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管理标准”视野下的物理教师专业化

2015-07-02赵承忠廖贵圣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教学物理

赵承忠 廖贵圣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 (以下简称“管理标准”)要求学校引导教师“创新课程实施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讲,这就是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物理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思考这个问题呢?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突出实验教学,是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学素养、达成课程目标之必需;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可见,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就是实验教学的创新和规范化、高效化。下面以初中物理为例谈谈加强实验教学的做法与思考。

一、加强教师的演示和示范,让学生充分有效地观察思考

统计数据显示,中部农村中小学各科演示实验的实施率实际不高,平均不足60%,有些勉强实施了,效果也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有实验教学成本高,人、财、物投入大,特别是器材修配跟不上的影响;更有优质教育资源竞争的逼迫,造成学校、家长对纸笔测试重视、对实践操作淡化的影响。“管理标准”的出台,开启了不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等问题治理的征程。有了标准,今后教育教学第三方评价将发挥重要作用,实验教学的专业化将有章可循。

精心准备。首先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教材中提供的“演示”“想想做做”要作为首选,同时还要结合实际进行增减。人教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第一节“科学之旅”安排了一些演示性实验,教师不能完全照搬,还要根据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自备一两个效果明显的实验。如,以学生关注神州十号王亚萍“太空实验”为契机,演示铝钱币浮于水面的实验、弹簧秤自由下落时重物的示数为零的现象。在器材准备方面,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教师先做一遍,确保仪器的完好。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教法上,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对诸如何时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有什么现象,学生观察的重点在哪儿;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等都要在课前考虑清楚。

科学实施。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实事求是。首先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除了在课前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善于应对。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一忌忙乱,二忌简单粗暴,三忌虚假。如果出现了意外,教师不能忽悠学生,应迅速地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出错误之所在,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彰显效果。“观察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并通过其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因而要注意全体学生观察实验的效果。如果可见度受限,要支招破解。例如,演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特性,采用喷水雾的方法来提高实验的可见度;演示不同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即说明不同用电器消耗电能有快慢之别,自制演示板,将家庭电路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电能表都浓缩到演示板上,通电后师生一道共同观察接入不同功率用电器后电能表指示灯闪烁快慢不同。

二、加强操作性实验的安排与组织,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获得技能

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物理现象和规律, 是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学习和再提高。学校管理层一般只看了实验的开展率,对其实效性的评价较少。从学科教学评价层面来看,学生实验是学生能力考查的重点,这类实验课的开课率虽然高,但训练和考查学生人人动手能力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原因何在?

长期的观议课发现,是学生实验教学的秩序和实效上出现了问题。一些学生实验课没有做到井然有序,突出教学实效性,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讲解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如下问题:一是注意力分散,学生没能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等真正搞清楚;二是仪器无端损坏,学生出于好奇,提前动手;三是实验操作热闹而无序,没有把各个步骤环节认真落实,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很高, 但实验效果较差。拷问其原因,是教学准备和教学组织工作没做好,导致学生的操作无序,达不到实验的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 一些教师给出了如下对策:一是实验之前,学生都必须预习,通过预习大致了解实验过程、实验方法等相关内容;二是师生互动,课前将实验准备工作分配到实验小组,让小组成员在课外共同商讨完成,比如实验原理是什么?实验器材如何选择?实验步骤怎样?实验记录表格如何设计?实验注意事项有哪些?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哪些等。

例如“电阻的测量”实验,该实验既涉及到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也比较繁琐,对刚刚接触电学实验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实验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实验前,如果将学生合理分组,并要求各组学生通过独自预习、组内交流讨论完成“菜单式”准备工作: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规则有哪些?滑动变阻器如何使用?本实验的原理是什么?需要哪些器材?电路图怎么画?实验过程大致是怎样的?变阻器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记录表格怎样绘制?数据怎么处理?实验出现故障如何处理等。各组交流共同出现的难点、困惑,教师集中讲解、点拨。实践表明,经历上述过程之后,实验预设清晰明了,学生实验过程变得井然有序,学生好的实验习惯逐步养成,实验收到的效果也就好起来了。

三、加强探究性实验的选题与策略指导,让学生在探究中习得科学研究的方法

“管理标准”第21条要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在物理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实验, 能更好地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任务体现在课程中、课堂上。落实新要求,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迫切需要解决三个问题:规定的探究实验做了没有?学生是否感觉到真探究?学生的探究意识、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培养与提升?

第一个问题,规定的探究实验做了没有?课程改革以来,随着各种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已基本成为物理教师的共识。学校及相关部门探究实验报告、座谈、问卷数据显示探究性实验课开出率很高。但探究性教学中敷衍者有之,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仍存在。

第二个问题,学生是否感觉到真探究?目前业界热议的是加强学生科学探究的策略与方法的指导。策略有“情境性策略”“等待的策略”“课内外结合的策略” “鼓励自我发现的策略”等。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类比法”“表格法”“图像法”等。科学探究中,有了情境,学生就容易发现和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做出合理的猜想。有了“等待”,学生就会有充分的过程经历,不会感觉到教师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在探究活动中突出了方法,学生才有做科研的感觉,才能够在实践中去真正地体验和习得方法、提高技能。选择一些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如探究“生活中常见的海绵、棉布、木板、水泥板等材料的隔音效果”“保温瓶不加满水比加满水更保温吗?”“探究人爬楼与引体向上做功的功率大小”等,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提升能力。

第三个问题是实效性问题。学科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新的管理标准一定会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常态。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七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初中学生的科学探究,重要的是培养意识、提高能力,探究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因此,选取一些探究要素,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有重点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更能让学生探有所获。如八年级学生刚开始学物理可做“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影响声音大小的因素是什么?”等简单的探究性活动,关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要素。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操作器材,有目的地观察、记录,有思路地分析现象就达目的了。到了八年级下学期“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可从问题和猜想开始,多涉及一些要素,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探究活动。

(作者单位:赵承忠,宜都市教学研究室;廖贵圣,宜都市高坝洲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林云志

猜你喜欢

探究性实验教学物理
只因是物理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我不是教物理的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