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緩堅實的文化凝聚

2015-07-09呂厚龍

澳门月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藝術本源思索

呂厚龍

《張駿畫集》由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和他的為人一樣,質樸、潔淨,不事張揚,沒有富麗堂皇的包裝,只有靜靜地思索與思索中形成的文化凝聚。

他的思索,是獨立而認真的,文化的凝聚,是緩慢而堅實的。因為,他是一個敢於解悟生命、勤于解悟生命、善於解悟生命的畫家。

張駿的人物畫,深深蘊含著他幾十年對生命本源的探索。張駿先生曾投筆從戎23載,這23年的軍旅生涯,有15個春秋是在世界屋脊的西藏度過的。西藏那一塵不染的藍天,那潔白如玉的雪山,那輕柔自由的白雲,那充滿著生命力的草原,淨化了他的靈魂,昇華了他的筆墨,也使他終於超越了文化理念的重壓,形成了對生命本源“博大、空靈、真、善、美”特性的理解。他的人物畫,有相當大一部分取材於西藏風情,即使在告別西藏融入最繁囂文化負載最重的北京好多年,他仍然“躲進小樓成一統”,認真地固執地頑強地繼續他生命本源的探索與試圖回歸,在喧囂中保持著一方心田的寧靜、自然。

最能說明他這種心態的,最能明白表述他對生命本源的理解的,是他離開西藏後創作的《夢回夏曲卡》和《老枝》兩幅作品。《夢回夏曲卡》和《老枝》的繪畫語言具有很大的同一性,畫面的構圖也非常近似,完全是一種有意識地重複:畫面的最下部分,是人物,很小比例的人物,且僅僅是人物的一個頭部特寫:其上大部分的空間裡,層層疊疊,無邊無際,一直延伸到您所看到所能想到所能理解到的每一寸空間。不同的是,《夢回夏曲卡》的人物,是藏族少女卓瑪,如雕如玉,青春天然,純潔神聖。卓瑪的身後,是茂密繁榮的大草原;而《老枝》的人物則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藏族老人,深深的皺紋裡鐫刻著生命的歷程,平凡而崇高。老人的脊樑,負著的是數不清的虯枝巨幹。純潔美麗天真可愛的卓瑪與極富生命力的大草原,記錄著滄桑憂患歷史今天的老人與剛勁堅韌的虯枝巨幹,構成了生命的兩極。畫面的一輕靈一渾厚,一純美一凝重,恰切地傳達出了生命的真諦,使每一個觀者的心靈都感受到強烈的震撼。我們能從畫面中讀到畫家對生命本源的思索,夜深人靜之時,遠離塵囂之際,抱清靜寡欲之心,能聽到畫家對生命本源的表述。只是,這個表述是超越文化理念的,是無法準確地用文字寫出來的。觀者與作品之間,作品與畫家之間,畫家與生命本源之間,是一種感應,天人合一的感應,是一種溝通,不可言喻的溝通,是一種心靈對話,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人與宇宙的心靈對話。這是藝術創造的高境界。

張駿的人物畫,充滿著對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思考。張駿先生曾對我講過他這樣一個經歷:在西藏的十幾年,從最東部的然鳥湖,到藏北的大草原,他幾乎走遍了這片神奇的土地。給他震撼力最強,讓他永遠也忘不了的,是去藏南一個叫墨脫的地方。他們由洛巴嚮導帶著,從海拔四千五百米的多雄拉雪山一步一步向下走,一連三天,不停地向下走,一直走到海拔只有200多米的目的地。如同從天外到塵世,他真切地目睹了生命的歷史和生命的頑強。茫茫雪山,純潔而神聖,但是生命稀少。走下去,慢慢地,開始有了原始生命,零星苔蘚、點點草甸,然後看到的竟是杜鵑!先是匍匐生長的杜鵑,再是直立起來的杜鵑,再是灌木一樣的杜鵑,再是樹一樣粗壯旺盛的杜鵑……他說,其實,人生,歷史,就是這樣。人生是艱辛的,人生是頑強的,人生是美好的,而人共存的空間的潔淨和諧也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思考,表現在創作上,就使得他的人物畫顯得豐富多彩,呈現出多元化的立體感,使得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畫面都承載了很高的文化追求,很深的文化意境,很重的文化負荷。他的《輕歌曼舞》、《逸仙》、《達娃卓瑪》、《班公湖畔》、《公休日》、《瑞氣相攜》等等作品,傳達的就是這種對人生的美好嚮往,對美好人生的頌揚;他的《弄潮》、《力可拔山》、《保一方平安》等等作品,則是對雄偉頑強的生命力感的盡情謳歌。

