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产业强省的发展策略

2015-07-05田辉

2015年27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文化资源文化产业

田辉

摘 要:文化资源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河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其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同时还有潜在消费市场、交通便利等。但是,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整体规划不足、资金技术条件落后、人才匮乏等劣势条件。因此,河南省要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产业强省的飞跃,需要做好整体规划,因地制宜,走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依托型文化产业道路。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比较优势

前言

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软实力的标志,是强化区域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民财富积聚的重要途径。河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集我国数千年文明精华之大成,同时存在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不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就无法有效的发展文化产业,不发展文化产业则不能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目前,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选择哪种发展模式,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对于做大做强河南省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

(一)文化资源

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多种多样,同样,人们对文化资源的认识也千差万别。“文化资源一般指前人所创造和积累的文化遗产库和今人所创造的文化信息的总和,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曲等。一般情况下,只要是体现人类追求和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产品或活动,均应划入文化资源的范畴。”而一个地区内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文化产业及其主要发展模式

在历史上,“文化产业”的概念起源于对“大众文化”的争论,其中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2004年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含义明确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行业的总称。其特征是以产业作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文化产业主要存在三种比较典型的发展模式。一是资本技术推动模式,从历史文化资源上来看,这些地区并不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优势,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势地位主要是由其雄厚的资本技术推动的;第二种是资源依托模式,欧洲文化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源驱动发展模式,以英、法为代表;第三种是政府主导模式,以日、韩两国为代表,发展迅速,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河南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且大多具有良好的市场价值和开发前景。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河南文化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原料和实物资本,也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其次,文化资源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文化资本”是指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所形成的文化生产、文化服务,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及其形态,文化资本通过市场生成经济价值。

二、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

“比较优势”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及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所建立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中的概念,其核心原则是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进行比较优势分析能够清晰地认识某一区域在进行某项活动方面所具有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在区域文化产业实践中,比较优势理论同样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来源于多个方面,体现在文化产品的具体生产过程中,主要包括文化资源、资金技术、文化消费需求、交通条件、人才等因素。各区域在这些因素上的差异构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劣势。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能够发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进而找到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最优路径。

(二)河南文化產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1.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禀赋

河南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武术文化资源、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寻根拜祖文化资源还有韵味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知名度高,关联价值巨大,文化资源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源泉,是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资源。一个地区应该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为战略目标,河南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正是其独特优势。

2.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会对更高层次的需求产生积极动机。随着社会生产能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文化消费需求成为新的热点。仅依靠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需求决定市场,消费对生产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强,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3.优越的地理位置

河南地处中原,承接全国东南西北交通要道,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抠纽。京广线,陇海线、京九线等九条铁路交汇在河南境内,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铁路。全省高速公路、公路通车总里程均位首位。航空运输发展迅速,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便于河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对文化交流往来发挥着桥梁的作用,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禀赋是河南省的明显优势,也是进行产业化开发的重要“资本”,离开这一基础支撑,河南发展文化产业只能是“空中楼阁”。而潜在的消费市场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头活水”,同时河南的区位条件独特,具有交通优势。河南发展文化产业应该立足实际,充分利用一切优势条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三)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首先,缺乏总体规划,综合开发能力不强,资源开发过程中创意不足,没有突出区域特色,缺乏全省一盘棋的缜密谋划。其次,现代文化产业要素不容乐观。河南省优秀的文化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创意人才嚴重缺乏;河南省地处中原,相对闭塞,经济条件较差。第三,文化设施是发展文化产业、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河南省的各项基础设施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资源优势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开发。

三、河南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产业强省的对策探析

(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处于初级阶段,体制问题严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文化企业改造,使之成为自给自足、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同时,各地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文化资源禀赋也不同,文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标准也不一样。“一种结构形态是否优化,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具有增值能力和扩张能力。”河南应该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依托自身特色,加大上游创意开发环节的培育力度,做好优势文化产业。

(二)科学规划总体布局,走资源依托型道路

全省的文化资源状况和文化建设现状不同,各市的综合文化实力悬殊,应该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情况做好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与布局。河南的文化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以郑州为主轴,以郑州、洛阳、开封为“一带”,以豫南(以南阳为中心)、豫北(以安阳为中心)为“两翼”的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和发展格局。建议在已经形成的“一带两翼”文化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以郑州商文化和三教文化、洛阳汉魏文化、开封宋文化、安阳殷商文化、南阳汉文化和玉文化为依托,发挥区位优势,对现有文化产业进行充分的整合。

目前河南省经济基础较差,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落后,但是大多数地区都拥有独特而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旅游、武术杂技、民间工艺美术等一些文化产业领域,无论是资源条件、发展基础还是市场潜力,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可以预期的经济效益,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的重点产业。

(三)深掘资源内涵,实施品牌战略

文化资源的开发及文化产业的壮大,必须依靠文化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河南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大多数品牌的影响力局限于国内和区域内,没有形成产业规模的品牌。要促进河南文化发展,建设文化产业强省,需要全面调查和评估当地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找准特色和优势,深掘其文化内涵,扩大影响力,发展重点项目,培育文化品牌,最终形成一种文化符号,一旦形成了这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走到哪儿,这种文化就走到哪儿。

(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解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问题,必须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培养一批懂得河南省文化资源优势的知识型人才,还要引进一批深谙市场运作机制的运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结语

中西部地区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认清自身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或强化优势,或弥补劣势,避免盲目效仿发达地区,才能有效的促进该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河南不同于沿海发达地区的独特优势在于其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及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河南要真正实现由资源大省转变为文化产业强省,必须做好整体规划,立足于文化资源丰厚的比较优势,开发出潜在的市场优势,同时避开资金技术方面的不足,将创意贯穿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走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依托型道路,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的有机统一,为中原崛起、文化振兴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放涛.创意中原[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蔡尚伟.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 单世联.现代性与文化工业[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4] 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5] 张新斌.中原文化解读[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

[6] 冯子标,焦斌龙.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 张晓明,胡惠林等.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 张腾飞.我国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9] 王尊.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0] 王晓宇.提升河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11] 祖令.河南省文化产业政策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文化资源文化产业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基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形象体系构建初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