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挖掘好课文这个“例子”

2015-06-26余玥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6期
关键词:挖掘例子语言表达

余玥

[摘 要]语言表达是人最重要的生活技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怎样利用好、挖掘好课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精妙之处,最终实现灵活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思想,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最应该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关键词]语言表达 课文 例子 挖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33

语言表达是人最重要的生活技能,这毋庸置疑。然而,如何表达、怎样去表达,表达是否精致、典雅、幽默、风趣,这就是一门学问了。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怎样教会学生像他学习的课文那样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去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中最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近几年来,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把课文作为例子学习文章表达方法”的课题研究,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探索,谈一些感悟和思考,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多关注语言表达,少课文内容分析

“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德国19世纪文学大师歌德的这句话虽然不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说的,却无意中道出了阅读教学的真谛。的确如此,一个孩子只要过了识字关,通常阅读一篇白话文,对其内容及情感的理解就不难。而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内容和情感的,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其间隐藏着作者怎样的智慧和技巧,这才是学生难以发现的秘密。

人教版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中有这样一段话: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中,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幻想的境界里。

通常我们的教师是这样教学的: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它是分几层来写的,每层写什么?然后是感情朗读这个片段,读出圆明园景观的美来。思考深一点的,最多会让学生看看这每一层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然后美读这些排比句,最后仿写一个排比句,仅此而已。

前两年,我县的一位教师被北京师范大学邀请参加“全国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创新力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执教一节研讨课,并将由崔峦老师亲自点评。因为我们的老师连特级教师都不是,再加上我们又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少数民族县,所以接到这个任务我们是又兴奋又惶恐。经过商议,我们决定教《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对上面这一片段,我们是这么处理的:

课件出示:

圆明园中,

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

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中,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

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幻想的境界里。

1.思考:

问题一:把这段话变化一下,感觉怎么样?(整齐)

问题二:同样是写景观美,三个分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第一层写景观种类,用上了“有…也有……;有象征着…也有象征着……”的排比;第二层写景观,1、3句是总起,2、4句是举例;第三层写感受,用上了“有如”“仿佛”的比喻词)

问题三:三个分句在布局上有什么特点?(一、二层是分写,第三层是总写)

2.比较句子:

(1)读读下面这两个句子。作者这样写,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①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②圆明园中,有殿堂,也有亭台楼阁;有“买卖街”,也有山乡村野。

(2)作者用了整齐的句式表达,富于音乐感。可是作者为什么连续用了几个句子,而不是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来描写?再对比读读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这样的反复品味,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些建筑时,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用上了“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这些形容词,生动地写出了这些建筑的美,充分体现了圆明园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如果没有这些词,则显得比较单调,没有美感。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建筑景观的美,不仅避免了单调地重复,增强了表达的效果,加强了语势,而且读起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很有韵律感。

一系列的赏读、品味,让学生真正体悟到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精妙。因此,教完后得到了崔峦老师的高度评价,说这是他听了这么多《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中最不一样的课。

二、多挖掘独特的语言表达,少在一般形式中转圈圈

有一个现象,常态课也好,观摩课也罢,教师们虽然关注到作者的语言表达,但往往只在一些修辞手法、词句上转圈圈。结果,学生的确掌握了一些表达方法,也能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但这些作文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究其原因,这些作文在语言表达上缺乏独特性、创新性。人教版教材五年级《慈母情深》一文中,写“我”第一次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了母亲。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读到这一句,我们都会觉得它很特别,和平时的表达不一样。它怎么特别呢?这样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呢?作者为什么不像平时那样表达:我的母亲怎么怎么样。这些往往是我们的教师很少去关注、去挖掘的。这个句子的特别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倒装,二是连续重复三次“我的母亲”。作者此刻想表达的仅只是他看到母亲转过身来那一瞬间的所见吗?绝非如此。更多的,他是在着意刻画在那一刻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无可言说的痛。震惊、愧疚、揪心、难过,这种痛通过母亲的一次次的动作、神态,一次次地撞击着“我”的心灵,使“我”无地自容。而同时,这一系列复杂的情感转化成对母亲的无限的感激和爱戴。这种爱促使“我”内心深处一次次对母亲发出这样深情的呼唤:“哦,我的母亲!”

通过这一组句子,我们仿佛能看到作者在写母亲时的那种百感交集的心情,甚至能看到作者拿笔的手好像在颤抖。这样的解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这种独特语言表达形式的魅力。其实,只要认真研读文本,一般的语言形式也能挖出它的特别来。如,《圆明园的毁灭》中的一段描写: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通常情况下,学生只知道句子与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写出了侵略者的贪婪和可恨。其实,作者在三个并列分句的表达上是藏着智慧的。为了方便学生理解,也可以把句子这样变一变: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

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通过变化,可以看出句式的整齐。第一个分句写能拿走的情况,第二个分句写拿不动的情况,第三分句写运不走的情况。你拿就拿吧,拿不动你就运吧,最可恨的是,你运不走的,你不但不留给我们,还任意地破坏、毁掉。所以,这三个在形式上既是并列的分句,意思又层层递进,把所有可能的情况全部列举了。这样写更能揭露侵略者的贪婪和丑恶,也更能激起读者的愤怒之情。这便是表达上的精妙!

三、多研读文本,少依赖教参

2013年,我带一个教师去参加“七彩语文杯”全国选拔赛。抽到了课题《钓鱼的启示》,回到宿舍后,她马上打开电脑就准备下载相关内容。我急忙制止。像这样,课本都还来不及翻,就急忙去翻教参,上网去找啊找的,这种习惯性动作,在教师们中不是少数。我不反对使用教参,也不反对上网查资料,但不能唯教参、唯资料是瞻,它毕竟仅供参考。一个失去教师自我的课堂肯定是没有活力课堂!怎样教出“语文味”,让学生能从作者的表达中得到一些写作方法上的启示呢?像《钓鱼的启示》这种课文,如果不深入地钻研文本,很容易进入反复挖掘句子深刻含义的圈套,而《教师用书》及网上也多是这方面的设计。

通过反复研读,就会发现,作者虽说写的是34年前发生的事以及34年过后自己对这件事的感悟,但整篇文章的脉络始终由一条感情线贯穿着,这条感情线随着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又不断地变化着,即“得意→乞求→不舍→感激”,而作者在描写这些感情变化的同时,语言表现形式也在变化着。“得意”,采用的是侧面描写鲈鱼的大和美;“乞求”在人物对话时用了不同的提示语;“不舍”写了放鱼时的一系列动作;“感激”则用了打比方。这样对比和发现,使学生在收获思想启迪的同时,还收获了写法上的启示。

如果不认真研读文本,还容易忽略一个问题,就是作者34年后的情感。因为课后思考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得意→( )→( )→( ) ”

这一问题,教参中没有明显的提示,网上所有的设计中也没有这一点。如果不认真地反复地研读文本,很容易引导学生只看到“我”当时的心情变化,会填为“得意→(急切)→(乞求)→(不舍)”,而忽视了这件事之后对“我”的影响,对“我”的改变后的情感的变化,即对这件事的“感激”。而这一点,恰恰又是最重要的。是钓鱼这件事给作者的启示,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以说,这条情感线是贯穿到34年之后的,应该填为“得意→(乞求)→(不舍)→(感激)”。这样的理解才是深刻的。

经过这样的反复琢磨,我们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设计。这位教师教得非常地成功,最后获得了特等奖。

总之,只有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挖掘好课文这个“例子”,才能使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表达、灵活表达、精妙表达,进而写出独特的、清新怡人的文章来。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挖掘例子语言表达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初中英语课堂妙用“举例子”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防治90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观察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