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般论述类文本高考应对策略探微

2015-06-05马玉忠

课外语文·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考应对策略文本

【摘要】一般论述类文本选文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社会、文学、艺术、美学、建筑以及科技类等诸多的领域,其文化内涵深厚,气息浓郁,紧扣时代脉搏,也兼顾考生的知识面和对新信息接受的能力。本文将从理解、分析、筛选、归纳、对比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高考;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论述类文本中对概念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的理解。从历年的高考情况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进行考查。

1.解读题干。解读题干,准确把握试题指向,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一步。解读题干时,须明确要求理解的“重要概念”是什么,试题是从其内涵还是外延角度命制的。

2.分析结构。一是要从词语前后搭配理解词语含义。二是要从阐释句入手,在上下文里一般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阐释性句子,找到阐释句也就等于找到了答案。

3.辨析语境。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在语境中生成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只有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目的,才能够挖掘出来。

4.认清角度。在概念内涵角度命制的试题,解答这类题时须逐项审核该选项所述是不是这一概念的特征;从概念外延角度命制的试题,解答这类题时须逐项审核该事物是不是该概念的具体对象。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文中的重要句子”,是指内涵颇为丰富并且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句子。

1.分析结构。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必须要先进行分析结构再去理解其含意:如果是单句,首先要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就先要找准第一层,后进行层层推进。

2.抓住关键。我们要把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分析透彻,就可以推知全句甚至全段的意思。有些意蕴丰富的语句往往会利用修饰成分来揭示句子的内涵和外延,紧扣修饰语,就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意。

3.辨析关系。句子与句子是互相关联的,我们可以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找出表明前后上下内容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1)关联词:表示并列的有“和”“并且”“以及”;表示递进的有“而且”“甚至”;表示转折的有“然而”“但是”“不过”“与其相反”等等;(2)顺序词:“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时”等等;(3)总结词:表示结论的有“总之”“由此可见”等等,一般能表示出分总关系。

4.明辨修辞。使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可以从分析修辞的手法入手来透视深层意义。有时也须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文章主题等内容来加以理解。

三、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文章要点”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是文章某些部分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是文章总的思想,在论述类文本中,也指作者的主要观点和看法。

1.“归纳内容要点”应注意以下几点:(1)通览文段,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一般表现形式有:段首提示性中心句、段末总结性中心句、段中过渡性中心句、服务于主体段落的另成一段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2)抓关键词,提炼要点。有些文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语句,这时考生就必须对每个独立语句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意义来进行分析,抓住关键词对文段内容作归纳,提炼出内容要点。

2.解答“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文章的中心意思是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是以文章的重要内容要点为基础,也涉及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因此,“概括中心意思”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即内容;二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即写作目的和写作动机。

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信息筛选”,就是根据阅读要求进行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相关信息。“整合信息”,就是对筛选的信息来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使之符合题目要求。

1.读文审题,准确定位。即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明确筛选范围,确定检索信息的区域。

2.借助标志,抓住关键。即借助文中的标志性词语,如:角度性标志语“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结构性标志语“首先”“其次”“不过”“那么”等。

3.紧扣题目,细心查找。文中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隐性的,做题时要注意在比较中透过表象,抓住本质。

4.归纳整合,认真核对。正确的信息整合完毕,心中得出答案,然后将该答案与选项进行核对。

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从文中关键语句中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观全文,筛选出可以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及观点态度的语句。主要抓“文眼”,并找出关键句和中心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从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文本在引述材料之后,往往会对这些材料作出分析评价,这些分析评价通常体现出作者的观点。应抓住作者的评论或议论性的文字。

3.从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文本中出现的不同观点、不同态度,要对在文中出现的不同观点、不同态度作比较分析。(1)正反对比: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观点;(2)相似辨析:对于相容、相交、发展、递进的观点,要在相似中辨析出不同,进而提炼出作者的观点。

作者简介:马玉忠,男,1967年生,汉族,甘肃酒泉人,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从事高中语文教学27年,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及教材研究。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高考应对策略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