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生“手机控”现象的反思与建议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2015-06-07李涛涛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现象大学生学生

吕 晔,陈 思,孙 悦,李涛涛

(山西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对大学生“手机控”现象的反思与建议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吕 晔,陈 思,孙 悦,李涛涛

(山西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大学生“手机控”现象表现为:使用手机的时间长、进行手机娱乐的频次高、对手机的关注度高等。造成大学生“手机控”的原因有个体心理、个体对于手机技术的错误认识以及教育管控缺失等,可以通过社会政策干预、学校教育的良性引导及理性的自我管理来缓解此现象。

大学生;手机控;反思;山西农业大学

根据我国工信部统计,截至2014年1月底中国移动通讯用户达12.35亿,其中4.19亿(33.94%)为3G用户,并且在2014年底,我国智能手机用户首次达到5.19亿,目前智能手机用户仍在高速增长,其中大学生智能手机普及率竟高达98%[1]。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手机逐渐占据了我们生活的一大部分,手机的出现带来了许多问题,“手机控”现象就是其中之一。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手机控”现象就是指人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对身心健康及学习生活产生负面作用的心理及身体行为,其主要表现为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经常下意识地寻找手机,不时查看;总有“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脾气也变得急躁等。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手里捧着的不是书本,而是各型各色的智能手机[2],他们逐渐成为“低头族”,手机控现象也日显突出。

一、研究设计

本次调查主要从大学生实际“手机控”行为表现、“手机控”行为归因分析以及改善大学生手机控现象的对策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分析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问卷设计紧扣“手机控”的行为及心理动态这一中心,一方面,通过观察周围学生有关手机的生活细节反映调查问题,另一方面,结合学生们在使用手机时的心理状态来设计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为15个客观题和1个主观题,前者旨在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分析大学生手机控现象的具体情况,后者旨在反映大学生对手机控现象的认识程度和态度。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率达100%;访谈法主要用于原因分析,问卷内容涉及有限,通过访谈法对校园内的学生进行随机调查,旨在用一种谈话的方式了解大学生“手机控”现象出现并蔓延的心理因素。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普遍过长,反映出大学生“手机控”现象的严峻形势

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的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大学生使用手机时间越长说明手机在个体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重,对手机的依赖性越大。大学内各年级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情况不同(见表1),大一学生普遍集中于1~2年(40%),大二集中于3~4年(43%),大三集中于3~4年(47%),大四集中于5年或5年以上(47%),以上数据反映出大学生逐渐形成生活中必须有手机的心理习惯。西塞罗曾经说过:“习惯能造就人的第二天性”,因此,大学生对手机的心理依赖越大,手机对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造成的影响越大[3]。大学生“手机控”现象越严重,越倾向于借助手机代替面对面直接交流,实际交往沟通能力越差,而沟通能力的下降让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越强,造成恶性循环,大学生对手机的持续依赖会让他们患上类似于“注意力障碍(主要表现为频繁的、不自觉的走神)”的心理问题[4]。

表1 大学生日常生活使用手机年限调查表

(二)大学生主动运用手机学习的情况少,用于娱乐聊天多,影响教学和学习质量

图1 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

经过调查,以一节大课(2小时)为单位,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整节课手机不离手。大一学生手机使用时间普遍集中于1~2小时(48%)(见图1),大一学生刚刚从高考的重压中逃脱,自控能力不强,上课使用手机时间相对过多,导致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接受性差,学习效率低。大二、大三学生手机使用时间均集中于0.5~1小时(61%),部分大二学生在学习上逐渐确立自己的目标,对未来的认识比较清晰,时间分配比较合理,上课时学习气氛浓厚,上课使用手机的时间自然减少;大三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控力,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专业课。大四学生使用手机时间呈现“凹”形变化趋势,一部分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开始努力学习,他们的自制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加上自身考研压力,使他们对手机的使用时间主要集中于半小时以下,另一部分大学生对未来规划模糊,手机网络娱乐占据他们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对“大学生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图2),学生在上课时使用手机用于学习所占的比例很小(18%),用手机进行娱乐、聊天的比例远远大于学习。面对大学生现在自身存在的学习懈怠和手机依赖症现状,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对大学生在课上利用手机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课本知识等积极行为应给予肯定;但是,大学生逐渐成为“低头族”,易造成师生互动少、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学动力不足,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大学生知识掌握欠佳,教师教学效果不明显的不良后果[4]。

图2 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内容统计

(三)大学生对手机市场信息的关注度过高耗费了其时间和精力

大学本科生关注手机信息的人远远多于不关注手机信息的人(见表2),这种现象在大一、大二的学生中尤为明显。每个年级关注的手机内容有异(见图3),大一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对于手机的了解不多,所以无论是对手机的更新还是对手机品牌都有很高的关注;大二学生比较关注手机的功能更新;大三、大四学生以求实心理为指导来关注和购买手机。利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解释:大一、大二学生的缺失性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开始追求发展性需要,因此在手机的关注和购买时更注重个性因素;大三、大四部分学生开始打工或者实习,自身缺失性需要都无法达到饱和性满足,因此会更注重手机的实用性,对于手机等日用品比较节俭。

