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与桌椅的约定”到“没有边界的教室”

2015-06-30唐迎珠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桌子座位研讨

唐迎珠

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是我们坚持的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倡导幼儿在真实自然的生活氛围中,在生活实践操作中,在亲身感受体验中受到教育。尽管我园许多教师认同这一理念,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却难以将这一理念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为此,我园以“我们与生活教育的约定”为主题,从教学活动的外在形式入手进行了系列教研活动,旨在引领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实生活教育的理念。整个教研活动由“与桌子的约定”专题研讨开始,随着教研活动的进行,又生成了“与椅子的约定”和“与教室的约定”两个专题研讨活动。以下是我们教研活动历程的记录。

一、“与桌子的约定”专题研讨——转变座位形式,走近生活教育

座位是幼儿园中供幼儿和教师坐的地方,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多么平常,但幼儿坐哪里,怎么坐,并不是小事,体现出一定的教育理念。提出“与桌子的约定”是基于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对桌子的依赖感很强,近十张桌子安置于活动室的中心位置,占据大片空间,很多活动都离不开桌子,严重束缚了幼儿活动的自由和自主,也束缚了师幼之间该有的平等和尊重。生活教育崇尚的是自然的教育,即幼兒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游戏。所以,对座位改革的意义重大,于是,我们与桌子约定:教师不依赖桌子安排幼儿的座位,而是根据教育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合理安排幼儿的座位,如双马蹄、半圆形,也可以紧紧围绕在教师周围,幼儿可以是坐在小椅子上,也可以是坐在地毯、地板上……总之,幼儿座位的安排要方便活动的开展,既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又能为幼儿自主、自由地互动与操作提供充分的空间。

“与桌子的约定”实施一段时间后,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研讨,大家一致认同灵活多样的座位形式适合幼儿身心特点和活动的需要,教师们还创意地运用图片、手势等方式,提示幼儿自主变换座位形式,不仅提升了活动成效,还养成了幼儿的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使教学氛围更宽松和谐。研讨中教师也提出一些异议:各班教室的布局不同,空间大小不一,统一安排座位的形式较为麻烦。因此,我们决定不“一刀切”,给教师自主安排座位的空间,同时和教师共同探求不同活动室座位合理安排的形式。

研讨会后,我园的业务园长和教研组长组成调研小组,走进各班进行考察与调研,发现各班幼儿座位的形式丰富多样,有席地而坐的自由式,有半圆形或圆形的游戏式,还有围站在教师身边的亲切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多媒体设备设施是固定不变的,使得屏幕高度和角度难以变化,造成处在某些座位形式中的幼儿有观看视频的障碍。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座位形式虽然丰富多样,但教学活动中的许多时间幼儿都是坐着的,是“坐中学”。所以,我们不仅要把幼儿从桌子旁边解放出来,还要从椅子上解放出来,由此,我们生成了新的研讨专题“与椅子的约定”。

二、“与椅子的约定”专题研讨——以“做中学”走进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重视“做”的重要,指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得做得好”。但实践中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会将孩子能否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作为好好学习的标准,而对那些爱插嘴、爱动手的孩子会觉得有些麻烦。我们不全盘否定“坐中学”——很多时候需要幼儿的倾听和思考,但我们又如何落实“做中学”呢?以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坐”多长时间,需要“做”多长时间,两者有机结合是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们与“椅子”约定:教学活动的形式多样,使幼儿更多地做中学和玩中学,彻底转变在教学活动中幼儿从开始坐到结束的局面,不要让椅子陪伴幼儿的成长。

