的口语交流,强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在课堂之外,外教们还会参加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比如过年的时候由学校组织外教去学生家包饺子、吃年夜饭;在外教过生日的时候,班级体给外教过生日,大家一起吃蛋糕吹蜡烛等。通过课上课下的日常交流和接触,就能够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外国语言环境,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感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精髓和体验不同种族、民族所创造的社会文明,这也就是校园文化的渗透。

(二)组织课外活动凸显校园文化

Q中学的校际交流非常多,比如,每年在9月份开学之初会邀请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的中学生来石家庄,和学校的中学生联谊一个星期。在这一周的时间里白天两国的学生一起上课或参加各种演出、表演、游戏等团体活动,晚上外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回中国学生的家里吃饭、睡觉和休息。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交了朋友,还能够了解外国外民族的饮食、生活习惯等多国文化。还比如,每年学校还会派一部分学生作为国际交流生去往美国、加拿大、俄国等国家学习一个学期或一个暑假,学校也开设国际班,接受来自英国、韩国、泰国、埃塞俄比亚等国的学生到我校读中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的深度了解多元文化和多国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培养我校学生的爱国情结,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交流团结合作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校园文化改进

校园文化的改进重在教师的推广与宣传。Q中学近年来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比如,在高中部率先实行“首席教师制度”,提升教师地位,鼓励教师参与日常管理工作。比如,学校先后成立了德育教育委员会、外语教学委员会、教育科研委员会、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衔接教育委员会、校园安全委员会、学生家长委员会。通过各种委员会的建立,强化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创新。还比如,在教育评价上推行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成长档案”“教师发展性评价”等,推广评价主体多元化,推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倡导教师“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通过以上种种方式让每一位教师在日渐形成的浓厚学校文化氛围中实现自我成长,真正体会到教育的幸福感,提高工作满意度。

[1]王继华,徐超.学校文化建设标准的哲学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2014(1).

[2]马林.学校文化体系建设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0(24).

[3]张东娇.论学校文化管理中的价值重塑与流程再造[J].教育科学,2014(2).

[4]董兰.浸润国学精髓构建学校文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7).

[5]闵正威,谢登斌.学校文化的生态性建构[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4).

附加课题: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青年专项资助经费课题“转型背景下普通高校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个案研究”课题编号:1406064。

(责编田彩霞)

冯超(1972—),男,河北石家庄人,教育学学士,石家庄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校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发展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