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启示

2015-07-04刘瑞刘泉葆

大观 2015年9期
关键词:思辨幸福德性

刘瑞 刘泉葆

摘要:在社会深刻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面临诸多困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为改进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引。正确的幸福观有利于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快乐和痛苦,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和获得真正的幸福。

关键词:幸福;德性;思辨;教育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基本思想

(一)幸福是最高的善

“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 目标。因为人们都有个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1]善被合理地认为是世界万物追求的目的,由于实践形式的丰富性和科学技术的多样性,所以目的也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是由各个具体的善积累而成,并且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德性的活动而达到的善。他对于“善”的理解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不仅认为“善”是一种目的的总和,而且认为“善”存在的方式和意义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所有的目的都是最后的,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 善有双重的含义即就其自身而善和通过它们而達到善,只有那由自身而被选取,而永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后的,才是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主张人的本性是政治的,因此生活在城邦中“自足”就是终极的善。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善”是复合的,整体性的善。在他看来,“至善”是一种生活的完满和自我的完善,包括人的才德潜能的充分实现和身体的健康。

(二)幸福是合德性的实践活动

“把最高善成为幸福,看来是种同语反复。还更应该着重谈它到底是什么。”[2]亚里士多德根据生活经验的事实,认为要弄清幸福的性质,就必须进一步以人的功能来说明幸福的内涵。人的功能,决不仅是生命,因为甚至植物也有生命。我们所求解的,乃是人的特殊的功能。因此,生长养育的生命,不能算作人的特殊功能。其次,有谓感觉生命,也不能算作人的特殊功能,因为甚至马牛及一切动物都具有。人的特殊功能是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理性的生活,而这种依据理性原则进行的理性生活,也就是人灵魂的功能。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分为两部分: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其中非理性部分中有一部分被称为欲望。欲望常常不受人控制,诱使人走向理性的反方向。因此,灵魂的非理性部分需要理性部分的指导,使其按照理性原则去做好自己的事情——使灵魂符合德性,这种活动才能称为幸福。

(三)最高的幸福是思辨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思辨的生活才是最高贵的生活,才是最高的生活。“完满的幸福是一种思辨活动。”因为思辨是人的本性最好部分的实现活动,是最强大的,它本身即为目的,具有自足性、持久性,能给人的身心带来纯洁的快乐,思辨越多幸福就会越大。对亚里士多德而言,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追求幸福、获得幸福。而幸福是合德性的现实活动,他把德性分为两类,一类是伦理德性,主要是人优良品质的体现;一类是理智德性,主要是人思考、推理的德性,可以由教导形成。这两种德性,亚里士多德更为推崇理智德性,他认为理智德性是最完善的德性,是我们身上最具有神性的东西,而思辨活动则是理智对知识运用的一种实现活动,是合乎最完满德性的现实活动。思辨活动自身就是目的,“沉思似乎是唯一因其自身故而被人们喜爱的活动”。[3]亚里士多德同意梭伦的观点:“那些具有中等程度的外在善,做了自己认为是高尚的事,并节制地生活了的人们是幸福的。”[4]

二、当代大学生该如何正确对待幸福

(一)重视实践,培养良好的习惯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要获得幸福,必须先获得德性,因此唯有反复实践才是通向幸福之路。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动,而合乎德性的活动要通过合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去获取,并且只有不断的享有这种合乎德性的生活才能到达到一种美好的状态,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无限接近幸福。合乎德性的行为不仅要对这一行为知道,而且要出于某种状态对这一行为进行选择。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合乎德性来说,“知”的作用显得非常微弱,重要的是选择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不断的重复有德性的行为的结果。就像我们要成为一个公正的人那样去做公正的行为。如果不去实践,我们就无望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一个幸福的人。道德的德性由习惯养成,因此从小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培养理性

理智德性是属于灵魂中的有逻各斯的部分,它包括理论理智和实践理智。智慧是理论理性的德性,而明智是实践理性的德性。智慧是努斯和科学的结合,必定是最高等题材的,居首位的科学。明智的人的特点就是善于考虑对于他自身是善的和有益的事情。明智的人所考虑的是一种好生活总体上有益而不是某个具体方面的有益。由此可见,我们主要就是通过培养明智这种品质从总体上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明智这种品质,一方面作为理智德性可以由教导而生成;另一方面由于与道德德性不可分离期育成又离不开习惯。那么,除了培养良好的习惯外,我们还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我们明智的品质,虽然明智是能够使我们做事公正和行为高尚,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智慧和那些德性了,明智和智慧是那种自身即善的事物,他们本身就值得欲求。

(三)幸福需要靠自己的努力

幸福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把握机遇,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与神赐予的幸福和靠机遇得到的幸福相 比,靠 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幸福才是最高尚的。他的幸福观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强烈反对坐以待毙,听从命运安排的消极心态。他的幸福观启示我们,要想实现幸福,不仅要积极进取、努力奋斗,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需合理利用身边有利的外部条件,恰当地处理机遇,这对纠正大学生在幸福观上的错误认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幸福生活应该是“活得好”和“做得好”的统一

以“至善”作为理想奋斗目标的同时付诸于合乎德性的实际行动,才能达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的生活才是幸福的,才是最完满的,他主张要把思辨的幸福作为一种理想来激励人们为之努力和奋斗。因此大学生要加强 自身品质和道德文化的修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减轻“肉身的沉重”,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为振兴中华民族脚踏实地,在思辨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

幸福是人生观、世界观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这对当今社会,尤其是在学术界和大学校园营造 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术风气,激励人们为真理而奋斗,有其现实意义。

【注释】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苗力田.亚里士多德选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06.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10.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3.

[3]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刘瑞,女,汉族,河南信阳,云南财经大学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泉葆,女,汉族,黑龙江鸡西,云南财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思辨幸福德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西方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为了“幸福”的母亲
传统德性论的困境及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