表2 大学生关注手机信息情况

大学生选择性关注手机的相关信息,进而产生相应的购买动机,现今大学生手机市场越来越活跃,更多的手机厂商将大学生作为其手机销售的主要对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深切体会到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和手机软件的琳琅满目。一方面,手机市场的活跃有利于我国手机及相关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手机市场的活跃导致大学生手机的更新速度加快,从而增加个人经济负担。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对手机的选择性、关注度越高,对手机的依赖性就越强。

图3 关注手机信息的内容

大学生对手机的合理使用会带来许多积极影响,例如:借助手机了解社会热点、时事政治,学习知识等,但是大学生中“手机控”现象的蔓延导致大学生自身社交能力的下降、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缺失,同时造成教学及学习效率低下的后果。

三、大学生手机控现象的归因分析

(一)自控力、意志力薄弱,导致“手机控”现象蔓延

1.对信息的渴求及好奇心,易致大学生过分迷恋手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快,人们普遍存在一种信息压力,这种压力会促进人们不断寻求信息,大学生也不例外。由于手机具有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轻便易携带的优点,加之可以利用相关社交软件表达自身想法,因此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手机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传播范围在大学生中传播,在第一时间抓住大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大学生可以对重大新闻畅所欲言,消除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性[5]。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手机能够获得大学生的青睐,大学生一旦对手机过分依赖,就很容易手机成瘾,“机瘾”平面式传播“病毒”进而造成普遍存在的“手机控”现象。

2. 盲目虚荣的攀比心理,造成大学生对手机的非理性消费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攀比行为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寻求解除自身与群体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大学生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下喜欢采取攀比及从众行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心理冲突[6]。当前高校中出现的“手机控”现象以片状的形式出现正是由于他们在群体性生活中不想表现出与别人的不一样,一种“别人有了,自己也要有”的攀比心理。于是在一个群体中有一个人购买新手机,就会产生连锁反应,造成一定范围内手机的不理性购买[6]。

3.过大的现实精神压力,促使大学生过分沉迷于手机的虚拟世界

“手机控”现象大多出现在一些性格较孤僻、人际关系不融洽甚至是不合群,具有封闭心理以及缺乏自信和压力较大的人群中。大学生时期是青年学生的心理“断乳期”,一方面,刚迈进大学校门的青年学生完全卸下了高考的重担,充分享受着大学生活带给他们的自由,由此感觉学习索然无味,加之离毕业尚早,从而出现了“理想间隙期”[7]。在手机作为一种时尚被追捧的同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加入其中。另一方面,社会就业现状的不乐观使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持消极态度,对学业失去信心,从而感到大学生活无聊,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娱乐,手机作为娱乐的一种方式逐渐占据其生活的大部分。另外,大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使理想与现实之间产成较大的差距,由此导致大学生自负或者自卑的心理,无法从容应对社会的挑战[7]。当前社会,手机以其独有的特点迎合大学生的心态,帮助他们进行不良情绪的转移,成为他们寻求安全和排解郁闷的“朋友”。

4.贫乏的人际沟通,使得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的即时交流

社会支持通常是指除自身以外的社会成员及社会群体给予个体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曾经有专家做过“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的调查,发现受到社会支持越多的大学生手机依赖性越小;反之,在大学生缺少关爱、很少和家人沟通的情况下,“手机控”现象出现的可能性越大[7]。

5. 过低的现实信任度,诱使大学生依赖手机的虚拟可靠性

百度百科对于人格特质的解释为:“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情境中保持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倾向。”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结合人格特质理论研究人格特质与手机控现象出现的关系[7],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发现具有自卑、内向、缺乏自信、幸福感缺失、敏感、依赖等人格特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手机控”现象[6],大学生由于各种精神压力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而且由于自身与周围同学的差异很容易产生自卑、缺乏安全感等人格特质,手机作为一个可靠的依赖者在这一类人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而极易导致在具有以上人格特质的大学生中出现“手机控”现象[7]。

(二)对技术的过度依赖,诱使大学生频繁不当地使用手机

1.琳琅满目的手机功能,使得大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有调查显示,手机功能的增加对个人手机使用的影响很大,手机功能越多样,大学生越容易产生对手机的依赖。在通讯技术革新的今天,手机功能多样:GPS导航、掌上游戏、电影电视、随时聊天沟通等等,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校园内有关于手机销售的各种优惠活动促进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更新,经过调查发现山西农业大学手机的普及律已达100%,而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达到99.5%。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发短信、打电话、发微博、打游戏、看视频等等,手机娱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年轻的大学生不能正确使用手机,而是过度沉湎于手机各项新奇功能、沉迷于手机营造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就很容易成为“手机控”,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手机使用的便捷性和即时性,致使大学生机不离手

