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雨萧关

2015-06-29杨风军

六盘山 2015年3期
关键词:固原

杨风军

这是一股流淌在血管中的情感,就像对父母、兄弟姐妹,对故土之上的一草一木、一眼窑洞或一座院落、一方堡子等物象的情感一样。当我在成长历程中的某一刻认识了“萧关”这两个汉字,并能将其同相关的事件链接时,我的心湖像是投入了一颗石子,在荡开的涟漪以萧关为中心向感觉的纵深渐次扩散中,我在许许多多的白天和夜晚用心触摸关于她的历史,她的风骨,她的意蕴……

像初恋时的第一次约会一样,我是在对她做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在有关她的介绍文字植入我的心间,以至发酵酝酿出一种磁性、散发出一种狼烟散尽后的自然气息时,满怀激情地抵达了她。

那是一个夏日黄昏,相约了几位文友,来到距固原古城东南大约四十余公里的萧关遗址处,携带着六盘山麓的清新穿越三关口的风徐徐吹来,柳枝飘忽,四围荒草瑟瑟,我的目光落到用黄土夯筑起的残垣塌峰间的那一瞬,忽然感到了被尘埃封存起的苍凉。一座凿刻着“萧关”字样的石碑就静静地坐落在这里,我不由自主地向历史发问,这样的石碑想要向后人昭示什么?是坚守的艰辛,是曾经的繁华,还是谁主沉浮?在寻觅答案中,我将眼前的她与千年前的将军作战地图联系,与史料中的墨香联系,与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文字联系。我在以她为结点的文字中体会到了一种价值,一种使命。

正如李敬泽先生所说:“如果我是几百年前的将军,我会久久地凝视固原,血与剑与风的固原,马群汹涌的固原,烽隧相望、坚城高垒的固原。在广大的帝国版图上,固原是一个微小的点。但两千年间,任何一个目光锐利的战略家都会一眼盯住这个点。这是帝国的要穴,是我们文明的一处要穴,它无比柔软因而必须坚硬。”如果打开地图,你会很容易地发现这里正是通向关中地区的咽喉。游牧民族的马队突破这里,就等于冲进了中原王朝的北大门,一路长驱直入,长安的大门就会轰然洞开。

旧《环县志》载:“‘其疆域西北与宁夏固原势若唇齿,东北一带花马池、定边出入之要津。自灵州而南至郡城,由固原迤东至延绥,相距各四百余里,其中唯此一县襟带四方。实银夏之门户,彬宁之锁钥也。战国秦长城由西而东,横跨环江,越过丝路古道,沿河设塞,筑城建关,建在此交叉点上的萧关,即是在长城上建的关口,也是长城史上最早的关口之一,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作为中原自然屏障四塞之一的萧关,设于西汉初,汉唐时就是军事要地,统治者曾派重兵驻守,保护古都长安。顾祖禹称萧关为“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每当人们提起萧关,就把它与胡笳羌笛、蒿草满目、白骨累累、野兽出没无常的凄凉景象联系起来,多少忧国忧民的文人墨客,曾亲身经历了萧关道路之险要、环境之恶劣、战争之残暴场面,用手中的笔记载了萧关的过往。

汉饶歌在《鼓吹曲》中写道:“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李昌符到前线之前,想象萧关一带群众妇孺皆兵,共同抗击外敌时写到:“渐绝风沙暗,萧关欲到时。儿童能探火,妇女能缝旗。川少衔鱼鹭,林多带箭麋。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蓬侯骑,都户在燕然。”;岑参、王昌龄的笔下也生发出“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的感慨。

之于萧关,不知留下多少将士的脚印,他们告别妻儿老小,在外戍关,妻子的牵挂让人揪心,有诗为证:“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朝亦有所思,暮亦有所思。登楼望君处,霭霭萧关道。掩泪向浮云,谁知妾怀抱。玉井苍台庭院深,杨花落尽无人知。”

因其是通向中原的咽喉,因而也就有了秦、唐、宋、元等先后在萧关周围设郡立县,建关筑城的记载。

秦设乌氏县,修长城,汉置高平城,汉武帝曾六出萧关,唐通丝绸之路,宋修城寨,元设安西王府。

在历史上,萧关百姓曾饱受匈奴、吐蕃、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进犯之苦,这里曾发生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战争,有的将士常年守关,由黑发变为了白发,发出“今未部曲尽,白首过萧关”的感叹,有成千上万的将士魂游萧关,蒿草满目,芦草纵生,尸骨遍野。如今,烽燧堡垒在人们的眼中不过是一■黄土,站在萧关石碑处体验过往历史,遥想秦汉长安城的兴衰,遥想中华荣辱,感触良深。然而,伴随着时光流转飞逝,有多少与她牵连的故事被世人记起?

