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教学价值三问

2015-07-02姚琴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种树编者价值

姚琴

阅读教学要想达到“活”而不飘、“实”而不僵的效果,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把握好文本的教学价值。把握的基本方法是追问:一是追问编写意图,确定教学思路;二是追问文本内涵,落实语言训练;三是追问学生所得,提升认知水平。笔者以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桃花心木》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追问编写意图,确定教学思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编写要慎之又慎,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编者选文时,首当其冲考虑地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解读文本时,要从追问编写意图入手。

解读编者的思路,可以从分析教材设置的练习入手。《桃花心木》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作品。文章语言恬淡清新、平实简单,却借物喻人,余味醇厚,平易中透着感人的力量。

编者在课后设置了三道练习题:

1.朗读课文,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读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2)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3.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从三道习题中,我们可以窥见编者确定的文本教学价值。

其一,编者暗示了文章的层次、主题及内容。“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是课文第二层,在第4—7自然段;“为什么要这样做?”是课文的第三层,在第8—13自然段;“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第四层,即第14自然段;“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是课文的最后一个层次。通过以上层次的划分,可以确定文章的主题及内容:课文主要描写了一位种树人用奇怪的方法来种植桃花心木,“我”从中体会到人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获得磨砺,最终成才。

其二,编者暗示了教学流程及教学重难点。我们再看三道练习题的编排顺序:第一题侧重让学生关注课文的表层主线“种树人”。第二题则进入心理层面,让学生理解“不确定”,体验桃花心木“独立自主”之心。也就是说,文章的主线是种树人,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围绕种树人展开的,让学生理解“不确定”的含义,理解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重难点?习题给出了一条思路——不就文解文,而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激活感受,用心体验。这是第三题的真正用意。

从三道习题的编排顺序,可以揣摩到编者预设的教学流程:先朗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接着了解文章主题、学习重点词句,最后抄写词句,即语言——内容——主题——语言;换言之,编者是将语言学习作为重心预设教学流程的。

有了以上分析,教师设计教案时,或套用,或取舍,心中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追问文本内涵,落实语言训练

每一个文本的价值取向都会是多方面的。编者出于单元教学的需要,往往会侧重于其中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的价值。这一个或几个,大多还直接与文本的语文价值有关。教师解读文本时,要善于发现文本特有的语文价值。抓住了这个根本,其他价值才有所归依。

《桃花心木》中有两个核心词语:一个是“奇怪”,一个是“不确定”。“奇怪”在文中直接出现了三次:一次是种树人或三天来一次,或五天来一次,或十天来一次,没有规律,浇水量也没有定数,作者感到“奇怪”;一次是种树人或早上来,或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作者感到“奇怪”。一次是种树人总是不定时来补种,作者感到“奇怪”。再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文中还有几处暗含着“奇怪”:如初次看到桃花心木树苗时,“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再如“我”的两处疑问——“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这些句子或明或暗地写着“奇怪”。这种叙述方式使文本充满了张力。另一个核心词“不确定”,则从四个方面对“奇怪”进行了回应:前两处的“不确定”是对种树人行为的解读;后两处的“不确定”是“我”从中获得的生活思考——只有经历不确定的磨难,才能形成独立自主的能力。

文本中的这两个核心词语,一个引出了种树之道,一个引发了育人之理。两者交相辉映,互为应答,不仅使文章脉络清晰,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文本的普世价值: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才能炼就独立自主的心,具备巨大的潜能。

解读教材时,教师抓住这两个关键词,顺藤摸瓜,就能找到文本特有的语文教学价值,实实在在地开展听说读写训练。

三、追问学生所得,提升认知水平

上述两次价值追问是基于文本、基于学生实际所做的预设,收效如何,还需要经过课堂的检验。第三次追问是经过课堂检验以后所做出的,追问的关键是:学生现有的起点在哪里?怎样以此为基点提升学生的认知?

教学中,预设的目标都已达成,但学生普遍对“文章这样结构好在哪里?”感到困惑。借助这个问题,教师带领学生再次回顾并梳理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

首先,文章构思巧妙,浑然天成。生疑——设疑——解疑——悟理,这种结构正如经典乐曲的起、承、转、合一般,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其次,文章借事喻理,以小见大。由种树之道引发育人之理,从平凡小事中获得人生启示,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再次,文章首尾呼应,意味深长。开头点明桃花心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结尾的“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与之照应,使得文本意蕴深远,隽永雅致,余味悠长。

这样地梳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让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

语文教学中,经常保持对价值的追问,会让教师充满底气,接上地气,从而在纷繁的教学潮流中多一份淡定,多一份从容,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 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种树编者价值
编者语
种树
编者语
一粒米的价值
编者语
“给”的价值
一起来种树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