首先,大学校园内有WIFI热点,这为大学生随时上网、随时娱乐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其次,手机的便携性和手机软件的丰富性让许多大学生更加倾向于随时随地用手机去做一些事情,例如:购物、买票等等,这就为手机的全方位使用提供了契机。最后,手机软件开发商在部分功能上的小恩小惠是许多大学生机不离手的重要原因,现阶段出现的红包锁屏、作业帮、手机支付比电脑支付更优惠等吸引人眼球的软件让更多的大学生将目光聚焦在手机上。

关于手机使用的优越性,需要强调的是手机交流与面对面交流存在许多不同,如:匿名性、即时性等,这些特点使得手机交流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使人际交流变得更加灵活和富有吸引力,加之大学生高级情感发展活跃,渴望友谊,渴望交流的心情迫切,这些很容易使其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8]。

(三)教育管控的缺失,为“手机控”现象的产生提供可能

学校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大学生手机控现象产生的诱因。大学生生活具有松散性,相对于中学生活存在很大差别,主要表现为:脱离父母监控、淡漠师生关系、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让许多大学生在转换个人角色时开始放纵自己,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打游戏、上网聊天、娱乐等,手机娱乐本身的优势也让更多的大学生沉溺其中。

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盲区成为大学生中“手机控”现象出现并大范围扩散的缺口。首先,应试教育的弊端凸显,上课内容的理论化和学期末学生评价的单一化,考试范围和考试题目的常规化使得许多大学生只追求学期末的成绩,平时学习压力小,空闲时间多,玩手机的时间多。其次,虽然现在许多老师开始改变自己的上课形式与评价方式,但是总体来讲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这使得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及实际心理素质不佳,无法正确适度地使用手机。最后,由于教育发展本身受经济政治发展的制约,因此存在一定的滞后性[9]。现在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手机控”现象严重性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之后才能对症下药。

四、建议及对策

(一)强化社会干预与援助

首先,对手机短信、网站、软件等手机相关的开发应进行立法约束,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其次,对移动服务商、手机厂商进行有效监管,从源头上杜绝有害信息的传播,为大学生创造健康、积极的手机文化环境,减少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后,手机软件开发应该注重软件的学习和娱乐功能并济,由此来帮助大学生进行快乐学习,使之逐渐摆脱“手机控”现象。对于手机游戏的开发应秉承服务与进步的理念,尽量避免那些产生依赖性的手机游戏毒药[10]。

(二)加强学校教育与引导

首先,学校应该开展相关宣讲,使学生了解手机依赖症的危害;建立相关的心理咨询室,对大学生中“手机控”现象严重者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通过心理辅导使他们从依赖心理中解脱出来,放松他们的心情[10]。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丰富自身的课余生活,开发自身能力,减少失落感和自卑感,从而减少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

其次,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合理性,积极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课堂形象化及具体化的开放模式,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兴趣,对手机的使用就会相对减少,大学生“手机控”现象就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最后,学校应该顺应时代需求和发展,建立手机报、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因势利导,在新媒体平台上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学生集体意识与社会认同感,帮助学生正确、适度地使用手机,进而改善大学生中“手机控”现象。

(三)增强学生自控能力

首先,针对学生个人来说,应在课余时间更多地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放松自己,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交际技能,在活动中扩大自身的交际范围,形成自己的交际圈,由此来减少自身对手机的依赖性,使“手机控”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其次,养成合理的手机习惯。对大学生来说,使用手机是否合理在于大学生对手机的态度,要理性地控制手机的使用,不要把使用手机作为生活的全部,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习惯。

最后,学生应该关注自身自控力,抑制自身对手机的渴望,对手机的使用保持理性,使自己能够摆脱“手机控”对自身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中“手机控”现象加大了网络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帮助大学生摆脱这一困扰。

[1]中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11.46亿[DB/OL]. [2014-03-03]. http://www.educity.cn/shenghuo/859834.html.

[2]张殊岐,沈庆.大学生手机控现象探析[J].高教高职研究,2013(4).

[3]房敏.简析新形势下大学校园“手机依赖” 现象[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3).

[4]陈雅琦,等.3G时代大学生手机网络行为与社交关系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

[5]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

[6]潘嘉楠,王悦.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3(19).

[7]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

[8]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4).

[9]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2009,19(2).

[10]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96).

[责任编辑:王丽平]

Ref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Control” Phenomenon and Suggestions——Taking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LU Ye,CHEN Si,SUN Yue,LI Tao-tao

(Public Management Institut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030801, China)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relying on mobile phones is growing. It has become a “mobile phone control phenomenon” which shows that the time of using mobile phone is long, the frequency of mobile phone entertainment is high and that the degree of concern on phone is high.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are as;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reasons: wrong understanding to phone technology: and the missing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Therefore, we can relieve this phenomenon by means of social policy interventions, benign guide of college education and student self management.

college students;mobile phone controls;reflection;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5-06-23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网络思潮与青年学生舆情引导研究(2015003)

吕晔(1993-),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2级学生;陈思(1993-),女,湖南长沙人,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2级学生;孙悦(1993-),男,安徽合肥人,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2级学生;李涛涛(1992-),男,山西运城人,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2级学生。

1671-5977(2015)03-0136-05

G641

A

猜你喜欢

现象大学生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学生写话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