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的途径初探

2015-06-29詹莉华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有效结合作文教学

詹莉华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诗文,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而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作文的语言表达单调枯燥,想象贫乏。如何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本文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作文教学 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6-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中阶段“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伯 语· 泰伯》)指出了古诗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的意义

1.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当《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出现的时候,中国文学这一漫漫长河就源源流淌,永不停息。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怏怏大国的文风诗调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随着上世纪末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博大智慧和神奇魅力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和推崇,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渴求,已成为当今时代持久不衰的社会热点。

2.古诗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人教版每册的教材中,古诗文占据了至少三分之二的篇幅(包括背默积累的十首古诗词)。选入教材的古诗文,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真正地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进而认识其中表达的意境美,从而体验到诗人的心灵美,这对于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大有好处。

3.作文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用词造句、谋篇布局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综合训练。作文本质上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决定了作文必然是可品味耐咀嚼的。而古诗文大多内容丰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如果能以古诗文积累为载体来学习作文,不仅能够实现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完成培养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

二、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的作用

1.学好古诗文,学会做人。常言道:作文即做人。古语还说:“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随着少年一代的成长,他们将饱尝且收益于千古美文的精神食粮。《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的定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对学生身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翻开初中语文教材,无限美文,尽收眼底,更耐读的依然是古诗文,可以说篇篇文质兼美,它们或歌咏奇山大川,或记述亲身经历,或阐发人生哲理,或抒发胸中情怀,表达了古仁人志士对生活的追求。学了《送东阳马生序》,学生会从宋濂身上看到刻苦好学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品质;王安石的《伤仲永》更能使人懂得后天勤奋的重要性;朗诵《〈孟子〉二章》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心中定能升腾起敢经磨难担当重任的豪气;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表达的心系百姓忧乐天下的思想,会涤荡心灵;《醉翁亭记》则让人学会了在自然中超然脱俗,在山水中旷达起来;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妙绝的山水风景画,并能引发我们无穷的想像,置身其中,悠哉乐哉,是一种享受;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明白了做人的最高境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而也教育学生忠于职责是一种美德;《唐雎不辱使命》让我们看到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和浩然正气……这一切,将成为学生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也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作文中完美地体现出来。

2.学好古诗文,引发想象。古诗文是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语句精辟,蕴含深刻的内涵,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好素材。如教学古诗《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我抓住“迷人眼”、“没马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初春万物復苏的美景,进而体会到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又如教《登幽州台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怀才不遇的诗人陈子昂,现在正登上了幽州台,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请想一想:除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独字,你还会用哪个字来形容自己此时的孤寂呢?”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王国,畅游一番。既提高和丰富了学生的古诗文素养,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3.学好古诗文,促进表达。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 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 彰显文章底蕴, 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如以下两个作文片段:

片段一:

曾几何时,我迷恋上了文学,可是我却怎么也无法进入文学更深的境地,进去探索无穷的奥秘。

当李白拉着我的手在天姥山上神游;

当杜甫伴着我的话在泰山之巅呼吼;

当李易安让我坐在她船上争渡归舟;

当曹孟德看着沧海写下今生壮志后……

我多少次地咨询多少次地问求:“这文学大门该如何推动,这文学殿堂我何时能游?”(摘自中考满分作文《门其实开着》)

片段二:

语文是一位画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用神来之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春雨图、她用五彩缤纷的色调描画着春天,描绘着春风的柔情与抚慰,描绘着细雨的缠绵和奉献,描绘着春意的盎然和生机,使我心雨飘飞。

语文是一位音乐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起一支农家丰年曲。她用悠扬的琴声,弹奏起夏日的激情;用圆润的歌声,驱散夏日的炎热;用起伏的鸣声烘衬着夏的豪迈和酣畅,使我思绪飞扬。

语文是一位诗人。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四射的才情吟诵着秋的壮阔,畅谈着秋的蕴藉,谱写着一曲激荡澎湃的秋的颂歌。她用激情之火,点燃我的心灯;她用诗化之墨,滋養我的心田。

语文是一位摄影家。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情妙思摄下冬的洁白与寥廓,用心灵的眼睛驻目冬的壮美与浪漫。她用镜头留下冬天永恒的记忆,也摄下我心灵的律动。(摘自中考满分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可见,这两位同学在考场上能有如此流畅的语言表达,完全得益于对古诗文的热爱。

三、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效结合的途径

1.通过品味和积累古诗文,领略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古典诗文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其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学习古诗文的首要任务。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文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学生必然会被它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积累了词句,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而不必再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2.正确理解古诗文的内涵,让古诗文走进学生的作文,使学生的作文焕发出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综观各省市考场满分作文,大多数考生的古诗文功底相当深厚。可以说,这与他们平时注重积累并消化古诗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考场上, 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为他们写出满分作文或优秀作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考场满分作文《寂寞的意韵》就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词,焕发出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在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

再如文段:“雨是有灵性的,她似乎顺应人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同样是温柔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还是妖艳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每当寒暑易节,总感慨世间险恶,于是便更向往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摘自中考满分作文《雨夜思绪》)

上面的文段,虽然都是关于“雨”的古诗文,但各句表现的“雨”的特点是不同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现的是雨的灵性;“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表现的是雨的温柔;“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表现的是雨的妖艳;“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的是雨的悠闲。如果只是机械地积累,而不理解诗文的内涵,写作时就会弄巧成拙。

3.古诗文阅读指导跟作文教学相结合,实现“古诗文作文化”,初步形成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的“古诗文作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1)改编情节。针对一篇古诗文,我们把它故事化,让学生在品读古诗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其背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像毛宁的《涛声依旧》,创造灵感不是来自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吗?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也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2) 改绘场景。学生写人记事类作文写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不擅长或不会描写,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性格,在文章中举足轻重,在写景抒情类的散文中更是主体。古诗文写景佳句多如牛毛,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让学生理解赏析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相关的场景描绘出来,更是学生模仿描写学会描写的二次创造。

(3)填补空白。古诗文由于语言行文特有的精练,留下了很多空白。挖掘这些空白可让学生的发散性想象得到自由地驰骋,品味到文外之趣,言外之旨。像《木兰诗》中有关花木兰在战场的多年生活情况是一个空白点,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填补,创造出战场上花木兰英勇坚毅、机智无畏的女英雄形象。

(4)续写古诗文。很多古诗文在精彩处戛然而止,留下了很大的审美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穿越时间空间,翱翔在文学的天空。如教《桃花源记》时,我引导学生讨论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以及桃花源内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在当时社会是否属实。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了这只是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

总之,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敢于实践,多加探究,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李莉华,《将古诗文引入作文教学的尝试》,出自《湖南教育》2009、4

[3]连翔,《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的几点尝试》,出自《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1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有效结合作文教学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探讨小学班主任管理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实务工作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效结合的途径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