和“与桌子的约定”相比,“与椅子的约定”内涵要深刻得多,实施的难度也要大得多,我们组织和开展了以下研讨活动。

1.网络论坛。我们通过园内网络开展“与椅子的约定”研讨,对于“做中学”大家是认同的,但同时又认为“坐中学”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教学活动中很多时候需要孩子们安静地倾听和思考,必须“坐中学”,一位教师还用我园教师共同观摩过的、上海名师吴佳英老师组织的社会活动“屋顶上的秘密”加以佐证。在“屋顶上的秘密”活动中,孩子们基本都是坐着学习,但他们依然兴致很高,学习效果也很好。但更多的教师加以反驳说:“在吴老师的活动中,不难发现孩子们对现代高楼屋顶的再利用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他们详细地介绍了空中百鸟园和屋顶停机坪。吴老师说课时也强调上课前她曾组织幼儿调查身边各种屋顶再利用的情况,这说明这节课是‘做在了前面,为课上的‘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最后,大家获得的共识是:教学活动中的“坐”与“做”是辩证关系,是“做”在先“坐”在后,幼儿是通过“做”获得经验,借助“坐”对经验进行分析、推理得到相应的知识,所以就本质而言幼儿是“做中学”的。教师不仅在教学前要指导幼儿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耳获取经验,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做”的空间和时间,帮助他们从经验中提取知识。

2.案例研讨。我们组织教师设计和实施体现“做中学”的教学活动,进行观摩和研讨。如在小班绘本教学活动“大卫不可以”中,教师运用多种方法,突破绘本教学中常用的讲一讲、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尽可能让每个教学环节更具活动性,更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自主学习。当然也有些教学活动的“做中学”“玩中学”只是一种形式,如在一个科学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地操作,看似是有序操作,本质却是机械模仿,幼儿没有自主探索的机会,没有真正“做”起来。“做中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艺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把“做中学”演绎得更好。

三、“与教室的约定”专题探索——“没有边界的教室”让生活教育充满活力

通过前面两个约定的研讨与实践,我们逐步摆脱了桌子、椅子的束缚,但是否真正体现了幼儿学习的开放化和生活化呢?我们又开始新的探索与实践。

1.学习《指南》提出“与教室的约定”。我们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迫切感受到幼儿园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价值和意义。于是,我们设计和开展了“与教室的约定”专题探索活动。根据这个约定,我们首先把“教室”变成幼儿进行各种活动的“活动室”。一段时间后,我们受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教育的要求,如“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的启迪,组织教师认真研读沈佳慧根据自己孩子在德国就读小学的经历和感悟而撰写的《没有边界的教室》一书。在德国,花园,草地,森林,野外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教室的延伸,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组织小足球队……这些都是小学生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澳大利亚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户外的,游戏的”。这些都让我们深受启发,于是,我们将“与教室的约定”拓展到户外,将幼儿从教室中解放出来,能在户外进行的活动就不在室内进行,尽可能让幼儿接触更多的阳光雨露,而不是受控于图片、多媒体,我们追求的是“没有边界的教室”。

2.尝试实践“没有边界的教室”,让生活教育充满活力。在把“教室”变成“活动室”的实践中,我们以一个班级作为试点,由园长主持,全体教师参与,全面调整这个班级的空间,将“教室”划分为多个活动区域,把桌椅分散在各个区域内,让幼儿的游戏、餐点、学习等活动都在区域中进行。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又推广到所有的班级,将每个教室都变成活动室。实践“走出教室”的第一步尝试是设计和开展“户外寻宝”活动。当孩子们手中拿着寻宝图,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来到大自然,像放飞的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着、笑着,激动着,兴奋着……孩子们十分疑惑地问:“老师,今天怎么不上课了?”“这就是在上课呀!”孩子们惊讶又兴奋:“太好玩了!”孩子们的反应让教师们感触万分:“看来,上课在孩子们心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分量,并且只有坐在教室中,那才是上课,才是学本领,他们不知道从自然中学习,从生活中学习。”从“户外寻宝”活动开始,户外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多,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大社会,在“没有边界的教室”中体验生活教育的真谛。

三个约定的研讨过程,是我们的生活教育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三个约定,从教育的外在形式入手,逐步向内涵深化,生活教育由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自然而然发展的。就在我们一次次微妙的变化中,实现了“没有边界的教室”这一大的改变。

猜你喜欢

桌子座位研讨
换座位
擦桌子
巴士上的座位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拼桌子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打桌子
换座位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