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感的探索

2015-06-02冯润玲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语感探索小学语文

冯润玲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很重要。我们要在读中培养语感。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课堂内外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我们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呢?笔者认为:有效朗读——在吟咏中感悟;深入品读——在体味中感悟;持续多读——在积累中感悟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语感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c)-0080-02

語感是人脑对语言现象的能动反映,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处理语言信息的一种快捷能力。语感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要素,它必须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学习、积累、运用。语感活动融入想象、理解、领悟等心理活动过程,是一种直觉思维,所以,培养语感就是在发展思维。一个人的语感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其阅读的效果。比如,语感敏锐的人读到“大海”这个词,眼前就会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想到社会进步的不可阻挡;而缺少语感的人读到“大海”一词,只能感到它是大自然的普通景物之一。可见,有了语感,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情味就能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受,能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课堂内外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话感。

1 有效朗读——在吟咏中感悟

培养语感的途径很多,其中朗读练习对培养语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大脑获得的信息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如果只是用眼睛去“读”,那么当默读时,大脑获得的信息就会较单一。而当开口朗读时,语感信息通过视觉、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准确率大大提高,理解和感悟的效率也成倍提高。通过吟咏诵读,耳朵可以具体地感受到语言抑扬有致的音韵、缓急合宜的节奏;眼睛可以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内心可以和作者的心相通,敏锐地感知课文的内容。实践证明,朗读训练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例如,《池上》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形象。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引导他们联系插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他们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的空间,促使他们全面深入地感悟全诗语言之洗练、描写之传神、意境之优美,从而对祖国传统文化油然而生热爱之情。

加强朗读训练,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其基本落脚点有二:一是引导学生感悟语句的连贯性。在读的正确、连贯上下功夫,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还要能速辨标点符号,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出句读,形成语流。二是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梗概。注意语义疏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

加强朗读训练,前提是教师具备相当的指导水平。而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因此,教师应善于范读,并长于朗读指导,促使学生逐步把握语感的技法,对文章音节的高低变化、语气的轻重缓急及语音停顿等进行点拨;要根据文章的内在要求,引导学生如何准确地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控语速、把握语调,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

2 深入品读——在体味中感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宋朝的陆象山说:“读书切切戒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急要细思量。”语感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进行适当的语感分析,也就是对言语做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咬文嚼字,考究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品味语言,品味意境,增强语感。

2.1 在比较中品读,品出语言的精妙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包括词语比较、句子比较、段落比较等。其中词语比较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它的方式有删除法、换词法、联系上下文比较法、横纵向比较法等,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提高对语言的敏锐感,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通过比较,提高对语言的敏锐感。

2.2 在揣摩中品读,品出文章的韵味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文章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离不开生动的语言描述。有些语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重点语句都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字面上的意思,二是语言文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而这些语句在课文中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句,进行“咬文嚼字”,推敲、揣摩,细细体会,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篇末点睛之笔,就值得引导学生好好揣摩。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问题应一分为二:先引导学生对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加以简要回顾(课文四次写到“爬山虎”,“那片爬山虎”常在眼前浮现),明了字面的意思。再启发学生揣摩个中含着的意思:“那片爬山虎”与叶老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叶老帮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去他家作客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叶老就像那“绿绿的爬山虎”一样,让人感到可亲可爱)。通过精问,引发深思,品味句子深意之余,体会了文章借物喻人的妙处。

3 持续多读——在积累中感悟

多读多练,自读自悟,是语感培养取得长效的重要保障。它贯穿于《语文课程标准》各章节的语感培养脉络之中。“课标”自始至终反复强调“诵读”,实际上语感感什么、怎么感都可以在“多读”中自悟。

如教学《少年王勃》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在“多读”中自悟的。

(1)朗读了课文,你知道《滕王阁序》中千古传诵的句子是哪一句吗?

(2)出示语句,指明学生朗读,注意停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晚霞、一只野鸭、江水、天空)

(4)诗句中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多媒体展示展示课文内容的画面配上生动优美的音乐。学生欣赏。

(5)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色。如此迷人的景象怎不叫人心醉呢!

(6)课文哪一自然段中描写了这美丽的江上景色?

找一找,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在边上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学生交流:“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这景色十分壮美。指导朗读。读出秋的壮美。

“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一只野鸭十分悠闲自在。云彩飘荡的轻柔。这景色多么宁静、多么深远。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秋的宁静,秋的深远。

景色是如此迷人,诗句是那么凝练,读出古詩的韵味。配乐朗读。

教学中采用多次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感悟意境之美。学生理解千古传诵的诗句应该是文中的一个难点。把古文与今文对应读,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化难为易,有效突破了理解诗句的难点。同时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展示,并配上生动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再通过朗读,加深感悟,升华情感。

多读,是次数多,反复读。从第一学段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对字、词、句、课文反复读。在同一语言的反复熟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教师要按照“课标”的要求,依学段不同指导感受语言。

多读,是形式多,变化读。吟咏诵读,并不是那种单调、枯燥地“天地玄黄喊一年”式的死读、傻读,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多读,是数量多,拓展读。课程目标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教师也可以因材施教,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可每日推荐1—2首(段)古诗词或精彩片段让学生熟读成诵,让规范的、优秀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也是语感的训练方法。

多读,是多渠道,广泛读。现代社会为孩子广泛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图书馆、网络、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包括校园电视、校园广播等,都是多读的渠道。教师要加以引导,“物为我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我们要有效朗读,深入品读,持续多读,在吟咏中、在体味中、在积累中感悟。

参考文献

[1] 钱波.构建平等、互动、有效的和谐“对话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1(18):12-13.

[2] 李培莲.互动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21):37.

[3] 吴振清.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0(1).

猜你喜欢

语感探索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