在凭吊萧关的情绪中,我的内心隐隐作痛。是什么不可抗拒的力量将这处中华文明的要穴摧毁,而将其变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包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认识历史中得到这样的答案: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人祸”迄今还在发生。据国家各大媒体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仅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就有三分一的名人故居被毁,何况其他地方呢。

沿着历史轨迹,我们会清晰地看出,历史上的萧关其实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关塞,它与秦长城的战略地位是密切相关的。秦长城以及在环县境内沿长城修筑的城镇堡寨,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三大烽燧筑在萧关的制高点上,既可遥相呼应,又能俯瞰环江、城西川、城东沟三水交汇的地域,关内外五平方公里的河谷、山川、道路、村舍等尽收眼底,高下纵横形成立体防御体系,其设计精心,布局巧妙,令世人叹为观止。更深入地说,这是一种思想,是冷兵器时代统治者彰显自我的载体。

受其影响,西海固大地上便有规模不一的堡子,有了庄院,有了思想深处的执着坚守。在这方人民的认知中,因其有过像萧关一样的坚守,才有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才有了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但是,无数个坚守这块疆域的关口兴衰告诉我们:只有在意识形态中筑牢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养育我们的疆土才不会再遭外敌的侵扰和饱受战火的蹂躏。

2004年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文化高峰论坛上,许嘉路先生对当下世界文化的大融合有过一段论述:“从人类历史上看,外来文化总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除非民族固有文化能够消化它,吸纳其中的精华,为自身增添积极成分,使固有文化与异质文化和谐相处,否则就有可能被取而代之”。这一论述站在世界发展的高度,为中国发展谏言。可以肯定地说,这一论述的背后所发生的故事有着启迪作用。

当星巴克开在故宫里,成为世界对中国紫禁城感受记忆的一部分时,作为国人你有何感想?好在中华大地上依然有仁人志士,在博客上发表文章,发出自己的判断、立场和声音,使得星巴克不得不撤出故宫。我欣赏那些敢于发声的志士,更钦佩他们那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精神。

之于古萧关的坚守,我感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守更为重要和迫切。在本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所颠覆,被越来越汹涌的现代生活所摧毁的当下,我们应该坚守什么?

《南方都市报》曾载文,“优雅的汉语如果失传,优雅的心灵也将消失。母语危机的背后,隐藏着心灵世界的危机;而心灵的厌倦,才使汉语的优雅品质面临失传”。究其根源,在文化的传播中,汉语受到其他语种的冲击,曾经一度英语的强势让国人窒息。可想而知,这是多么令人恐惧的事情……

又一次来到见证中华民族荣辱兴衰,见证固原发展变迁的萧关时,是一个树树秋声、层林尽染的时节。

多少次,在我迈动双脚,游历于西海固大地的时光里,我有意无意间目睹她风姿犹存的次数已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春夏秋冬都有,但多在秋冬时节,次次心境不一。

每当路过萧关,看到那座石碑,以一种肃穆的姿态临风沐雨,就会被繁华落尽后的凄清浸染心绪,那种凄清足以让人产生一种别离的伤感,虽然是怅然间,与她已擦肩而过,但那种伤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萦绕心头。

事过境迁,不知还有多少人知晓萧关及萧关所发生的故事,尽管山头上仍然留存着打仗报信用的烽堠,秦长城的痕迹依稀可见。然而,在她的坚守下,这里终究结束了“一行书信千行泪”的凄楚与无奈和“时危多战垒,猛将守萧关”的战争场面。曾经以她为节点的古道驼铃和凄切花儿也被岁月之风吹落。中宝铁路、银武高速公路、312国道横贯萧关南北,使昔日万夫莫开的关隘变成通途。

驻足古道碑前,在瑟瑟秋风中,品读夕阳余晖扫过石碑的那一刻,“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诗句意由景生,“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词句犹如秋风过耳……

萧关,之于我生命参悟世事,感受存在哲学的背景下,我以为在你完成历史所赋予的疆域坚守后,你当承载新的任务。无论你以怎样的姿态承载,我都会和你相伴,以旷世痴情和执着坚守道义……

猜你喜欢

固原
近20年固原生态遥感监测气象分析
郭永锋作品
缺水的城市该怎么发展?
固原史姓粟特家族多元信仰探讨
古太原地望浅析
古城
惠安盐路与周边市场网络的形成
听须弥松涛、看文化古迹、观六盘云海、闻山花飘香
宁夏“六盘山旅游杯”全国诗文大赛获奖名单
固原古城的烽火岁月:或金戈铁马,或折戟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