高速膨脹的現代物質欲望,正以其巨大的力量衝擊著文化與道德。人生意義的思索,人生價值的困惑,人生奮鬥目標的定位或轉軌,不可避免地困擾著每一個人,張駿先生也不能倖免。這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時有反映。他的《讀此何用》,用辛辣的筆調,深沉的內涵,對文化的失落進行了反思,因而被收入典。他的另一幅《讀書圖》,畫中一高仕將書扔在腳邊,自歎道:“世態紛紛紜紜的,這心態如何靜得下來啊!”幽默的構圖,辛酸的自嘲,畫中人物失落中帶有茫然帶有痛苦的神情,十分準確地傳達出了畫家對重欲輕德的社會現象的思索、憂慮乃至抗爭。他的作品,更多的還是對文化回歸的嚮往,對文明理念的堅信,如《學不輟》、《樵歸》、《夜讀圖》、《面壁圖》等。

張駿的人物畫,是他處世人格、文化品格的外化。張駿先生既不是傳統主義,也不是現實主義,更不是什麼超現實主義、超傳統主義,他似乎沒有什麼“主義”。對他來說,自我標榜,嘩眾取寵,拉大棋做虎皮,玩兒“新潮”弄玄虛,都是毫無意義的。他的追求是“平平和和處世,踏踏實實從藝”。所以,我們看他的作品,線條並不陌生,人物並不陌生,他藝術創作中所使用的藝術元素和繪畫語言都不陌生。他的筆墨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線條的流暢秀雅,筆鋒的老辣自如,墨色的濃潤渲染,構圖的嚴謹明快,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畫家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他筆下的人物,都是我們所熟悉的,或尊崇或喜愛的,歷代高仕,純美少女,風霜老人,從中我們可以體察出畫家對人生美好瞬間的準確把握,感覺出充盈畫面的人情、純真、坦蕩與正義感。但是,他的畫也常常給我們一種陌生的感覺——一種親切中讓人和他一起思索的陌生感,那是畫家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文化品格通過作品放射出來的,能引起人民和諧共鳴的深層思維。這也是為什麼張駿先生筆下的人物,都有著不同凡響的骨氣、品位,有著巨大的感染力的原因所在。

張駿先生自少年時代習畫,至今已在《人民日報》、《美術》等多家報刊發表作品上千件,幾十次參加全國全軍等各種大型美術展覽,多次獲得各種獎勵與榮譽,並在北京、西藏、山東等地舉辦多次作品展覽,可謂碩果累累,佳作紛呈。想瞭解他,一本《張駿畫集》是遠遠不夠的,想講清楚他和他的人物畫,也是一篇文章難以做到的。

在畫集的後面,張駿先生寫下了這麼一句話:“當一些從流逝的歲月中沉澱下來的人物畫作品結成集子的時候,忽然覺得我的想法多多。”

是的,人生是有限的,但人生的探索是無止境的,藝術的追求也是無止境的。想法多多,是一個藝術探索者必備的品質,是一個藝術創造者的成功之必然,是一個勤于思索的畫家對自己藝術進步的科學總結。

想全面瞭解張駿,最好走近他,正像他力圖解悟人生,便一直真誠地面對人生、探索人生一樣。

猜你喜欢

藝術本源思索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努力創作鮮明的個性書法藝術作品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关于战“疫”专题的思索与展望
河北省書畫藝術研究院
保函回归本源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欢迎订阅2019年藝術品鑒证
纤维新材料:本源与生机
深沉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